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30:01 ~ 30:4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6-L4 ~ P46-LL7
手抄段落 所以在這地方......不了解道理!
我們再接著聽一段:
所以在這地方,修行本來是要把我們學的道理要去跟它相應,可是現在呢?「多寡聞」。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我們現在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憍慢這個上面,我也一定能夠真正地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有很多人糊裡糊塗,那根本不相應,這也是白浪費時間。這是一種,所以「今勤瑜伽」的呢,很不幸,不了解道理! [00′50″]
這一小段大家熟悉嗎?師父講了幾條路啊?「沒有什麼第三條路」,對不對?沒有什麼第三條路,是幾條路啊?兩條路。哪兩條路呢?就是「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對吧?因為「修行本來就是我們學的道理要去跟它相應,可是現在呢?『多寡聞』。」就不行了,因為修行要懂道理。然後「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注意!「層層深入」。這個「層層深入」,就好像一個宮殿,我們從大門進去,然後一個一個門越來越深,就會看到宮殿裡邊的莊嚴,或者每個大廳的富麗堂皇,層層深入。然後師父說:如果不能在法理上層層深入的話,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面。沒深就會停,停了就會增長煩惱、憍慢。 [01′54″]
〔心得〕
兩條路
1. 「多寡聞」。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
à 寡聞vs 懂道理
2. 我們現在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
à 懂了很多道理之後,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vs 在法理上層層深入
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煩惱、憍慢上面,我們也一定能夠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哪兩條路?要麼不能深入,停了!停了就是停在那兒什麼都沒變嗎?不是這樣的,對不對?停下來的時候,依舊沿著老習慣增長煩惱、增長憍慢;如果我們沒有停,我們能夠真正地深入的話,那就不會增長煩惱、增長憍慢,而是什麼呀?如法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師父說只有這兩條路! [02′35″]
大家可以看到師父對修行的觀點一向都是這樣的,說:「要麼修信,要麼就是沒有信心。」不可能有個中間的路線!說:學習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吧?修行也是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始劫來薰習的這個煩惱習氣它是非常非常強的,也是非常熟練的。因為我們心一定要對境啊,眼、耳、鼻、舌、身都要對境,對境它不可能沒有反應,我們不是木頭人,一定有反應。反應的時候,如果不會正確的反應,一定會錯誤的反應;或者說如果你不會像經典上那樣如法的反應,那就會用老習慣來反應它。所以增長憍慢、增長煩惱和淨罪、集資這兩個方向,要嘛它、要嘛它,沒有第三條路! [03′24″]
〔參考資料〕
《賽倉攝類學》P475
互絕相違的直接相違,是指從肯定與否定的角度直接違背。以瓶子與「不是瓶子」二者為例,沒有瓶子與「不是瓶子」以外的第三種可能性,任何所知都必定屬於這二者其中之一;不僅如此,當一個心識肯定某個事物是瓶子,就必須否定該事物是「不是瓶子」;反過來說,一個心識肯定某個事物是「不是瓶子」,也必須否定該事物是瓶子。相同地,一旦肯定一者,就會否定另一者,凡是符合這個條件,就是互絕相違的直接相違。
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憍慢這個上面,我也一定能夠真正地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
à「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二者是直接相違。
那麼為什麼師父會這樣告訴我們兩條路,就是讓我們選擇,對不對?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要費這麼多辛苦聽聞和修行?因為我們已經受夠了煩惱的折磨,也受夠了自己對付煩惱的各種方式,我們會發現都不靈,自己生存得還是很不理想,所以我們才求教於智者,求教於三寶、善知識。然後用這樣的教理看一看我解決問題的方式,甚至是我觀察問題的方式到底對不對?如果沿著我原來那個方式觀察的觀點我的生命沒有什麼改善,現在學了教理之後,我用教理的方式,注意!用教理的鏡子來照自己的心、照自己的行為,然後去改善它,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糊里糊塗了。 [04′25″]
因為我們終究會明了自心,每一天從每一件事上明了,這件事出現的時候:「啊,我又開始抱怨了!」抱怨到一半突然想起來了:「我是不是又在抱怨了?」自己問一下自己。如果意識到自己又抱怨了,那能不能有力氣停下來,還是已經像洪水一般停不下來了?那麼過後可以知道那是抱怨嗎?可以去跟聽自己抱怨的人表示一下歉意嗎?從這樣的角度來切入學習《廣論》課後的鍛鍊的話,這會是我們自心之旅的一個非常驚訝的發現。一旦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內心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滑手機呀,去看著各種各樣重複性很高的事情,因為新聞每天是看不完的,全世界這樣、那樣的事情也是看不完的,但是實際上我們心裡的事情也是看不完的。 [05′22″]
如果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心去觀察,就是心裡的擾動或者不擾動,我們都去觀察擾動的時候什麼樣、不擾動的時候什麼樣。舉個簡單例子,就像在海邊撿貝殼好了,一個浪沖上來,有的時候就沖上了一些好看的貝殼,但是如果帶著沙子的話,那個水和沙子一起出現,你是看不到水裡邊有漂亮的貝殼的。一定等那個浪退去,水慢慢平靜之後,你會發現:欸!這個清清的海水裡邊有漂亮的貝殼。所以每一個生命的浪沖過來的時候,我們到底是只能看到泥沙,還是能夠收穫寶物?像大海可以出生很多寶物一樣,修行可以修到非常精美的經驗和喜悅呢? [06′10″]
〔參考資料〕
什麼是「泥沙」? 什麼是「寶」?
如何能夠撈到「寶」?
不管我們遭遇的是什麼事情,我們是否能在正在遭遇的這件事上像找到寶一樣?這個心裡一定要用觀察力,讓自己翻滾情緒的那個浪平靜。怎麼讓它平靜呢?深呼吸是一種辦法。還有當你注意到:「我在生氣、我在悲哀、我在非理作意!」當有一個正知力現起的時候,其實朝向負面的那個東西它就會有一定的遏制力,關鍵是要覺察,覺察到自己生命的一個方向,也就是思想的方向到底是怎樣的。所以師父說有兩條路,就是苦、樂嘛,一個走向解脫,一個如果不回頭就是走向無盡的輪迴。 [06′53″]
〔參考資料〕
善用清單整頓心緒
紛亂的節奏,忙也忙不完的事情,剛剛完成一個,另一個任務已立刻到眼前。面對生活中疲於奔命的壓力,彷彿永遠有未完成的下一個在控訴自己。
此時,請坐下來,深呼吸,整理一下。拿張單子將應做之事列目錄、排先後、確定時間。一定要留下時間,休息一下,靜下心來,祈求。——真如老師
.
出處〡《希望.新生2 [ 心之勇士] 》9
靜觀呼吸回歸本心
有時覺得內心和外境都很混亂,焦灼和緊張正在淹沒自己。怎麼辦?深呼吸!再深呼吸!如果能把注意力轉移到出入息上,呼吸慢慢地平穩,緊張和焦慮慢慢地降低,心也會隨之平靜。請常常練習!——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2 [ 心之勇士] 》222
LR P51LL1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LR P351LL2
緣阿那波那者,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數息觀
(雜語)五停心觀之一。數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亂之觀法。梵名,阿那波那。(阿那波那)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所以還是很感恩師父啊,在第二輪的《廣論》裡,把如此好像很難琢磨的一個道理,用這麼直白的語言講給我們聽。而且把真理嵌在一個這樣觸目驚心的例子裡面告訴我們,說真正體會到的時候它的心態是那樣的;沒有體會到的人,芝麻綠豆的事就抱怨個不停。這兩者的差別,我們心裡自然有一個天秤去秤量一下。 [07′24″]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五品
25.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復住正念。
26.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27.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後,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28.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得便奪善財,復毀善趣命。
29.故終不稍縱 正念離意門,離則思諸患,復住於正念。
30.恒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恒常生正念。
31.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32.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循此復極易,殷殷隨念佛。
33.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34.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即時護正念,堅持住如樹。
35.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恒常,垂眼微下望。
36.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37.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38.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故於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39.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時時應細察:此身云何住?
40.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緊繫念法柱,已栓未失否?
41.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42.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經說行施時,可捨微細戒。
43.思已欲為時,莫更思他事;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44.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45.無義眾閒談,諸多賞心劇,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46.無義掘挖割,於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捨彼行。
47.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隱如理行。
48.吾意正生貪,或欲瞋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隱住。
49.掉舉與藐視,傲慢或驕矜,或欲揭人短,或思偽與詐,
50.或思勤自讚,或欲詆毀他,粗言與諍鬥,如樹應安住。
51.或思名利敬,若欲差僕役,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
52.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53.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
54.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所以在這地方,修行本來是要把我們學的道理要去跟它相應,可是現在呢?「多寡聞」。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我們現在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憍慢這個上面,我也一定能夠真正地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有很多人糊裡糊塗,那根本不相應,這也是白浪費時間。這是一種,所以「今勤瑜伽」的呢,很不幸,不了解道理! [00′50″]
〔心得〕
兩條路
1. 「多寡聞」。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
à 寡聞vs 懂道理
à 寡聞vs 懂道理
2. 我們現在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
à 懂了很多道理之後,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vs 在法理上層層深入
à 懂了很多道理之後,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vs 在法理上層層深入
〔參考資料〕
《賽倉攝類學》P475
互絕相違的直接相違,是指從肯定與否定的角度直接違背。以瓶子與「不是瓶子」二者為例,沒有瓶子與「不是瓶子」以外的第三種可能性,任何所知都必定屬於這二者其中之一;不僅如此,當一個心識肯定某個事物是瓶子,就必須否定該事物是「不是瓶子」;反過來說,一個心識肯定某個事物是「不是瓶子」,也必須否定該事物是瓶子。相同地,一旦肯定一者,就會否定另一者,凡是符合這個條件,就是互絕相違的直接相違。
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憍慢這個上面,我也一定能夠真正地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
à「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二者是直接相違。
〔參考資料〕
什麼是「泥沙」? 什麼是「寶」?
如何能夠撈到「寶」?
〔參考資料〕
善用清單整頓心緒
紛亂的節奏,忙也忙不完的事情,剛剛完成一個,另一個任務已立刻到眼前。面對生活中疲於奔命的壓力,彷彿永遠有未完成的下一個在控訴自己。
此時,請坐下來,深呼吸,整理一下。拿張單子將應做之事列目錄、排先後、確定時間。一定要留下時間,休息一下,靜下心來,祈求。——真如老師
.
出處〡《希望.新生2 [ 心之勇士] 》9
靜觀呼吸回歸本心
有時覺得內心和外境都很混亂,焦灼和緊張正在淹沒自己。怎麼辦?深呼吸!再深呼吸!如果能把注意力轉移到出入息上,呼吸慢慢地平穩,緊張和焦慮慢慢地降低,心也會隨之平靜。請常常練習!——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2 [ 心之勇士] 》222
LR P51LL1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LR P351LL2
緣阿那波那者,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數息觀
(雜語)五停心觀之一。數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亂之觀法。梵名,阿那波那。(阿那波那)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五品
25.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復住正念。
26.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27.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後,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28.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得便奪善財,復毀善趣命。
29.故終不稍縱 正念離意門,離則思諸患,復住於正念。
30.恒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恒常生正念。
31.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32.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循此復極易,殷殷隨念佛。
33.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34.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即時護正念,堅持住如樹。
35.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恒常,垂眼微下望。
36.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37.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38.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故於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39.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時時應細察:此身云何住?
40.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緊繫念法柱,已栓未失否?
41.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42.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經說行施時,可捨微細戒。
43.思已欲為時,莫更思他事;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44.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45.無義眾閒談,諸多賞心劇,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46.無義掘挖割,於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捨彼行。
47.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隱如理行。
48.吾意正生貪,或欲瞋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隱住。
49.掉舉與藐視,傲慢或驕矜,或欲揭人短,或思偽與詐,
50.或思勤自讚,或欲詆毀他,粗言與諍鬥,如樹應安住。
51.或思名利敬,若欲差僕役,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
52.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53.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
54.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