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全廣II 第147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7:42 ~ 18:47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手抄頁/  1 P74-L6 ~ P74-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74-L7 ~ P74-LL4 )
手抄段落    平常我們常常說大乘......無比的圓滿!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想繼續研討師父講的舊版《廣論》。在討論之前,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端正自己的發心,用一個大乘的意樂:我是為了能夠成就究竟的正等覺的佛位,來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麼為什麼要成就那樣一個佛位呢?因為只有成就那樣的佛果,才能夠令所有的有情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先安立這樣的動機,為了這個而作聽聞。 [0046]

  也可能在開始聽課的時候你很辛苦,就是工作呀,或者身體不舒服、很疲憊。如果你現在很疲憊的話,可以深呼吸一下,調整一下自己的呼吸,這樣的話可能就不會那麼有壓力,或者不舒服會有一種緩解。然後慢慢地把你的心放在法義上,放在說法的這個音聲上。其實身體不舒服或者疲憊,聽一聽不一定會更累。像我自己的經驗就是當我很不舒服的時候聽一聽師父講的《廣論》,每次聽都會覺得比不聽的時候要舒服。因為聽的時候可能是忘記了,但是有的時候可能是得到一種加持,就會感覺到身體都很舒適,心情也很愉快! [0141]

  好!那我們現在就來聽一小段。 [0147]

  平常我們常常說大乘而不用「大車」,那個地方大車是有個原因的。在《法華經》上面這個羊、鹿、牛車那個譬喻呀,佛就告訴我們,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東西給一切眾生。所以比喻當中說不同的根性引誘他,但是最後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車。所以這個「大車道」就是表示這個才是真正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現在到大師就見到了前面的這種不理想的情況來解釋:啊!原來這個才是最殊勝、究竟、圓滿的道路。從這地方我們就了解本論真正的內涵,實在是無比的精采、無比的圓滿! [0256]


〔心得〕
典許出自《法華經》火宅三車喻

  在這一小段裡提到了「大車」,又講到了「《法華經》」。不知道諸位有多少人讀過《法華經》?可以去試著誦一遍。《法華經》很多鳳山寺的法師是會背的,他們是很熟的。 [0320]

  這裡面那個著名的譬喻就是不管是羊車也好、鹿車也好、牛車也好,最後佛陀都希望我們能夠乘上大白牛車,就是能夠走上大乘成佛之路。那麼在這裡邊師父說:「佛出世真正的目的」,注意!「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東西給一切眾生。」這裡邊提出了誰呢?是佛陀。那出現在世間,什麼是真正的目的呢?就是要把最好的東西給誰呢?一切眾生。 [0410]

〔心得〕
從因位皈依的角度:
ü   我了解 佛陀真正的目的嗎?我是眾生之一,是 佛陀想要饒益的對象嗎?我認同這是最好的東西?
從果位皈依的角度:
ü   我有想要把好的東西給眾生嗎?我知道什麼是對眾生最好的嗎?

  所以這裡邊就涉及到最好的東西,和接受這個最好的東西的人——就是一切眾生。那麼何謂最好的東西呢?這個最好的東西出現之後,眾生真的會認識它的價值嗎?比如說從來沒有見過,會覺得這是最好的嗎?佛陀認為的最好的,可是眾生就會認為這是最好的嗎?那麼怎麼樣彌補中間的距離呢?所以師父說:「比喻當中說不同的根性引誘他」,就是要找出我們眾生能夠相應的點,讓我們對這個產生好樂心,然後跟著佛走走,發現:哦!最後那個大白牛車才是最殊勝的! [0503]

  (自宗)佛陀會根據不同根性的有情因材施教,雖然他已經找到了最完美、最殊勝的,但是在我們都不認帳的狀態下,佛陀還是想了辦法。(他宗)我們通常幫一個人,說:「我這個是最好的,你認不認?」「不認!」那拂袖而去,只能說你不識貨!(喻)但是佛陀沒有因為我們不認識就拂袖而去,而是繼續像慈愛的母親一樣。我們身體需要什麼?好的食物,可是我們因為口味——我們小的時候都犯這種問題——就是不吃,然後媽媽就很焦灼,想各種辦法讓我們吃對我們身體最好的東西,所以她會想各種主意。它這裡邊就是因為不同的根性,所以設置了羊車呀、鹿車呀、牛車呀,然後告訴這個小孩:「很好玩啊,快來吧!」然後大家很高興跟著去了。所以再一次地想念佛陀的悲心、憶念佛陀的悲心。 [0603]

〔參考資料〕
《喻法集》
2.元根
以前在藏北地區有一小孩餓壞了,就對母親說:「要吃糌粑團!」母親則說:「家裡已經沒糌粑了,你要吃生的元根或是烤的元根,還是煮的元根?」小孩回答:「這些都是元根,我要的是糌粑團。」
同樣,現在我們以為天趣非常安樂;但天也有貪愛苦、欲望苦及生死等無數苦,無論生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那一天類,皆為輪迴,故我們應生起欲求解脫之心。

LR P190LL5
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面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饑餓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無炒面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師父在這裡邊接著就又說了「大車道」,說:「表示這個才是真正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最正直的。」師父是這樣解釋的,看起來是在詮釋一個大乘道。我也聽過師父對大車道的另一種解釋,可是在第一遍的《廣論》裡,師父只是就《法華經》的部分,解釋了這個要走大乘。 [0628]

  這個「大車」其實它是指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他們以聖位菩薩的行相,不需要依靠他人所寫的解釋而善巧地解釋佛語的密意,開啟了中觀和唯識兩大宗派,好像拓了兩條大車行的那個道一樣——大道,所以稱為大車。「大車道」是指兩位大車所說的道,佛陀親口授記了這兩位能夠無誤地解釋佛陀的密意,所以後學一定要依靠大車的解釋才能夠了解佛陀的密意。而宗大師就是依據傳承的教授,解釋了大車所說的道次第。其實大車和大車道有一個這樣的意思,但是師父在此處就從《法華》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 [0725]

〔參考資料〕
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
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后,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



  師父在這裡邊解釋大車道,表示這是真正圓滿、徹底、究竟、正直的。那麼怎麼樣是真正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最正直呢?我們真的得去學習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論,才能夠了解佛陀的密意到底是什麼。 [0747]

〔心得〕
ü   師父以《法華經》的火宅三車喻來解釋「大車」
à 目標,佛陀因應眾生的根器,雖講三乘法,實則導歸一佛乘。
ü   老師則以廣論當中提到的「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來解釋「大車道」 à 到達目標的方法,經由深見、廣行二大車的道軌,往趣一切種智。說明了本論的傳承。

  接著師父說:大師看到了前面那種不理想的情況之後,就「釋此大車道」。看看!佛菩薩面對困境的時候,他的選擇永遠是積極進取的,去找方法解決這個困境,而不是看到了:「啊!修行人都有這麼多困難。」然後坐那兒哀嘆啊、抱怨哪!沒有選擇這種行為,而是選用見到這樣,所以來解釋大車道,讓大家認識到這才是最殊勝、究竟、圓滿的道路。然後說:「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本論的真正內涵。」為什麼說是無比地精采、無比地圓滿呢?因為它詮釋的是佛陀最好的那條路、最好的那條路。給我們選的是非常地精采、非常地圓滿,如果我們沿著大車道去了解這個的話,就一定會了解到佛陀的密意。所以師父在這裡邊發自內心的讚歎、發自內心的感恩、發自內心地珍惜本論的精采和圓滿,然後引領著我們能夠好好地學。 [0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