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51 (2019/09/09 ~ 09/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3153-130151
如果稍有時間來反省的話,我們就要注意心要平靜一些。就好像一個湖水,靜靜的時候才能夠映出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我們內心也是,寧靜了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生命中更深一層的問題。所以步調不能太快、太雜亂、太匆促,因為這樣的話,我們就無法關注內心、無法看那些念頭。所以在二六時中的工作中、學習中,在家庭中、大大小小的這些事物之中,請大家要稍微放緩一下腳步。放緩腳步做什麼呢?凝視一下自己的心。要記得三界中最恐怖的就是內心了!因為最痛苦的根本存在於內心,所有的痛苦的來源,是我們並未調伏的心。 [01′06″]
〔心得〕
只有放緩脚步,才能夠看見內心。如果急急忙於事項,無法關注內心、無法看到那些念頭。
所以如果佛菩薩來到世間告訴我們這樣的真理,我們在內心中能夠樹立這樣的見解,然後反覆地去練習的話,自然會嚐到修習佛法的甜頭。你會發現:實際上改變內心比改變外境容易多了,因為他人的心是很難把握的。可是我們如果靜下來看一看自己的心,每天看一看、每天看一看!大事看一看、小事看一看、凡事都看一看!我們就會越來越熟悉自己的心,就是會熟悉自己對境的時候那個套路,你會知道這個事情來了我會怎麼想,是怎麼發生的,(轉念)然後把它那個方向變成是向內調伏,馴服我這顆未馴服的心。(什麼是轉念?)讓沒有生起的良善能夠生起來、沒有生起的寬恕能夠生起來;對他人的慈悲,對應該尊重的父母親啊、師長、三寶,甚至一個陌生人、一個他有情,我們都應該恭恭敬敬地對待別人 (如同,常不輕菩薩一般。) 。(轉念的效果)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很多雜亂的、痛苦的這些因。所以每天起來的時候,如果提一下這樣的正念,這樣一天的生活之中我們就會少造很多惡業,因為我們會有一個正知力在關照自己的三業。 [02′35″]
〔心得〕
原來心對境時是有一個習慣的套路。因為有固定的套路,所以就可以觀察的到,同時也可以找到對治、反轉的方法。
〔參考資料〕
怎麼叫「常不輕」呢?其實,「常不輕」是一位菩薩的名字。是不是菩薩的通用名字呢?不是的。只不過是一個別名,即是一個外號。因為這位菩薩一見到人就叩頭頂禮,因此,有些比丘、比丘尼就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常不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見人就五體投地的禮拜,而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輕」來稱呼他,而不是這位菩薩原有的名號。因為佛在行菩薩道時,見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故其名為「常不輕」,常不輕慢一切人也。
「常不輕」又可分為四種解說。「常不輕」1、包含著不輕慢的念頭。2、自具足不輕易得來的智慧。3、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門。4、對一切境界都是必恭必敬,無放逸心。所以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那麼,①常不輕菩薩能認識種種境界和考驗,而行這種常不輕的行門,這屬於世界悉檀(普施)。②他身能行不輕之行,躬行實踐,這叫為人悉檀。③他口宣不輕之教,所說的都是不輕慢他人的教化法門,這叫對治悉檀。④他對一般人有一種不輕慢他人的看法,這叫第一義悉壇。故「常不輕」又包括這四種的悉檀。
長此以往這樣地用功下去,自然我們就會習慣於遮止三門的惡業,習慣在身語意上去造作良善的念頭。慢慢地讓我們的善業像瀑流水一樣絕對不會停止,而且越來越增長、越來越增長。這樣的話,我們在現世的時候就會收穫一個平靜的、調柔的、感恩的心;不會用語言去刺傷別人,或者對他人的付出很麻木,或者凡有事情發生都是他人的錯;我們就非常容易反省自己;就會在生命裡發現很多很多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事情、值得感恩的事情。 [03′24″]
所以到底事情發生的時候是轉境容易,還是轉心容易呢?也希望你們可以討論一下。我覺得這個討論是非常具有價值、非常具有意義的!雖然經典上講了很多次了、佛菩薩耳提面命地常常叮囑我們,但是心對境就會迷失,我們就會認為凡是境界那方面都是出問題的。可是三界中最恐怖的莫過於這顆心了,它會出生一切痛苦;當然你好好修行它的時候,它就會出生一切快樂,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努力! [04′07″]
〔心得〕
LR P286L2
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如何轉念)另外,當我們開始注意到很多的痛苦、甚至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出自於內心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在跟他人相處的過程之中,到底是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還是把他人放在重要的位置?是愛自、還是愛他?我們都知道我們有我愛執,所以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自他還是不公平的。我們常常讓他人退居在角落,然後把自己放在一個堂而皇之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位置。實際上,這就是苦因,佛說這就是苦因。 [04′48″]
〔心得〕
三十八攝頌
23.愛自即成眾苦因 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 自他相換求加持
如果能夠好好地信受佛所說的話,調整自己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一個習慣,變成是愛他勝自——愛惜他人勝過自己,把這個習慣慢慢地調伏過來。然後把特別愛重自己的這個不調順、未馴伏的部分把它調伏,調伏到非常非常地尊重他人,能夠把他人放在自己生命最重要的位置。《入行論》裡也有講:佛陀是這樣做的,所以佛陀得到了一切快樂;那麼眾生呢?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就成熟了太多的痛苦。所以看一看兩者的結局,就應該知道選擇什麼樣的思想、什麼樣的行為。 [05′49″]
〔參考資料〕
LR P225L4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者。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之本。
《入行論》 第八品 靜慮
130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這何需再多費口舌解說呢?凡愚者始終追求自利,得到的只有痛苦,能仁一心利益眾生,終成正覺,只要觀此二者的差別便可明白。
說到此,就是希望我們真能夠把佛菩薩講的教言在內心裡好好地思考、好好地珍惜,因為能夠聽到這樣一句「愛他勝自」,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能夠把愛他勝自列為生命的宗旨,生生世世實踐的話,我覺得我們生命的視野會特別地開朗。在我們每日的很多很多的觀察之中,我們眼裡自然會看到他人的好、他人的付出、他人的不容易、他人的艱辛。這樣的話,我們就好像在黑夜裡會習慣去看到滿天的星辰,而不會老是習慣注視黑暗。 [06′43″]
〔參考資料〕
從對他人觀過念怨轉成觀功念恩。縱使黑夜的天空,黑暗佔據了絕大部份,但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眼光,還是可以看到滿天的星辰的光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