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61 (2019/10/14 ~ 10/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0-L4 ~ P74-L3 「故離智者歡喜道……就是這個意思。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3266-130161
如果說什麼是修行的話,一定是一個全圓的道次第;全圓的道次第,那一開始的功夫一定是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教典,一定是從這開始的。而且一定是要聽全圓的道次第,跟隨有傳承的善知識。所以聞法、多聞、學習教理和教典,這個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不學習,我們將不知道怎麼修行,修行的次第和數量都不了解。 [00′37″]
在我們現起一個人端坐在那裡,非常莊嚴地修禪定的時候,那前面他一定有一系列的道次第在進行。比如說他去尋找善知識,跟善知識聽聞教典,一定會浮現出很多教典的樣子,那個修行人在非常努力地聽聞啊、背誦啊、辯論啊、切磋......。把次第和數量弄清楚之後,即使是修禪定也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所有的一切都將在詳細地學習教理,明辨其中的取捨之下才能夠進行。 [01′15″]
這時候就可以觀察一下:
(問:)當我們想到一個修行者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心裡還有很濃厚的那種「今勤瑜伽多寡聞」的習氣?
(答:有,比如說一學習,我們學不會的時候就會很焦灼,然後就想:「哎呀!我什麼時候去修行啊?我學《廣論》什麼時候去修行?」)
(問:)那麼這種習氣是怎麼來的呢?
(答:)任何習氣應該都是培養出來的。
(問:)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培養這樣的習氣呢?
(答:)可能就是不太重視學習教典,所以不只是一生會泡在這樣的習氣裡面。
(問:)這樣的習氣要怎樣能夠得到徹底的改正呢?
(答:)u宗大師沒有造這本論的話,我們是沒法自救的,因為不知道。v宗大師造了這本論這麼多年了,我們也未曾知道,如果師父不是把這本論捧到我們每個人的眼前,就是送給我們了,我們也讀不出來味道。如果師父不是這樣非常慈悲地用我們能夠理解和歡喜的方式一直在講給我們的話,我們也不可能學進去,w甚至堅持十年、二十年的學習一直在聽聞、思惟。 [02′26″]
〔心得〕
只要稍一檢查都可以發現自己有「今勤瑜伽多寡聞」的習氣。
如果沒有 宗大師造論, 師父慈悲地用我能夠理解和歡喜的方式講給我聽,我是不可能看到這個問題。
但是,這個習氣已經改變了嗎?
在起心動念之間還是很容易現起。所以,還需要持續的修改這種習氣。
所以在學到「今勤瑜伽多寡聞」的時候,好像是因為當時的修行人出現了那樣的狀況,然後宗大師悲憫那些人寫的論,(邪宗:宗大師是為了當時的人所說的,今之學者未必有這種問題。)但是我們後世的這些人這個毛病會比那時候的人少嗎?我說的是要觀察自己。(有這種習性有什麼問題嗎?)所以要特別特別注意: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會離智者歡喜道,會離圓滿教要勝教授,會離開那些的。就是怕我們離開智者歡喜的道,所以宗大師才為我們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像宗大師說的,想念他的弟子們,就去閱讀他的兩本論。其中一本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野風送來的遺囑,所以這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智慧寶藏! [03′21″]
〔參考資料〕
《喻法集》
風遺囑
以前有位藏北人,遭強盜劫殺,當時此人要求立遺囑,強盜問:「此地無人,你給誰立遺囑?」他答道:「我讓風傳遺囑!」而後朝風向說:「我一個無辜之人,今遭強盜所殺,眷屬們一定要為我報仇!」強盜覺得訝異,之後對他人述說此事,被其家屬得知而報此血債。
似此,你們對我講的法可能不感興趣、不如實修行或無能力去修;但可講給別人聽,說是博朵瓦這樣講,會對他者或後人有益。〈這是我的遺囑〉就像《菩提道炬論》云:「當說諸師長,所示正方便。」
〔心得〕
老師何以突然講到「野風送來的遺囑」?
這是 老師的自謙之詞,認為自己並沒有能力如實修行《菩提道次第廣論》,只是像風一樣,將大師所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轉述給我們。由此可以看到
老師的謙遜之德。
有了這本論作指導,然後有了師父這樣非常入心的講說,我們就可以校正自己在修行上的偏失。比如認為修行就是止觀或者止觀的隨順,而沒有看到聽聞是很重要的,不知道是樂於修行的人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個步驟。 [03′49″]
所以,今天我自己和大家能夠再度再度地在《廣論》裡邊學到善知識的這個教授,我實在是覺得非常非常地幸運!因為可以看到現在還有很多沒有學到的人,可能還是這樣子。就算我們學到的人,不認真的話,我們對修行的理解依然是很偏狹的,沒有數數地去對治自己好樂瑜伽卻不重視多聞的這個缺點。 [04′21″]
〔心得〕
老師自始至終都以「學生」自居,像一位小學生一般,對於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教授是非常欣喜,而感到非常非常地幸運!由此而生起對師長的信心,而觀師長的功德。
這是老師依師的功德。
(習氣的現行)比如說一學習,我們學不會的時候就會很焦灼,然後就想:「哎呀!我什麼時候去修行啊?我學《廣論》什麼時候去修行?」(背後的見解—邪宗)好像聞思的時候就不是修行。(正確的見解—自宗)聞思的時候是修行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們必須得詳細地聽聞教典;(習氣的數數現行)但詳細地聽聞教典的時間如果一長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好像沒有時間修行,而忽略了這正是修行的一個次第,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04′55″]
所以我們是否能夠對於聽聞教典,貫注像對於修禪定、對於修止觀那樣強烈的嚮往,而且在聽聞的時候就生起強大的歡喜心,覺得我就是在修行、我是在修行「聞」的修行——聽聞的修行。能生出這種腳踏實地、自我感覺得到行進在這個圓滿道次第、正確的次第上的一種踏實感,而不要覺得我聽的時候我沒有在修行。 [05′27″]
〔參考資料〕
LR P13L2
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此中聖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所以我們在學習《攝類學》啊,或者學習《廣論》,發現內心中有的時候會生起覺得這沒有在修行的見解,就要想一想我是不是落入到了「今勤瑜伽多寡聞」這樣的一個見解?非得認為去坐著,或者去唸儀軌才是修行;在學習教典、在背誦教典的時候,甚至在辯論的時候,這都不是修行。可能都是這些邪宗在發酵吧!所以大家要注意,面對「今勤瑜伽多寡聞」這個問題,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這件事就可以了,我們要向內心中觀察:我現在是不是依然還是這個宗? [06′10″]
如果是這個宗的話,我們將被《菩提道次第廣論》所救拔,被宗大師的悲心所攝受。是否可以在內心中確認這樣的次第?確認只是歡喜止觀是不可以的,要對全然圓滿的道次第,這些殊勝的教正法、證正法進行扎實穩健、經年累月的聽聞、思惟,然後去辨析其中的取捨——需要特別清楚地辨析出來,這是需要花下時間的。 [06′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