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全廣II 第162講


講次  0162  (2019/10/17 ~ 10/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觀視佛語多片眼
入門段落    1 P74-L6 ~ P74-LL4 「觀視佛語多片眼……只抓住一句這就是片眼。

  好!請大家把《四家合註》翻到 74 頁。再看一下仁波切回答問題。

  說:「觀視佛語多片眼」 是指什麼呢?不全面地去看的意思,就是片段,有些佛語會看、有些就不會看到。假設不遍觀佛語的話,過去經典中宣說了很多各別不同的了義、不了義,有些說補特伽羅有我,有些說補特伽羅無我,不可以只片面地說:「佛宣說補特伽羅有我。」所以對於佛語要全面地學習,不這樣做的話就是「片眼」。不能因為這之前他有說過,就非得固執不可。所以要學的話,就必須全面地學。但是仁波切在這裡邊說:有些人不全面學的話,就體會不到。看前面寫的是「有我」,這是佛講的,是對的。但是為什麼要講「有我」呢?到後來又寫的是「無我」,那不全面看的話,只抓住一句就是「片眼」。 [0115]

〔參考資料〕
LR P402L2
  諸欲通達真實性者,須依佛語。然諸佛語由種種機,意樂增上亦有種種,當依何等求深義耶,謂當依止了義佛語通達真實。若爾何等名為了義,何等名為不了義耶。答,此就所詮安立。詮顯勝義是名了義,詮顯世俗應知即為不了義經。如無盡慧經云﹕「何等名為了義契經,何等名為不了義經。若有安立顯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義經,若有安立顯示勝義,此等即名了義契經。若有顯示種種字句,此等即名不了義經,若有顯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此等是名了義契經。」
  若由顯示世俗成不了義,顯示世俗其理云何,又由顯示勝義而成了義,顯示勝義復云何顯。即彼經中明顯宣說,如彼經云﹕「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於無我中顯似有我,此等名為不了義經。若有顯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及無我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此說開示無我及無生等,斷絕戲論是名了義,宣說我等是不了義。故亦應知無我無生等是為勝義,生等是世俗。

  在這一部分,可能很多同學也會遇到這種狀況,覺得:欸,佛講的教理好像前面、後面是矛盾的。學得越多的同學有的時候會越容易發現這一點,因為他心中無法會通——佛為什麼要這樣講、為什麼要那樣講?所以一旦我們沒有了解全面的說法的時候,我們就會固執在某一個時期或者對某一類有情講的那個法。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很顯然就會犯下對佛語沒有究竟了解這樣一個缺失,所以仁波切在這裡說:「這就是片眼。」 [0206]

〔參考資料〕
五時說法
佛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度大菩薩,是為華嚴時。
繼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緣覺乘人,是為阿含時。
繼阿含時後,於八年中,說維摩勝鬘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均被眾機,是為方等時。
爾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為般若時。
最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會三乘於一佛乘。法華之後,佛將入滅,乃在拘尸那拉城娑羅雙樹間,於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淨義,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亦當成佛,是為法華涅槃時。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但是我想一想,比如說我們會認為修行最重要就是修定,對於佛陀講的修定的教理就非常仔細、非常認真地學,但是前面怎麼發起出離心、怎麼發起菩提心,甚至親近善知識、修行因果、暇滿人身的難得易失,這些都沒有聽聞,甚至惡趣苦都沒有聽聞,也沒有去重視閱讀。比如說我們看佛經的時候,自己閱《大藏經》會特別去閱讀「三惡趣苦」嗎?我們會特別特別去閱讀「深信因果」的那些教典嗎?乃至我們會極其極其重視地去閱讀「如何如理親近善知識」這樣的篇章——在《大藏經》中?很顯然,我們會一直找怎麼樣修定、怎麼樣能夠得定,乃至四禪八定全部都修起來是什麼的狀態,我們就只專注在這個部分。 [0318]

  所以為什麼會「觀視佛語多片眼」?是和自己的習性有關係的。因為我就比較喜歡學這個部分,學那個部分的時候就沒有感覺,甚至是反感;甚至覺得這是我不需要學的、多的,我不需要學的,我只要學我比較相應的、比較有歡喜心的。所以每個人要找每個人相應的部分,可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去相應全圓的道次第呢?為什麼我們沒有一種力量去跟佛陀講的所有的法都相應呢?只相應一部分,這是為什麼呢?一部分美不美呢?是很美的。但是彩虹之所以美,就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有,它不是單色的。我們的心為什麼沒有去相應一種全圓的呢? [0418]

  就像我們平常的習慣,比如說想一個什麼問題,就容易栽在那個問題裡出不來了;做一件什麼事情,也會栽在那件事上出不來。好像是看什麼著什麼、想什麼著什麼,很難穿越正在緣的那個事情上,很難穿越當下的緣起點,看到遠方、看到虛空。所以佛陀講的教理浩瀚得像虛空一樣,如果沒有善知識把全圓的道次第在我們面前展現的話,我們並不想仰望虛空,我們只想看著腳下這塊路、從這兒到那兒的一點路弄清楚就可以了,我們並不想瞭望虛空。 [05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