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67 (2019/11/04 ~ 11/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0:24 ~ 02:39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1-L1 ~ P82-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1-L1 ~ P82-L3 )
手抄段落 他是這樣......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學習下一個偈子:「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00′19″]
在學習之前,大家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讓我們從各種散亂的緣分上能夠集中心力,專心地學習《廣論》;而且要端正自己的發心——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眾生,我們必須去希求佛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因為只有那樣的佛果所具有的悲、智、力,才能夠饒益所有的有情。所有的有情是什麼樣的有情呢?就是如母有情。 [00′55″]
這個發心在每一次聽法、每一次做事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常常地憶念。開始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在念頭上過一下,但是久了之後,也會慢慢地覺得真的是為這樣一個目的去聽聞、去思惟、去做很多善行的。為什麼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所動容、為它所牽引呢?因為就算完成最美好的自利(斷煩惱障,出離生死),不成佛也是不行的、也是不究竟的,因為我們還有那麼多事情不了解。(仍然有所知障)比如說法界有情的心,如果我們沒有去了解、沒有用一個廣大的智慧了解其中的因和果的話,我們還有太多的疑惑、還有太多的不知道,不會成為遍智。如果不成為遍智的話,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無知。那麼在遍智的陽光下朗耀的一切所知(存在的事物),一切都已經沒有不知道的,那樣的心就是遍智——凡是為所知的他都了解。想一想,誰不想擁有這樣的智慧呢?就是佛陀唯有這樣的正遍知、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有一天希望真的要去獲得那種大智大慧,而且這種大智大慧都全部無一餘漏地用在利益法界有情這件事情上。 [02′36″]
如果想要利益那麼廣大的有情,他所累積的資糧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殷重地發心。殷重地發心的「殷重」就是要認真地發心,不要在一開始發心的時候,就略略地、像風一樣吹過去,很輕的、沒有痕跡,要很殷重地發心。 [02′58″]
好!那大家聽一下師父的帶子。
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敦囑聽受。完了以後啊,又一再地諄諄善誘,告訴我們:「你們好好地要聽啊,要照著這個去做呀!」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現在上面是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了,這個教授對我們來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但是並不是人人能學的喲!要什麼條件呢?下面這個就是,凡是具有這種條件的人,哪一個?「偏執暗未覆」,這個偏、執、暗可以總別兩方面來說。總的來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愚癡無明的種種障礙。分別的來說的話,「偏」就是——不偏於斷,也不偏於常。佛是中道說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所餘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是這個偏。「執」呢?就是執著。這個執著是無量無邊的,歸納總說起來——人我執、法我執。所謂「暗」就是無明暗,這是根本。凡是沒有為這個所覆蓋的那些人,單單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這是什麼能力啊?「妙慧力」,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05′23″]
〔心得〕
諸有偏執暗未覆:正住
LR P28L7
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具辨善惡妙慧力:具慧
LR P28L10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欲令暇身不唐捐:希求
LR P28L11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這一小段,我先提一個問題。師父說:「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請問: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是什麼呢?這個教授對我們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是必須的嗎?一定要的嗎?然後師父答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請問: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是通向哪裡的?既然有了最圓滿殊勝的教授,沿著這個教授又可以最圓滿直接地走上這條大路——這兩句話師父用了兩個「圓滿」:「圓滿」的殊勝教授,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注意!第二個出現了「直接」,就是沒有彎路的意思。這麼美好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這個教授,可以領我們走在這個大路上,那麼師父接著說:「不是人人都能學到的喲!」要條件。接著就出現了「條件」,師父是從一個具足聽聞的條件這樣的角度,來闡釋這個偈子。 [06′52″]
〔參考資料〕
LR P17L2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心得〕
亦可結合能依學者之相的正住、具慧、希求、敬法法師和屬意五者。
接著就是「偏執暗未覆」。當唸到這個偈子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可能放在「偏執暗」。這個「偏執暗」到底是什麼呢?它是偏執的暗,這個「暗」是形容偏執的,它總體來說就是一個無明所攝的。是什麼樣的偏執呢?或者常、或者斷,其他的所餘的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這就是「偏」了。然後師父解釋「執」就是執著,無量無邊的,這裡收攝出來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但是在此句話,如果再去理解一下,就是指偏執的執著。 [07′40″]
〔心得〕
偏:偏於斷邊或偏於常邊。
執:無量無邊的執著,總攝為人我執和法我執。
暗:無明所攝。
偏執的暗:偏、執上有「暗」的特質,意謂無明是偏、執的根源。
它的作用就是覆蔽——蓋住,全蓋住了,就叫覆;而沒有全蓋住,就叫未覆。所以「諸有偏執暗未覆」,就是沒有被偏執暗覆蓋的。要是解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圓滿的教法沒有理解,只了解片面的,然後就執取那部分的這種執取的暗,沒有被這個偏執暗覆蓋的人。這是《四家合註》裡解釋的。這是第一個條件,就是這些偏執之暗沒有覆蓋,師父從無明的角度來解釋——有善根的,沒有被覆蓋。 [08′27″]
〔心得〕
LR P127L5
覆蔽心,謂由貪欲(瞋恚、邪見)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沒有被覆蓋就可以了嗎?還要加上「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就是「具辨善惡妙慧力」。師父講完了「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接著說:「這是什麼能力呀?」「妙慧力。」師父說:「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這兩句話師父在解釋「具辨善惡妙慧力」的時候,很顯然把「力」字——我們會注意到那個「力」字——是解釋為一種力量。他這個力量是什麼的力量?是慧的、智慧的力量。是什麼樣的智慧的力量?是具有辨別善惡這種妙慧的力量。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力量,它是智慧所產生的力量——善於辨別善惡的這種智慧所產生的力量。就是具足這個力量。 [09′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