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全廣II 第180講


講次  0180  (2019/12/19 ~ 12/2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8:24 ~ 09:5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  1 P84-LL4 ~ P85-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84-LL4 ~ P85-L7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告訴我們。

  如果發現等到慢慢地成熟,我們根本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會吃更大的苦頭。比如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慢慢走的,不要著急;一條路就是要精進,不可以懈怠、不可以遲緩。那說:啊!一邊走著、一邊坐著、一邊喝茶,然後看風景,有的人就願意走這樣的路。但是如果跟你說這個慢慢走的路裡邊有很多猛獸、強盜,還有可能會掉進深淵,那是一條慢路嗎?No!那是一條危險的路,非常非常危險的路!所以慢慢成熟和危險好像劃等號了,有注意到嗎?慢慢成熟,我們的生命就要經歷更深刻的痛苦,更難以面對的那些情景和感受,難以堪忍的痛苦就等在未來。浮浮泛泛地聽聞,就遮除不了惡道的痛苦,因為在一開始我們就沒有認真了,我們怎麼能夠在滅苦的因上全力以赴呢? [0108]

  有沒有注意到師父把我們聽聞佛法的一個狀態,跟離苦得樂直接連結起來?為什麼要去聽聞佛法?就是為了離苦得樂呀!如果對離苦得樂這件事本身一點都不在意,怎麼能離苦?怎麼能得樂呢?這個推理是非常通透的呀!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平常就覺得我浮浮泛泛地聽聞也不會被罰款呀,也不會被老師叫起來罰站,因為不是小學生啦!小學上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家長開會回來可能還要被罰站、被父母數落,可能應得的一些利益都得不到了,好像有懲罰。那現在浮浮泛泛地聽聞,沒人管、沒人懲罰自己,好像也沒有一個什麼管束自己的。但是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自律呀!為什麼我們要自律,因為要主動地去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如果自己是一個浮浮泛泛的狀態,不要任由它發展下去,記住——我也說了記住——要起對治啊!要起對治,把這種浮浮泛泛的狀態對治下去!因為照理這樣推下去,浮浮泛泛地聽聞、不認真地聽聞,我們豈能認真地消滅痛苦?豈能認真地得到快樂呢? [0234]

〔心得〕
為什麼我會浮浮泛泛的聽聞?因為不覺得浮浮泛泛的聽聞會有什麼害處。因為不曉得會有什麼害處,就談不上要自律,因此也就任由這種聽聞狀態展下去。
只有體會到這種壞處,才會想要生起對治的心。

  我們好像對自己未來的幸福一點都不關心啊!對自己未來要受的那些危險,沒有一種猛烈地想把它遮除、把它滅掉、不要發生那樣的決斷。好像就任由自己的心這樣向前,像河一樣流去,不管它流在哪裡,反正此處、此時我沒感覺到極端的痛苦就行!這是一種沒有對因果進行觀察,沒有觀察自己生命的現行——其實盡頭還是有個老死的,老死之後到底會在三惡趣還是再得到暇滿人身修行?這個問題完全是我們這一生要決斷的、要做主的! [0316]

〔心得〕
為什麼不能看到浮浮泛泛聽聞的壞處?因只看到眼前,沒有考慮到未來;沒有對因果進行觀察。
只看到眼前,沒有對因果進行觀察,是無法體會浮浮泛泛聽聞的害處。

  所以師父在聽聞狀態這件事,由「專、勵」兩個字,講到了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後世要負有完全的責任感,要去考慮我要什麼樣的未來我就要有什麼樣的聽聞狀態。有沒有發現這個劃等號是畫得這麼直線的?意思就是:不要認為這樣浮浮泛泛的聽聞狀態不會感得一個結果,是會有那樣一個結果的!那樣的結果是什麼呢?不是要恐嚇我們,而是所有的智者如是說。所以我們要說服我們的心,沿著佛菩薩所說的那樣的安穩道去修鍊自己。不要漫不經心,不要不以為然、以為沒有惡趣、此生的生命沒有盡頭!這些都是常執吧,是需要被點醒的,需要覺察、對治! [0420]

〔心得〕
將眼光放到未來,再加上對因果的觀察,想要對自己的後世負責,才能認知到聽聞狀態對自己未來的影響,才會改變原本浮浮泛泛聽聞的狀態。

  在講了上一段之後,師父又接著說,如果能夠努力、能夠專心的話,這就是我們的善根啊!所以師父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呀!」又說一個不容易,前面也有很多不容易呀!然後說:「現在有幸聽見了」——現在我們能聽到師父的法音在宣說《廣論》,是多麼大的一個幸運啊——「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 [0453]

〔心得〕
我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嗎?

  「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注意哦!師父用了「眼看著」,眼看著是什麼速度啊?比如說:「欸!看著、看著、看著,這個人走到眼前了!」「看著、看著、看著,這人爬上山頂了!」它的速度是很快的。因為我們這輩子遇到了教法,而且我們對教法有這樣的一個信心,眼看著可以上去了!接著說:「千萬要努力呀!」每次看到這幾個字內心都很感動,好像又看到師父在眼前殷切的那種眼神,還有那種語氣——怕我們受苦啊!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為什麼眼看著上去了?因為有幸聽見了,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啊!真正具足善根的人!說:「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呀!」怎麼努力?「專心、努力!」師父這樣說的,宗大師也是這樣說的,佛陀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都是這樣說的。千古的叮嚀啊!從未改變、從未改變的叮嚀! [0625]

〔參考資料〕
LR P17L1
 正聞軌理分二,一斷器三過,二依六種想  今初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舊版手抄第二冊 P128L1
。所以佛在,尤其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地聽啊,認真地聽啊,實實在在地聽啊!而且一再教誡,要兩個「諦聽!諦聽!」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這幾個字,修行的都在這地方。「善」,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一心憶念。這個念是在思的後頭,有了這個念就是定慧跟著而來。定慧,那麼見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準備,他才告訴你下面這個法,然後你自然相應,所以這個講說要這樣。

新版手抄第二冊 P34L1
【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下面我們就引經論再來說明這件事情。這三種過失,這是聽聞佛法最大的錯誤,所以在經上面,一般的經論上面,特別是佛經,正對著這三樣,所謂正對治,經論上面都有這幾句話,平常我們漢文的是「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現在這地方善諦聽聞,意思念之。這文字很容易懂,好好地認真地聽,然後在聽完了以後,努力的去思惟、憶念。這個是經論上面的經語。下面就是〈菩薩地〉上面,就是〈菩薩地〉上面說的就是跟上面一樣的,「希於遍知」是第一個,因為希於遍知,所以聽的時候一定很認真地善聽-就是說我為什麼要來聽聞呢?因為我希求得到無上菩提;要得到無上菩提,那麼應該遍知一切,重要,真正地能夠徹底了解這個佛,也就是希望能夠成佛,所以來聽。

第二個是「專注屬耳」,這對應於上面的「諦聽聞」,很認真全神貫注,這兩個就是對治前面器過當中的第一、第二,「善」跟「希於遍知」是對治前面那個器具裡邊不乾淨,跟等起的過失。然後善諦和專注,注耳,對治前面這個器覆,倒過來了。

然後下面的,最後「意善敬住」,那個就是「不要忘失」,對治前面器過的第三個,全部的精神認真的去思惟聽聞佛法的好處。

  我們的耳畔到底是多少次又響徹這樣的叮嚀?又可以聽到善知識、佛菩薩這樣叮嚀我們了?猶如慈母的叮嚀一般,能否把這種叮嚀放在心上?能否珍惜這種叮嚀?覺得真的是怕我們受苦,全心全意地想著我們、把我們放在心上的人——善知識,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識,一刹那的苦都不願意我們受,想要把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拿去他受,那樣的佛菩薩,對我們這樣的叮嚀!所以「諸具善者專勵聽」,師父傳遞了佛菩薩的痛切之心、難忍我們受苦的心。諄諄地叮嚀,你我千萬要放在心上啊! [07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