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全廣II 第181講


講次  0181  (2019/12/23 ~ 12/2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4642-130181

  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調整好自己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而研討《廣論》的動機——是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必須去證得佛果;為了這樣一個目標,現在要學習聽聞和研討《菩提道次第廣論》。 [0031]

  前兩天收到一個沙彌的信,他在信裡問我說:「師父說聽聞的時候不能浮浮泛泛,聽聞的時候浮浮泛泛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嗎?在內心裡怎麼能夠產生這樣的決斷的認知呢?怎麼斷除疑惑呢?」我會覺得他就這個問題有非常認真地思考,所以首先他不是浮浮泛泛地聽聞。那麼浮浮泛泛地聽聞,到底為什麼師父會推演出那樣的結果呢?還記得在《廣論》上《事教》中記載: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親教師教他們讀誦,大概就是背誦經典,結果他們讀了短短的幾天就不肯再讀了。為什麼呢?可能沒興趣啊,或者找理由、懈怠。後來就把他託付給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吧!然後阿難的這兩個外甥去跟目犍連尊者學習的時候,居然也還是這樣不肯再讀,依然故我。 [0153]

〔參考資料〕
LR P96L5~P97L7

  這個時候阿難就得為他們想辦法,應當讓他們倆心生厭離,一定是被現世的一些快樂綁住了吧?所以就請目犍連尊者帶領他們到白天活動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在那兒玩的地方——然後變化出有情地獄,讓這兩個小沙彌聽到了切割、鋸砍可怕的聲音。他們倆聽到了之後就趕快去看,看到了砍、殺等痛苦。而且看到了這種慘狀之後,還看到了有兩個沸騰的大鐵鍋,於是就問道:「那鐵鍋好像是空的,沒有任何人被扔進這裡面嗎?」就有聲音答道:「阿難有兩個外甥,出家後懶散度日,死後就會投生這裡。」 [0300]

  可以想像這兩個沙彌聽到會嚇成什麼樣!所以他倆是極度地驚慌,心裡想:如果被那個聲音知道,現在可能就扔進去了。他們就趕快回到目犍連尊者這裡,把發生的事情跟老師講一遍。尊者就告訴他們說:「兩位沙彌!這些禍害以及其他的災殃都是從懈怠產生的,所以要精進!」他倆因此就發起了精進。精進到什麼程度呢?說如果用餐前想起地獄,就有點沒法吃;如果用餐後想起來就會嘔吐。 [0345]

  現在他們開始發起精進來用功了。用功一段時間,又帶他們到一個白天活動的地方,在某個方位就變化出眾多的天人。這兩個沙彌聽到了琵琶等等的音樂聲,想:什麼這麼熱鬧,這麼好看呀?就前去觀看。結果看到了無量宮裡邊充滿了天女,卻沒有天子,就問說:「為什麼沒有天子呢?」就有聲音答道:「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發起精進,因此他們死後會投生在這裡。」兩個沙彌聽起來高興極了,就歡天喜地地跑回來告訴他們的老師目犍連尊者。然後尊者又諄諄教誨他們說:「兩位沙彌!這些利益還有其他利益都是從發起精進產生的,所以要精進!」因而他們也就奮發精進。 [0441]

  當他們受學經教時,也看到了《真實相應經》中提到會從善趣投生惡趣。阿難尊者的這兩個外甥就請問目犍連尊者說:「聖者,我們從人天當中死後,也必須投生三惡趣嗎?」請聽尊者的回答!尊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眾多煩惱的續流還沒有截斷,就必須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道中流轉!」說完之後他倆就心生厭離,然後稟告尊者說:「從此再也不作煩惱行,懇請宣說這樣的正法。」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為他們說法,他們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 [0527]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浮浮泛泛地聽聞,到底能不能對治我們心目中眾多煩惱的續流呢?能不能截斷呢?如果不能截斷的話,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道中輪轉的話,那麼「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得暇滿人身就像盲龜遇浮木一般那樣的可能性,大多數都墮落了。所以當我們遇到正法的時候,浮浮泛泛地聽,絕對是一個懈怠吧?對吧?絕對不是發起精進的狀況!那麼不是發起精進的狀況,怎麼可能截斷墮落惡趣的這些苦因呢?截不斷的話,惡趣的苦因就會生苦果吧? [0611]

〔參考資料〕
LR P97L2
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

  所以應該制止懈怠,發起修道的精進,鞭策內心希求解脫並且獲得解脫的根本因素。那麼能夠制止懈怠,發起修道的精進,鞭策內心希求解脫、獲得解脫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推崇稱讚的就是要修習「苦」。像剛才那個墮落地獄的苦,還有即使受生為天人,如果那個續流沒斷還是會再墮落。所以一定要用一種厭離輪迴的一個心希求解脫,才把那個輪迴裡的苦因能夠徹底地斬斷。 [0654]

〔參考資料〕
LR P97L5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贊修苦。

  導師世尊的遺訓就是經典,所以必須閱讀;閱讀經典又必須要善知識。博朵瓦大師就曾說過:「還沒有遇到其他的善知識之前,自己雖然閱讀些許,往往是睜著眼睛卻看不見。」但是樸窮瓦大師置身在典籍當中,說:「現在必須分辨出上、中、下根機,產生符合程度的長進,這些都能對治由於無知而產生的墮罪。應該把這些典籍放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不離開視線的範圍這樣去閱讀。」其實這都是大善知識的教誨。 [0736]

〔參考資料〕
LR P327LL2
樸窮瓦開啟經卷安置枕前曰﹕「我等是學者故,縱未能看,應於此等而發願心,若不知法云何能修。」慬哦之弟子送博朵瓦時,三云﹕「汝等快樂,」次云﹕「能得依止我如天覆地之知識,不須於他更起口水,不勞多看紅紅本釋,事業微少,不勞思業果內心安泰,以多咒法成多事業令心飽滿。」霞惹瓦云﹕「乃至未成佛求學無完,至成佛時始得完畢。」

  像師父就教誨我們說:「在聽聞的時候千萬不要浮浮泛泛,要全神貫注!」其實這都是一向連貫的傳承,讓我們能夠在聽聞的時候就斷除懈怠。斷除懈怠也就斷除了我們會墮落惡趣、生不起精進所能生起的那些證德,應該斷除這些。所以我會認為師父這樣的說法是有依據的。 [0808]

  大家認為怎樣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是苦因、會結苦果的這個事實往往連接不起來,認為我就只是漫不經心地不太專注,難道由於這個狀態就會墮落惡趣嗎?在因果裡邊通常都是一個小小的因,可能對法呀、對於佛菩薩、對於善知識、對於出家人等等,還有對父母親,對於這些具力業門、殊勝福田,一個很小、很小的惡念會產生一個很大、很大的苦果。這些事情如果佛陀不在經典裡給我們講,我們是連聽都不會聽過;就是佛陀在經典裡給我們講,如果沒有善知識諄諄這樣地叮嚀,我們聽了也就都忘記了。 [0905]

〔心得〕
現行:認為浮浮泛泛的聽聞只是漫不經心、不太專注,好像沒那麼嚴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過失。
破現行:聽聞所對的境是具力業門,一個很小的惡念也會產生一個很大的苦果。

  所以能感得善知識常常地在耳邊叮嚀我們注意這個、注意那個,如果能夠體會到善知識呵護我們,希望我們能夠離苦,把相續中的苦因都去掉,不要出生苦果——到時候自己會苦不堪言啊,能夠體會到這樣一番善知識的慈悲之心的話,產生在自己的行為上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自己不如法的聽聞狀態,要發起精進斷除掉,尤其要斷除懈怠。大家認為呢? [09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