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50:38 ~ 52:10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6-L5 ~ P56-LL1
手抄段落 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從這個上面來講。
接下來說:「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遍攝」,師父又解釋了就是兩大傳承,深見——龍樹菩薩的,還有無著菩薩的兩大車軌。接著解釋「道軌」,像一條路,這個道路像軌道一樣。大家都知道如果火車離開了軌道那就沒法行駛,在這個軌道上行駛它就是安全的,就一定會到達目的地。因為鋪設這個軌道,就是為了此地到彼地這個目的地鋪設的。那麼道軌,師父說:「透過這個道軌,能夠『往趣一切種智地位』。」那是什麼呢?就是佛、佛果。 [00′41″]
而且師父說:這就是殊勝的士夫,這個勝士就是殊勝的人,在儒家來說是一個君子,不是普通的小人。在這裡邊是最圓滿的一切智智的果位。此處尤其標示出它是「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可以成佛的。我們沿著二大車的道軌要去哪裡呢?去佛地的。包括什麼?要經過三種士夫的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要經過這樣的道次第。師父說:「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所以叫下士、中士、上士,分這個次第。「一切行持」,我們所要修行的,照著次第,注意那四個字「無所缺少」。「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這幾句話如果大家仔細地把它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過,然後再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會不會又很驚愕呢?雖然你學了好多次了。 [01′52″]
〔參考資料〕
善行實踐的內涵:實踐善行的原則
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于臺北學苑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法人事業極端重要。在以前,譬如印度、西藏,或者說漢人在一、兩百年以前,天下本來就是一片安樂祥和的社會,這個法人事業便不必刻意去做,可是在現在的社會就極端重要了。而且如今在家居士最舉足輕重,主要的力量都來自在家居士。在這個原則之下,我建議在家居士對外不一定要用佛法,我們常常願意用儒家的精神去做,這有兩個理由:第一、廣論上面講下士是共下士部分,但我們在運用的時候,手上的資料不夠。第二、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學佛實踐的過程中離不開境,境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整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當中如果跟人家談佛法,他總覺得你宗教氣氛太重,可是如果我們用傳統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沒什麼問題。儘管有人說:「你這個迂夫子!」我們不妨告訴他:「大家都覺得傳統的道德消失掉了,物質追求太強烈了,這已是世界性的問題,如今西方人在談,東方人也在談,而且各自都從他自己的基本上來談這個問題,我們東方人應該用我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站得很穩談儒家精神。
這一點是在家、出家很不一樣的地方,對出家人我不會強調儒家(但是念書建立基礎的時候要用,所以我也常常提),出家人真正要用的是佛法裡的戒(即儒家講的禮,克己復禮),這有個原因向大家說明一下。在家人一般的狀態,前面說的共下士部分好像很少,用儒家的東西比較多,資料豐富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家居士對外講佛法不太方便。那麼出家人難道不也是這樣嗎?實際上儒家跟佛法有一部分是共通的,有一部分則不太一樣,假定我們這樣長期做下去,大家會誤解儒家跟佛法是一樣的。實際上佛法的共下士跟儒家固然有共通的部分,但我們心目中的目標是上士,假定這一點把握不准,久而久之會容易混雜。外面很多人講三家同源,認為儒、釋、道是一樣的,最後似是而非把佛法當中最高明的部分淹沒掉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出家人儘管也修共下士,可是絕對不用儒家的面貌出現,也就是說,我們並不忽視跟儒家共通的那一面,可是我們稱它為「戒」。非常明確的把持住佛法最崇高的精神,而能用到世間普遍相應的那部分。這個靠出家人做。我之所以這樣說明,至少要讓在家居士曉得,出家、在家之間差別何在,我們總不要做最後滅法之人,所以行持過程中,對外頭用儒家的面貌出現,可是我們內心上一定要分得清楚。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趣向一切種智地位,還有三種士夫一切行持哦!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那這是一本什麼論呀?太驚訝了!那麼我能夠學到這一本論,就等於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的次第都沒缺少地了解到了,如果我們真的學到了的話。所以很高興啊!一開始很驚訝,現在越來越高興! [02′22″]
接下來就要聽「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聽一下師父講的。 [02′31″]
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它這整個的這個走法,含攝整個的內涵的,這個依照著次第,排出一條路來,這叫「菩提道」,這樣,「菩提道次第門」。然後這個是幹什麼的呢?引導具足善根的人。我們沒有善根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聽到這個法,然後聽到了以後,還要看個人善根的深淺。所以對我來說,我現在談不到在這裡講,我只是願意盡我的一點力量,集一點資糧。所以昨天那個法會上面,我跟大家講的,二十歲的人說老了,二十幾歲說更老了,我今年快七十歲我說年輕了。我不是說笑話,因為我感覺到我條件太差,你們好的人高高在上享受,我小的事情我來做,為什麼?我要集聚資糧。這是真的,你越是到那時候,你越會感覺到我們資糧不夠,盡我們的力量,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到底做什麼?我不一定一定是我要做什麼才算,那裡欠缺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總是對整個的學習、對佛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這個最好,從這個上面來講。 [04′05″]
在這一小段,說:「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師父解釋了這個「具善者」要去成佛的。說這本論是做什麼的呢?就是引導具有善根的人去成佛的,依著道次第引導。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會評估自己:我是不是具善者呢?因為如果是具善者的話,我就被這本論引導去成佛。 [04′38″]
師父說:「我們沒有善根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聽到這個法。」諸位能聽到這麼精彩的《廣論》,一定是宿植德本、很有善根。師父接著說:「聽到了以後,還要看個人善根的深淺。」然後師父就馬上結合自己的例子再講一個事情。因為有的時候會聽到二十多歲的人為什麼說老了呢?因為他比十多歲的就老了,然後二十幾歲的比剛二十的就是更老了,所以有的時候年輕人就喜歡這樣比:「我比你更老了!」 [05′19″]
〔心得〕
善根的深淺由何決定?由修學佛法的資糧是否充足而定。資糧越多,善根越深。所以,師父說他很年輕,因為 師父一直都在累積資糧。
但是師父說:「我今年快七十歲我說年輕了!」為什麼?師父說:「我不是說笑話,因為我感覺到我條件太差。」那麼年輕的幹什麼呢?就說:「好的人高高在上享受,我小的事情我來做。」七十歲哦!就是用一個來做小事情這樣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就像一個小孩一樣,小孩就忙一些小的事情——照顧人啊、給人家服務啊等等,就做很多這樣的小的事情。為什麼呢?師父說:「我要集聚資糧!」我要集聚資糧!然後接著說:「這是真的,你越是到那時候,你越會感覺到我們資糧不夠,盡我們的力量,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我能做的地方就該我做,就是我! [06′18″]
〔心得〕
阿那律尊者因為精勤修學而眼盲,有一天他想穿針縫衣服,就呼喊:「有誰可以幫我穿針」。佛陀聽到後,趕忙過來幫他穿針。尊者很是訝異,佛陀告言:「我需要資糧。」
師父跟佛陀一樣,雖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證量,却還是無時無刻想要累積修學佛法的資糧。更何況下劣似我,就更應該要找機會累積資糧。
師父曾說過想學習的人最年輕,同樣的,想要從眼前的一切事來集聚資糧的人也是最年輕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