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過去很多上師有提到:獲得了增上生,尤其是獲得暇滿人身之後,我們必須要能夠生生增上。就是這一生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不夠的!還要一生比一生增上,希望一生比一生更進步。由於這樣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徹底地脫離輪迴的痛苦,獲得解脫,乃至究竟地成辦一切智智的圓滿佛果。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生生增上,縱使在今生能夠得到這樣的暇滿人身,但實際上到底能具有多大的意義呢?因此,在偈頌的最後兩句話有特別地強調:「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如果在獲得人身的同時,種種的利益無法去成辦的話,而在將來想要再一次獲得暇滿人身,《入行論》的原話是什麼?「後世怎得此圓滿?」得不到的意思,對不對?至少說這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注意哦!注意!寂天菩薩講這句話的重量啊!如果沒有辦法增上、沒有得到利益的話,想要再一次獲得這樣的人身是不太可能的事,後世怎得此暇滿? [01′31″]
所以在照鏡子的時候、在想自己的時候,我們要想到:今生我雖然獲得了能夠修學佛法的人身,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宗大師清淨圓滿的教法,還有這麼多的善友在周圍,但我所獲得的人身,有沒有辦法長久地安住在世間呢?或者說有沒有辦法不死呢?一定要去思惟念死的這個內涵。 [02′07″]
(以死無常策勵聽聞動機)
人活在世上都不願意去想死亡,想死亡我們會悶悶不樂,感到悲哀、恐懼。那麼為什麼在《廣論》裡還要念死呢?因為當我們念死之後,沒錯,會產生痛苦、產生怖畏,但是同時我們也會有一種力量產生,就是我如何擺脫這種痛苦呢?它會有一種推動的能力。 [02′37″]
(破除常邊)
想到如何擺脫這種生死痛苦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想:誰能幫我擺脫生死的痛苦?眼前的這些,靠人際關係、靠美食、靠衣服、靠房子、靠車,甚至靠自己的容貌,都不能讓我們擺脫生死的痛苦。唯有什麼?修學正法,跟著佛陀修學正法,才能夠對治生死痛苦。 [03′17″]
在活著的時候很多人不願意去想死亡,絕大部分沒有念死無常,對不對?但實際上如果認真地去想一想,我們都知道有一天一定會死的!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在什麼樣的時間點,這是我們沒辦法預測的,像有的時候身體非常健康的一個人,很快地他就不見了。所以年齡大的、年齡中等的和年齡小的,誰先走也是不一定的。 [03′56″]
我們在死的當下,除了所學的正法以外,周遭的一切到底對我們會不會有很大的幫助呢?我們就想一想:到死的時候什麼能幫助我們?親友當然可以幫我們在之前照顧身體,但是我們心念的部分,什麼東西能夠帶往來世?一定是正法,對不對?所以進一步要修學正法。相反地,如果沒有辦法念死,這一天早晨我們不念死,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以今生的安樂為主的話,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沒有辦法稱之為修行正法吧? [04′42″]
(破除斷邊)
所以必須透過念死,讓我們知道此生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實際上它是有一個盡頭。死之後,不是一切都停止了,我們化為微塵,甚至成為沒有;我們的心續還會繼續向前。心續繼續刹那刹那向前流動的時候有滾動的業力,在這個業力刹那刹那成熟的時候,我們最怕的是帶惡業到後世,最高興的是帶善業到後世,因為會快樂啊!那麼能夠鞭策我們的內心、警醒我們的三業時時刻刻要造善業的,就是唯有修學正法、持戒!對不對?所以雖然念死法門像凜冽的飲料一樣,喝了之後會覺得很冰,但是會頭腦清醒,會讓我們能夠明辨取捨,至少對這一天的生活、這一天的人生,我應該捨什麼、取什麼,不會陷入深度迷亂,甚至會極度清晰和準確地選出對來生有益的那件事要最先完成。 [06′06″]
〔參考資料〕
LR P66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須思四法。其中(1)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2)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3)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4)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繫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由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心得〕
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身利 à 現竟門中利大道理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à 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