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02 (2020/03/05 ~ 03/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從整體道次策發大乘聞法動機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4734-130202
從前面那個公案中,我們可以知道小乘的阿羅漢能夠行廣大的利生事業,但是由於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沒有辦法了知一切的所知,因此他利眾的程度跟佛是沒有辦法相比的。不要說是小乘的阿羅漢,就連十地的菩薩利益眾生的程度跟佛也都是沒辦法相提並論的。所以在經論當中,時常用大海以及水滴的譬喻來譬喻佛利眾生的程度就像大海一樣,而十地菩薩以下的菩薩,甚至是最後的聲聞、緣覺阿羅漢們,他們利眾的程度就如同水滴般,跟佛是沒有辦法比的。 [00′54″]
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如果我們透過人身修學中士道的法,然後獲得了解脫,這到底是不是究竟的解脫呢?這是不究竟、不圓滿的。因為縱使能夠獲得解脫,得到阿羅漢的果位,而實際上到最後我們還是必須要進入大乘的法脈裡邊。如果我們在開始學《廣論》的時候,就了解到這一點的重要性,那真是一件非常、非常幸運的事情! [01′26″]
我們很多人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三惡趣的苦或者輪迴的苦真的是我們很難接受的、很難忍受的,所以我們要想盡千方百計跳脫惡趣以及輪迴的痛苦,獲得一己的解脫。因為了知了惡趣的苦,而且生生相繼、生命不死,這個相續不可能斷掉,所以就會有三世因果;我們心續裡沒有成熟的那些惡因,會在成熟於惡趣果的時候讓我們墮入惡趣,所以我們所有的力量就用來從惡趣中跳脫出來。從惡趣跳脫出來了,輪迴還有生、老、病、死,實在是令人恐怖!跟親人別離的淚水可能流成了四大海水,捨棄的身體的骨頭可能堆得比須彌山還高,就成這種慘狀!所以想要從惡趣和輪迴裡跳脫出來這個心意非常、非常地堅決! [02′32″]
但是我們有沒有注意到要走大乘這個問題呢?可能看到惡趣的苦和輪迴的苦之後,我們就非常迫切地想要得到一己的解脫,覺得我得到一己的解脫之後,再慢慢地修學大乘法也可以吧?可能很多修行人都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自己都沒有從惡趣裡出來,也沒有從輪迴裡出來,我拿什麼利眾生?所以我還是先自己了脫了,然後再利眾生。」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想先自己了脫了再利眾生的話,這個觀念到底對不對呢? [03′19″]
雖然跳脫輪迴能夠讓我們得到解脫,能夠去除掉苦苦、壞苦以及種種的痛苦,安住在一種寂靜樂的狀態之中,但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之中,想要進入大乘法裡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我們在寂靜樂的時候,在入定這樣一種安樂的狀態下,如果想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六度,也是相當困難的。 [03′50″]
所以善知識會規勸我們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什麼樣的想法呢?就是我把惡趣苦都解決了、把輪迴苦都解決了,然後我再慢慢地去學大乘。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有這樣的想法?既然佛菩薩告訴我們說苦是如此地劇烈,我跳脫了痛苦不是佛菩薩也省心?不用一生一生在六道裡追著我、度我,我至少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佛菩薩好像不同意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能聽他們的勸告的話,他們是不同意的。為什麼呢?因為有更高明的辦法!更高明的辦法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如果一開始我們能夠進入大乘門、修學大乘法的話,對我們來說這樣的時間才是比較迅速的。 [04′38″]
〔心得〕
1.
我把惡趣苦都解決了、把輪迴苦都解決了,然後我再慢慢地去學大乘。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有這樣的想法?
2.
既然佛菩薩告訴我們說苦是如此地劇烈,我跳脫了痛苦不是佛菩薩也省心?不用一生一生在六道裡追著我、度我,我至少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上面的這兩個宗確實在我的心中,對於為什麼不能先求二乘果,再慢慢學大乘。至少雖然時間慢,卻己經把輪迴苦都解決了。
但是,佛菩薩、大乘善知識都規勤我們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雖然我還不了解到底為什麼不行?但是,還是依著善知識教導的,不要先趣二乘再迴小向大。畢竟這個問題,就連龍樹菩薩都無法清楚的說明,何況下劣如我,如何能夠完全清楚善知識的用意。
〔參考資料〕
LR P251
特八地位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諸佛於彼作是勸云﹕「唯此空解不能成佛,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當觀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當精進。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亦復不應棄捨此忍。」尚須修學菩薩諸行,得少三昧便生喜足,棄捨餘德,誠為智者所輕笑處。
〔參考資料〕
龍樹菩薩所處的時代,《般若》與《法華》已被廣泛地弘傳,對於二乘人能否迴小向大的問題,《般若》與《法華》的立場是不同的,面對如此不同的異說,龍樹菩薩也嘗試著調和二說的對立,《大智度論》卷 93〈畢定品〉中龍樹菩薩作了如下的說明:
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
問曰:若菩薩皆畢定佛,何以故種種呵二乘,不聽菩薩取二乘證?
答曰:求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捨佛道不度眾生。諸佛菩薩之所呵責:「汝欲捨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化眾生,是則迂迴,於佛道稽留。
問曰: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曰: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於餘國為說是事,汝皆當作佛。」
問曰:若阿羅漢往淨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得疾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
答曰:是人著小乘因緣,捨眾生捨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薩。復次,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不可知。(大正 25,714a1~25)
〔參考資料〕
「解脫道」與「菩薩道」
釋厚觀
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
《十住毘婆沙論》說聲聞、緣覺與佛這三乘聖者都可以斷盡煩惱,同樣都可以得無餘涅槃;於是就有人問:既然三乘聖者最後都是入無餘涅槃而沒有差別的話,那麼菩薩何必於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來修學大乘呢?
一個大劫已經夠長了,何況像恒河沙那樣的大劫!要在這樣的恒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修學菩薩行,那太辛苦了,太難了,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早得解脫!如《十住毘婆沙論》卷1云:
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效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如是聲聞、辟支佛、佛煩惱解脫雖無差別;以度無量眾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故,有大差別。(大正26,20b15-c23)
針對這個問題,龍樹菩薩回答:你說的話太過怯弱,不是大悲有益之言語。如果諸菩薩都像你一樣發小乘心,沒有慈悲意,不精勤修學菩薩十地的話,那麼,諸聲聞、辟支佛[49]怎麼能得度呢?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的話,正法從那裡聽聞而來?大家都只求開悟,那誰來弘法?如果大家都只顧自己解脫,那麼佛法怎麼延續下去?
菩薩是發菩提心,漸漸修學十地而成佛的。如果沒有菩薩來修十地的話,當然沒有佛了!如果沒有「佛」的話,當然也沒有人體悟無上妙「法」,更沒有人去組織「僧團」了!所以沒有佛,也就沒有法、沒有僧,那就沒有三寶了。因此龍樹菩薩說:「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意思是說:如果大家都跟你一樣不發大菩提心的話,佛法的傳承將因此而斷絕,輪迴中的芸芸眾生又該怎麼辦呢?
因此,聲聞、辟支佛與佛,雖然在「斷煩惱、得解脫」上沒有差別,但是從另外幾個角度來看,還是有些不同的。
1、從「智慧」來說:三乘聖者皆斷我執,證得「我空」,所得的「般若慧」差不多;然而度化眾生的「方便慧」,當然是菩薩比較善巧;因為二乘比較著重在「共相」的解脫,而菩薩除了深入瞭解「共相」之外,因為要度化各種不同的眾生,以必須對「自相」(別相)的應用上多一點善巧。
2、從「悲願」來說:雖然也有阿羅漢證悟之後隨緣度化眾生的,但是因為阿羅漢三界煩惱都斷盡了,一旦入滅之後便不會再來三界受生了,即使他非常積極度眾生,頂多也只是一生一世而已。而菩薩則發願於無量劫久住生死,以大悲心度無量眾生,比起二乘來說,時間特別長,度化眾生的量也大多了。
3、從「斷煩惱、習氣」來說:聲聞、緣覺雖斷盡「煩惱」,但習氣未除[50];佛不但斷盡一切煩惱,更斷盡一切習氣。
4、從「具足功德」來說:佛具有十力[51]、四無所畏[52]、十八不共法[53]、大慈大悲等功德,這是二乘少者所不及的。
過去很多善知識也都提到:如果有一個人透過修學佛法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並且在之後獲得佛果——注意!先證阿羅漢果,然後他獲得佛果。這段時間多長呢?是相當漫長的!漫長到什麼程度呢?它比一個具有大乘種姓的人在墮入惡趣承受多生多劫的惡趣苦之後,從惡趣的狀態中跳脫,遇到大乘的善知識、修學大乘法來成佛的速度,跟前者相較之下,後者還比較快!前者沒有辦法跟後者相比;前者透過獲得阿羅漢,更進一步地想要獲得佛果,它的時間就漫長到不可思議! [05′27″]
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士道的法,對於輪迴當中的痛苦生起了一種沒有辦法忍受的這樣一個出離心之後,這個時候我們要更進一步地思惟:就如同我面對輪迴痛苦的當下,不願意去忍受輪迴的痛苦,而生起了想要出離輪迴的這個出離心;相同地,我周遭的如母有情眾生,他們所面臨的苦跟我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對於他人所承受的苦,我的內心當中應該生起悲憫;而對他人所沒有辦法遇到的安樂,我們也必須要生起慈心。在內心中以慈心及悲心作為根本、作為基礎,策發內心當中的菩提心,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06′23″]
關於這一點,過去也有一個公案:有一次文殊菩薩對六十位比丘宣說大乘法,但是這六十位比丘他們並不是具器聽聞大乘法的那種弟子。所以在聽完文殊菩薩對他們講完大乘法之後,結果對大乘法不僅沒有辦法生起信念,反而生起了邪見而毀謗。因為毀謗了佛法、毀謗了大乘法,這六十位比丘在毀謗之後,就吐血然後墮入惡趣。 [06′58″]
〔參考資料〕
《阿底峽尊者傳》
又一日有印度二小乘苾芻,具十二種杜多功德,來參尊者,請問法義。尊者為講「補特伽羅無我」時聽受,為講「法無我」時,彼二人急覆耳白曰:阿底峽莫說!恐怖!恐怖!尊者歎曰:未能集聚殊勝資糧,不堪學「真空」之義,但以護戒清淨無所至也。
〔心得〕
我是具器聽聞大乘法的弟子嗎?
這個時候在旁邊的弟子們看到這種場景就非常地緊張,然後去跟佛說:「佛啊!今天文殊菩薩做了這樣的一件事:他講了大乘法,而六十位比丘都墮入惡趣了,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地可怕?」意思就是說:「佛陀,您要不要去講一講文殊菩薩啊?」這樣去問話的人,可能是覺得文殊菩薩未曾成佛過,他不知道文殊菩薩的心思和佛是一樣的。這時候佛就對弟子們說:「其實文殊菩薩這樣的講法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非常善巧的!如果今天文殊菩薩對這六十位比丘宣說小乘法,雖然在說法的當下,這六十位比丘可能會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但是這對於將來想要進入大乘法修學或者想要成佛,這時間都太長了!所以文殊菩薩想要縮短他們成佛的時間,就給他們講了大乘法。 [07′57″]
透過修學中士道的法類之後,更進一步地,我們內心中要生起進入大乘的這種心念。而這種心念最主要的轉折,在於透過思惟中士道的法,讓我們的心對惡趣,尤其對輪迴的苦——注意!生起出離。心生起出離之後,由於我自己不想忍受,我周遭的有情也是不能忍受,也有離苦得樂的權利,像我一樣想要跳脫惡趣、跳脫輪迴;因此就會對有情生起慈悲心,而進一步地透由大乘法策發自己內在的菩提心,就進入到上士道的修法。 [08′40″]
所以在聽聞大乘的修心法要之前,透過三士道的內涵來調整我們本身的動機,這一點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雖然我們在此所聞的法是大乘的法,但是聽聞者本身如果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動機,如果我們耽著的是現今的安樂,以現世的安樂為主來聽聞的話,即使所聽聞的法是大乘法,但是實際上我們所修學的人本身的條件是沒法跟這樣的大乘法相應的。所以還沒有聽聞之前,就必須透過三士道的內涵來調整聽法的動機。 [09′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