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發願(二)


課程名稱:1.8 發願()
課程目標:如何發起猛利誓願


一、使用教材:菩提道次第廣論
二、理念依據:
廣論原文頁數 p.280L8
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
廣論舊版音檔 117B 16'48" ~ 22'24"
正受菩薩律儀已……就是這麼不得了地大!

三、課程流程:
1. 複習前一章節的內容
2. 分享善行小點滴

四、理念依據原文:


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

說:是,當我們發了願心,然後呢正受了菩薩這個戒以後,開始學。學什麼?要學像地上菩薩那樣的這個道理,我們雖然現在是凡夫,但是一定要發願去學。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們一定這個追根究底要把握得住,反過來,我應該問一下自己說:我為什麼到這裡來?我到這裡來是要求無上菩提之果。我們不妨更平鋪直白、更確實地說:要徹底解決一切痛苦,要究竟圓滿一切福德。對!如果是你要求這個果,請問你因地應該做些什麼?因地當中第一個是正知見,然後呢根據這個發這個廣大的願力,說我一心一意要求這個、一心一意要求這個。你有這樣的這個心願力的話,自然而然不斷地增長,逢緣觸發,欸,它就來了!

Q. 如何讓學習的佛法「逢緣觸發」?「逢緣觸發」的行相為何?

[0530]那麼,為什麼人敢發這樣的心呢?他一定是瞭解了這些發心的勝利,對教典進行了聞思,他會反覆地琢磨這一件事情,然後請問善知識啊、跟別人探討啊,所以才能夠發這樣的一個心。發這樣的一個心之後,至少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師父說,因為我們的願心是將來去見佛,我們所追求的是最圓滿的佛果,所以去極樂世界幹什麼?不是去天天散步啊、看花呀,不是這樣的,是「鳥樹虛空明」,都在說法、都在修行呀!沒有一處的緣起不在提醒我們修行,跟著佛陀好好地修行啊,走無上菩提之路。如果你為了學習、為了成就佛果,到處見聞念知都在提醒我們要提正念啊、要怎麼修行啊,那你就快樂極了,對不對?因為還是那個續流嘛!所以師父希望我們瞭解這一點。大家聽了會不會很開心啊? [0638]

要不然你沒有這個心的話,你處處地方畏縮:「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我馬馬虎虎算了!」你平常一天到晚想著這個心的話,一個退緣來了話,你就退了。然後呢,真正那個進的上緣上來的時候啊,你又上不上。唉,總是「反正我沒有份的,我就這個樣啊!」因為為什麼呀?因為你因地當中播下去那個種子,就是失敗的、退縮的這個因哪!所以遇到這個緣,長起來的這個失敗、退縮的那個種子,都在這個地方啊!

為什麼會產生畏縮的心?
我有因為畏縮心而退的經驗嗎?

心力不足、能力不夠應該如何?

[00:00] 師父說:「我覺得必須要做集聚資糧,我就很認真地去做。那個都是善法欲,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將來越深入,這種越是需要。」越深入想要獲得佛法的證悟的時候,就越需要資糧。「所以眼前很多事情是鍛鍊我們意志的。」意志真的是要刻意去鍛鍊,如果不鍛鍊的話,我們遇到難的事情就退在後面,就不想前進了;養成習慣的話,遇難就退。這件事我可能心力不夠,或者我的能力不夠,但是能否就這件事因為心力不夠、因為能力不夠我就鍛鍊一下?這樣鍛鍊久了之後,碰到挑戰的我們就敢向前一步。
[00:55] 所以師父說:「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絕對不願意出去的時候拖拖拉拉的。」師父是一個守時非常非常嚴的人。在僧團裡守時也很重要,如果大眾集會的時候總是遲到,時間久了也會有壓力,所以還是要守時,這也是體現一個精進的例子。
[01:21] 養成好習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養成了傷害自己、尤其是養成偷懶的習慣,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的。所以別看這些小的事情我們好像不是很在意,今天拖一點,然後明天覺得困難就不去了,後天心情不好就不去了,就給自己放水,會養成功偷懶——這裡邊師父說了一個「偷懶」。

[01:53] 我記得我也曾問一個小朋友,說:「你堅持背書,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他當時想了想,跟我說:「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給我自己找理由——找不背書的理由,因為只要找到那個理由我就可以不背書了。」其實就是此處所說的「偷懶」。我發現那個小朋友那麼小,他就知道要對治偷懶的習慣。他認為:如果他一直給自己找理由不背書,那他就永遠不會按進度背書,他就不可能一年一本書、一本書那樣背完。在他那麼小的時候,就知道偷懶這個習慣是非常可怕的!那麼用師父的教誨來看呢,說:「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偷懶——「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所以又跟精進那個涵義是一樣的。又跟師父講的:在可上可下的時候,請向上一步,而不要向下一步是一樣的。偷懶就一定是向下一步。[03:04]

所以到這個地方,儘管我今天身體這麼衰,年紀也比較大,可是我自己一直告訴我,喔,這個只要有一天命在,我真正能夠做到的就是這個――我一定要做到,一定做到!絕對不是說等到下一生、下一生、下一生……當下這一念,我牢牢把住這一念,我絕對不放過!這一念,果,那我就不去管它。應該這麼說:我正因為要得到這個果,所以我必須在當下一念上面,這個因當中要把握得牢牢的,我發願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就這麼簡單哪!這個佛法你說它呀,深奧是深奧,但是它就這麼、這麼個踏實法,就這麼個踏實法。然後你拿你這個心願你去念佛,這念佛一定上品;你一去持戒,持戒一定上品;你去參禪,參禪一定上品,不管你學哪一個。

Q. 什麼樣叫做「在當下一念,這個心要把握得牢牢的」?

[03:17] 那麼自己在一個很大的群體之中,涉及到人際溝通,涉及到我所承擔的事情方方面面的,就沒有像自己一個人那樣那麼輕鬆。正因為不輕鬆,所以我們才會去尋覓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怎麼樣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正視發心,如理聽聞,認真地將所聞的法義校對內心,結束之後再好好地迴向。聽起來好像很制式化、很次第井然的一個聽聞佛法的過程,但是正因為質對了、量對了之後,我們才能夠產生如量的覺受。所以不一定要等待非常美好的明天、一切都圓滿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快樂,在每一節課上好的時候,我們就會快樂。
[04:05] 在每個承擔的事業中,甚至在非常艱難的時刻,怎麼去透過種種艱難體會稍許的輕鬆呢?還是要想一下:這種艱難是事項本身的艱難,還是我把它安立為艱難?那麼它不艱難的是什麼呢?因為有指導原則呀、有修心原則啊、有很多戒律的明文規定、有師父的教誡......。一旦拿法來數數地校對內心、校對這個方向,我們就會不停地覺醒心中的良善,或者長養心中的善意。一旦我們的善意越來越擴大、越來擴大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真的有誰對立嗎?真的有很多敵人嗎?真的有很多好像我無法面對的嗎?一旦心裡開朗、遼闊,實際上發生一點小小的矛盾,我們試著從這矛盾中找到自己的盲點去提升的時候,我們的心就獲得了喜悅。
[05:01] 所以我想說:在每一步、每一步的承擔之中,確實都離不開智慧的觀照——觀照我在幹什麼?我在說什麼?我在想什麼?是不是沿著善業的方向、沿著淨化煩惱的方向?還是沿著膨脹自我的方向、沿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向?這個方向一旦錯了之後,苦和樂就非常明顯。如果我們常常拿法來校對自心的話,自然會越來越明利。注意!明明白白、非常地犀利,是對自己的。對他人呢?觀功念恩啊、慈悲呀、寬恕啊、理解呀、溝通啊、和平啊,擺脫那種暴力的思考、暴力的語言,或者暴力的心念,是我們非常必要的修行![05:50]

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要說:「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乃至戲笑,你乃至於笑、說笑話,你千萬不要說我不行,不!懺悔的時候同樣地說,懺悔的時候,不要說:「唉呀,我要這個樣啊……」我一定要是連根把它拔起!是不是現在能夠連根拔起,那沒關係,但是我這個因本身,要沒有一點點漏洞擺進去,一直加強這個因。所以外面的任何一個緣碰到的時候,一直碰到了助長你那個連根拔起的,把惡業連根徹底斷除的。反過來說呢,你一直發這個圓滿的圓成這個因,所以外面任何外緣碰到的時候,觸發的都增長你那個圓滿得到這個,那個就是個直路,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平常的最重要的是心理建設,千千萬萬不要把那個失敗主義擺在心裡。

Q. 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不行?如何能夠做好心理建設?

[03:30] 接下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師父說:「我也一樣地感覺,叫我去聽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會害怕的」。「但是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地了解之後」,注意!又出現了正確——正確的認識,正確地了解,師父接下來的結論是:「誰都會取後者。」是這樣嗎?有疑問嗎?正確地了解了之後,我們就會取一生取辦嗎?為什麼?為什麼?你們有看手抄吧!誰答一下?
[04:16] (弟子回答:「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這是個真實的內容。」)
[04:21] 所以我們害怕這條路遠,對吧!然後覺得:我想那個可能是比較省力的。因為他在這裡邊一定是不願意照著佛陀一口氣走上去,就說太累了,我要找一個省力的辦法。為什麼要省力呢?因為我缺力、沒力,所以你要我跑那麼長遠的路我跑不到。師父說這種害怕的心,反而讓我們吃盡千辛萬苦。注意哦!真的嗎?真的嗎?我們能信任這句話嗎?
[04:54] 我們都是為了躲避恐懼的那個結果,所以選擇當下的行為,結果選錯了之後,反而讓我們更害怕,而且比原來還吃盡千辛萬苦,這種事情很多吧?不會因為我們害怕,然後急急忙忙選擇那結果,我們害怕的就不會出現,反而會更加地辛苦。是真的這樣嗎?
[05:18] 問完了之後,接著師父下面那幾個字是:「這是個真實的內容。」師父後來又結論說:「所以真正重要的」,就是破那種急急忙忙的狀態,「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地去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又出現了!前面說圓滿正確,現在又出現了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得省事。」就是一開始不要忙著去做,先把整體的作戰規劃搞清楚,看一看我們無量劫來的生涯規劃是什麼,我要走到哪裡?先把這個成佛的地圖看清楚。
[06:02] 我常常說空照圖。誰拍的呢?佛菩薩拍的。然後又有嚮導,先搞清楚這所有的路,然後再開始走。不要路在哪兒都不知道馬上就上路了,那肯定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你要走東山,可能不知道拐到北山,或者拐到不知道多少莫名其妙的地方去了。因為什麼呢?沒有具備正知見眼,所以行的時候就會有偏差,而且絕對是一條千辛萬苦的路,絕對不是省事的![06:39]

譬如說我們上一堂課那個檢點等等,沒有別的,無非說來說去就是共同的目標。所以你一定要把這個什麼,大的、殊勝的大利益擺在這裡。你有了這個的話,什麼小事情都擋不了你。你如果沒有的話,哎呀,那風吹草動啊就跟著人家;人家這個眼睛看你一眼,喔唷,你心裡面又這麼嘀咕個半天;人家跟你說一下,喔唷,你又在那兒轉那個弄了個半天。你搞什麼呀?你要解決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之苦,現在一點小事情你就纏在這地方,就轉不過來了。啊!所以呀,我這寫在黑板上面,所以怎麼講啊?「我來幹什麼啊?」記得這個話!你時時記到:我要盡苦,乃至於要盡法界一切有情、虛空界一切有情的苦。這苦的根源在哪裡啊?惑、業。所以我現在發這個願!而且這個心你一定要非常強有力,要猛利!如果你能夠正確,而且這個猛利的話,哇!這個力量不得了地大,我告訴你,就是這麼不得了地大!

. 要發起猛利誓願的根本為何?我可以生起猛利誓願嗎?

[00:00]好!又到了我們繼續研討的時光了。不知道大家的心態有沒有準備好?一定要記著有一個大乘的發心。就是不停地訓練我們生命的方向,讓我們所造作的業都隨著菩提心的方向;因為菩提心是佛子因,最後才會匯聚為成佛的方向。成佛才是徹底地離開一切痛苦、得到最圓滿快樂的方向。現在我們只能說,我們一直在提醒自己造作這個方向,終於有一天,它會在我們的心續裡邊,經過長期的串習、觀察修、止住修等等,成為我們心續裡堅固的續流,直到一剎那也不會間斷的續流,那個時候就太美了!
[00:52] 所以不要放棄每一節課對動機的安立,雖然這可能只是短暫的一個心念的操作,但這個操作對整節課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甚至對於我們這一生、對於我們生生世世宗旨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常常串習,重串習的業就會先熟。如果我們一直串習生命的最高宗旨,或者我們最迫切的生命願望——成佛,這就會真實地成為我們生命的方向、生命的意義,就會動用起我們全部的心力為這個目標努力,不達目標絕不停止![01:37]

皈依已如何保護  民國八十三年七月精進共修
  現在我們先看廣論上講的皈依。先自第九十八頁倒數第二行,至心懇切皈依希望三寶從中救護,如果對皈依二因只是嘴巴上講講而已,那麼皈依的心意就流於虛言,假如對於皈依的原因堅固猛利的話,就能夠產生很大的力量轉變自己的心意。
  不僅僅是如此,我們再看第一百零二頁倒數第三行,前面告訴我們念佛的功德,不管用哪一種方式,如果能至誠懇切地去憶念,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就是下面這句話:「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恒相續。」在座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感受,一種是思惟以前做錯了自己無法忍受,以懺悔的心皈投依靠,還有一種是至誠懇切的皈依,不管怎樣都必須數數憶念思惟才能體會到「勢猛利常恒相續」的狀態。我希望你們出現了這種感覺的話自己知道,這是真正得力的原因,怎麼來的不管它,要不斷地不斷地如法努力才能產生這種感覺,這完全不是講講道理,或不停跪拜或者是想某人是佛、某人是菩薩等等而來的,這些都了不相干。是不是全心全力的思惟憶念、是不是想到前面的苦逼、是不是想真正的皈依,這才是真正的力量!我想大家都能體會到這幾句話,如果還沒體會到沒關係,有的是機會,只要有信心,繼續努力,遲早會出現的。
這個狀況,且看第一百零三頁第二行:「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這句話對很多人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常時修持」至少一口氣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乃至整年、一生,絕對不是隨便做一做就了事的,或者認真的思惟,或者很誠懇的皈投依靠。剛開始覺得很困難,現在瞭解只是「稍難」不是那麼難,的確,沒跨過之前往往覺得非常難,那怎麼辦呢?只有靠一樣事情--信心。現在最難的是之前要摸索,有了信心後,老師告訴你怎麼做,你不會懷疑的去做,如果照你自己的方法就摸索不出來。有了信心後,做錯了去問老師,針對錯誤改正,努力下去,堅持下去,雖然「初開始修心稍難」,等到相應了,一旦生起,心裡就很歡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