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212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音檔  3B 21:31 ~ 22:59
廣論段落   P2-L6 ~ P2-L7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聖教盛行,

手抄頁/ 1 P90-LL2 ~ P91-L7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90-LL1 ~ P91-L9 )
手抄段落   那麼還有「學者相續淨」……他就沒辦法把圓滿的教法拿給我們。

  在今天的研討開始之前,大家還是要皈依發心,用皈依發心的偈子,讓我們所聽聞《廣論》的這個善行成為聽聞正法的資糧。因為有了皈依之後,如果用一個希求於遍智佛果的發心的動機來聽,它將會成為大乘的資糧。所以要非常非常習慣去串習,每一次聞法或者每一次做善行,甚至每一天起來之後,要有一個大乘的動機活過這一天。 [0040]

  上一節課我們學到:「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接著,「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那麼現在我們就可以聽師父在舊版《廣論》帶裡講的「學者相續淨」這一部分。 [0135]

  那麼還有「學者相續淨」。所有的一切法流傳在世間,不僅僅說有老師就行,還要一定有學的人,這個很明白。不但是菩薩、祖師,我們佛也是一樣,佛出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同時那個弟子也來。因為一定有這樣想學的人,所以應這樣的機,然後說這樣圓滿的教法。那個時候如果沒有這樣相應的機的話,他雖然他自己有正確的內容,但是他不一定有機會說出來。就是佛本身就是如此!他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我所了解的法啊就像大地土,但是我說的法如爪上土。所以通常啊,都是有一個因緣,那個時候佛才說呀!所以,如果說一個法流傳的話,除了老師這個條件以外,學者這個條件也是相當重要的。就像剛才那個故事也是一樣,這個大學者跑得來,跑到幼稚園,跑到小孩子那裡去,對不起!學者的相續不淨,他就沒辦法把圓滿的教法拿給我們。 [0306]

  在這一段,師父說:「所有的一切法流傳在世間,不僅僅說有老師就行,還要一定有學的人。」說:不但是菩薩、祖師,我們佛也是一樣,佛出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很多大弟子就跟著來了。一定會有想學的人,就應這樣的機,說這樣圓滿的教法。 [0335]

  這一段每次看到,還是很感慨的,就會感謝那些千千萬萬跟著佛菩薩一起學習的佛弟子們,還有傳承祖師的弟子們。因為如果沒有他們跟著佛菩薩學習的話,我們現在也聽不到這樣的法。我們也看到很多論,都是有哪個大弟子、哪個大弟子請上師說,然後他上師就開始寫那部論,所以學的人是很重要的。 [0415]

  師父接著說:「如果沒有這樣相應的機的話,他雖然他自己有正確的內容,但是他不一定有機會說出來。就是佛本身就是如此!」舉了佛陀說他了解的法就像大地土一樣,但是他說的法就像爪上的土。 [0434]

〔參考資料〕
《方廣大莊嚴經》卷10:「
  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
  此法遠離於言說,猶如虛空無所染,思惟心意皆不行,若人能知甚希有。
  此法性離於文字,孰能悟入其義理?於多劫中供養佛,方能得聞生信解。
  不可說有說非有,非有非無亦復然。我昔無量劫修行,未得究竟無生忍,
  我於今者得究竟,常觀諸法無生滅,一切諸法本性空。然燈如來授我記,
  汝於來世成正覺,作佛名號釋迦文。雖於彼時已證法,今我所得方究竟。
  見諸眾生處生死,不知是法及非法,世間眾生有可度,故起大悲而度之。
  梵王若來勸請我,或當為轉微妙法。」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
龍樹菩薩造頌 賈曹傑大師造釋
頌曰:此法甚深故,眾生難悟解,故佛成道時,默然不說法。
  如云:「我得甚深離戲論,光明甘露無為法,於誰開演不能了,是故默然住林間。」是故釋迦佛成道時,在某些眾生前,示現四十九天默然不說法,其原因是佛了知此離一切戲論邊的法甚深故,所化眾生難得悟解。

  這一點,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也有發現。師父天天誦《般若經》,所以師父實際上他自己非常非常喜歡學空性,或者跟別人討論空性。但是因為我們剛剛開始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師父就示現沒有給我們講〈毘缽舍那〉,其實師父自己一提到空性的部分是非常非常歡喜的。 [0502]

  那個時候,比如說三十年之前,或者二十年之前,如果把〈毘缽舍那〉講給我們的話,我們可能不知道在說什麼。像現在學了五大論之後,才知道四部宗義、分多少種見解;然後層層遞進,所破是什麼、自己的立宗又是什麼、修行空性的次第又是什麼。也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實際上沒有前面的道次第,比如說業果見不堅固,怎麼去聽聞空性呢?如果連親近善知識的軌理也不知道,那麼我們也沒法跟一個善知識聽空性,沒法親近大乘善友。 [0548]

〔參考資料〕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
龍樹菩薩造頌 賈曹傑大師造釋
壬一、明倒執甚深法的過失
  頌曰:若倒知此法,能損諸無智,由如是無見,沉沒不淨坑。
     若邪執此義,愚起智者慢,誹謗具粗獷,倒首墮無間。
  問曰:甚深法若容易通達,何須宣說,即由於難得通達故,所以應當數數宣說。答曰:對於不具悟解空性的種姓,不應宣說,否則對不具種姓的愚夫及起智者我慢的眾生有衰損的過失故。
    諸無智者獲衰損的理由是:若對無智者說空性,他就會執為完全無有的意思,因為若顛倒了知此法義,即損壞諸無智愚夫的增上生和決定善二法,由以如是無見為增上,當沉沒惡趣不淨坑中,所以對此處應當慎重。
    起智者我慢獲衰損的理由是:若執全無所有,或聞說自性空,便執如是空性非如實的,是毀謗業果的見。此種倒執空義和執不了義為了義的愚夫,而起智者的我慢。由於誹謗空性,其心具有粗獷性。誰有此過,則將顛倒頭首下墮無間獄。是故空性的勝解縱然難得生起,亦當棄捨惡見,不應誹謗。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409
第二正決擇真實義
正明正理所破
譬如說此補特伽羅決定無有,必須先識其所無之補特伽羅,如是若說無我無性決定此義,亦須善知所無之我及其自性。若未現起所破總相,則其破彼亦難決定是無顛倒故。入行論云﹕「未觸假設事,非能取事無。」
其所破之差別雖無邊際,然於總攝所破根本而破除者,則能滅一切所破除。
又若不從究竟微細所破樞要而滅除者,有所餘存便墮有邊耽著實事,終久不能解脫三有。
若未了知所破量齊破太過者,失壞因果緣起次第,墮斷滅邊,即由彼見引入惡趣,故應善明所破為要。
此未善明,決定發生或是常見或斷見故。

  所以想一想,第一批來跟師父聽法的那些居士們,真的是很感恩他們!因為如果最初沒有他們跟隨在師父身邊聽的話,可能也就沒有現在這個僧團,也沒有你我現在還在學習著這麼清淨圓滿的教法。所以真的要頂禮那些從一開始就跟隨在師父身邊學習《廣論》的出家人、居士們。 [0620]

  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也會發現師父就在一件事上可以揭示出三士道的內涵,甚至可以再往上去講,都是像行雲流水一般。但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師父就某一個點去講了呢?(1)因為再講深了大家是聽不懂的,(2)還有的時候是沒有什麼希求心的。比如說我們學的人,當我們去見善知識的時候,都有一個自己想問的問題,都有自己想要的一個事情。有的時候師父講的問題,就跟我們想要的完全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可不可以倒空自己的杯子,認真地去領受師父的加持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比較在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學者相續淨」這件事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0707]

〔參考資料〕
為什麼 師父有時候就某一個點去講,而不再往上講?
1.因為再講深了大家聽不懂。
2.因為沒有希求心,只聽自己想聽的。

如何讓師長為我們講更深的法?
1.將自己的基礎加深加廣。
2.對法的希求心。

  什麼叫「學者相續淨」?為什麼那蘭陀寺的諸大智者們把學者相續淨擺在傳承教法這麼重要的一個位置、作為這麼重要的一件事?傳承的規矩就是這樣。我們看一看自己的所求,每天看自己最想要得到什麼,大概就可以知道。這也是對於弟子們的一種要求,《廣論》後面也會講更詳細的。 [0737]

  很感謝跟佛陀學的、跟大善知識學的那些弟子們,如果沒有他們拚命地努力學的話,我們豈能聽到這麼圓滿的教法呢?那時候一定是呈現圓滿的機,所以這個圓滿的教法才會流傳下來。頂禮諸大善知識,還有他們的弟子們!有了他們,教法才能傳到現在,傳到你我的耳邊,傳到你我的眼前,傳到你我的心中! [08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