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211講


講次  0211  (2020/04/06 ~ 04/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音檔  3B 19:22 ~ 21:31
廣論段落   P2-L6 ~ P2-L7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聖教盛行,

手抄頁/ 1 P89-LL1 ~ P90-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89-LL1 ~ P90-LL2 )
手抄段落   那麼哪三樣東西啊……這是「軌範語淨」。



  剛才講到「確定不疑的悟境」要得到善知識的確認,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所確認到的,到底是清淨的還是不對的?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有百分之百的理由要沿著自己那樣的思路走,但是善知識有百分之百的理由告訴你說此路不通!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比如說,我們就是活在自己思路的一個範圍之中,現在有一個詞好像叫「舒適區」,對吧?自己習慣的、不是那麼挑戰的,覺得這樣可能還不錯。但這樣的區域是沒法令自己成長的,老活在自己舒適的感覺裡沒法成長,必須去挑戰你害怕的。 [0058]

〔參考資料〕
LR P312
聖者無著數數說為,「當具二事,一雖善了知於廣大法學習道理,應無怯弱,二於下劣功德不應喜足。」然現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實功德,便覺已進極大道位,計唯修此便為滿足。若為智者知道扼要,依於教理善為開曉,謂此雖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無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是故能於一分功德不執為足,更求上勝,及知須學無邊學處而無怯弱,極為稀少。

〔心得〕
於下劣功德不應喜足 à 不該待在「舒適圈」當中
於廣大法學習道理,應無怯弱 à 要勇於挑戰自己害怕而應該做的,這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所以由這個「確定不疑」講了這一點,希望能夠供大家參考。因為我們都是希望能夠在依止法上好好修心的人,所以不要放過師父講的哪怕幾個字、幾句話,要常常放在心裡想! [0117]

  所以,在談到「清淨」的這個問題上,師父說:「平常我們也曉得的,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那麼自己解決了,那個算是清淨了。」那就是了嗎?還要有兩個條件,是哪兩個條件呢?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驗證上還有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有了這個就可以了嗎?雖然有了這個,可是在說法的時候,也還有對機的問題。接著就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師父舉的例子嗎?一個大學者,學識非常地淵博,如果來幼兒園看看大家,比如說我們妙慧童子園,那大學者會給我們講什麼呢?如果完全講他的論文,或者說他很深的造詣的最高境界,小孩是完全不知道的。 [0216]

〔參考資料〕
LR P22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毗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

〔心得〕
軌範語淨當中的「語」,應當是動詞。也就是軌範在講法的動機是清淨的。因為講法即是「能詮聲」,而「能詮聲」的背後一定有分別心,也就是因為某個動機然後講話。
而這個動機包含著了解聽法的人,可以應機說法,給聽法的人最好的、最適合的教授。
就如同廣論(P21)當中所說:「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於自所應起醫想,於法起藥想,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及於徒眾修習慈心。」
醫者當知什麼病,應該用什麼藥;而且用藥必須考慮到病人的狀況來給藥。前者表達了軌範必須在教理和修證上都有所成就。後者則表達了應機而說法的重要性。

  就像我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去聽過一個橋梁專家的分享。他建過很多很多橋,但是他沒有給我們講建橋要經過怎麼樣怎麼樣的程序、設計圖,他只是給我們講:「哎呀,現在的人真是鋪張浪費呀!一個屋子建得好好的,然後賣給另一個屋主,那個屋主一進來,把原有的屋主建的東西全部都砸了!然後他自己重新裝潢一遍。」他說他住那個單元,非常不巧,樓上賣了新的、樓下賣了新的,然後左邊又賣了,乒乒乓乓,每天都在敲東西,走廊裡全部都是麻袋!他說:「一走出來就不高興,因為走廊裡全部是麻袋,而且有灰塵。現代人活得實在是太過奢侈了,不惜福啊!」他說:「我們小的時候,那個地板鋪得那麼好,有一條木板都得拿回去好好地珍惜著、想用它幹個什麼;這地板鋪得好好的,嘩啦嘩啦就全部都都拆了!直接變成垃圾了。」他說他真的有點跟不上這個時代了。他當時給我們講的是這個,沒有講橋梁。 [0328]

  我們回來說:我們為什麼去見橋梁教授呢?就想聽一些關於橋的知識,因為我們對橋完全都不了解——怎麼建大橋啊?哪座橋怎麼輝煌啊?它是怎麼建的?比如說我們就特別好奇那個橋墩要紮在那麼深的水裡邊,最初要什麼機器才能鑽那麼深,在那個淤泥中要把橋墩立住。橋梁教授完全沒有告訴我們,只告訴我們不要浪費! [0356]

  所以大家回去就有點失望,在討論心得的時候,我們都不太講話。後來說:「不是師父教我們觀功念恩嗎?我們好像現在都在觀察過失,說橋梁教授沒有教給我們建橋的知識。」然後有的同學就說:「你掌握了建橋的知識又有什麼呢?還不是出去誇海口說:『我見到了某個橋梁教授,我知道哪個橋、哪個橋他建的,經歷了什麼故事......。』一個年輕人學會節約、學會簡樸、學會老一輩的這種傳統,會不會是我們更需要的?」那時候我們的心就靜下來,覺得我們這次去聽那個橋梁教授的分享,他確實是為我們考慮給我們講的,可能是想要建設我們心中精神的大橋吧!通向物質簡樸、精神極度豐美的一座大橋。後來我們就覺得那個教授有點深不可測了!所以師父這裡講對機的時候,我想起了以前的那件事。 [0501]

〔心得〕
老師所講的這個公案,可以從講法者要應機而說,以及學者相續淨這兩個角度去體會。
學者相續淨的行相是什麼?如何在聽聞時如何能夠讓心續能夠清淨?
è LR P32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那麼對於一個善知識來說,師父在這裡邊說:教理上有印證、悟境上有,然後說法一定要對機。大家可以看看:對「軌範語淨」,如何說法這件事的傳承還是非常嚴格的! [05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