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音檔 3B 24:23 ~ 25:34
廣論段落 P2-L6 ~ P2-L7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聖教盛行,
手抄頁/行 第1冊 P92-L2 ~ P92-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2-L4 ~ P92-LL3 )
手抄段落 然後有了這個條件以後……那個是那蘭陀寺。
接下來我們要聽「所說法清淨」這一段。在聽聞之前,大家要端正自己的發心,用皈依發心那個偈子提起自己的動機也可以,或者用《廣論》前面那一段提也是可以的。哪怕只有半小時或者四十分,我們都要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去希求佛果;為了證得那樣遍智的果位,我要知道證得那樣遍智果位的因是什麼;那麼要了知那樣的因就必須聽法。所以我們現在在一起研討《菩提道次第廣論》,實際上是為了一個徹底地、究竟地令自他都離苦得樂的目標,所以這一刻對我們的生命來說是非常莊嚴的。請大家能夠認真地聽! [01′00″]
〔參考資料〕
LR P20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然後有了這個條件以後,第三個,所說的法要清淨。為什麼法要清淨呢?這個法也說,應機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它那個法當中有一種應機應小的,有一種應大的;有一種性宗、有一種相宗;儘管它是大的,應它的局部的。我現在拿佛經來說個比喻。佛經說了這麼多三藏十二部,譬如說《金剛經》,它也是說:啊!這個最上乘、最上乘;《楞嚴經》,通常我們說這種都是好得不得了,為什麼它不是圓教呢?因為它就是針對著這一類根性的,是!這是(上士)大乘,可是他大乘是大乘啊,對不起,(中士)小乘的漏掉了。然後那對這個(下士)人天五乘的人又不相應。如果說性宗的話,相宗又不相應;相宗的,那性宗的又不相應,這就不圓滿了。所以啊第三個,這個圓滿的內容,還要有它特殊的內容,它三樣東西有它特別的條件。噢!那個是那蘭陀寺。 [02′15″]
在這裡邊師父說:「所說的法要清淨。」接下來提出一個問題說:「為什麼法要清淨呢?」就列舉了要「應機」
:有應機小的,有應機大的;有性宗、有相宗;在大乘中,還說有的儘管它是大的,它是局部的。在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的佛經,比如說《金剛經》,說是「最上乘」;那麼《楞嚴經》也都是「好得不得了」。但師父說:「為什麼它不是圓教呢?因為它就是針對著這一類根性的。」 [02′57″]
〔心得〕
所說法清淨的應機 跟 軌範語淨的應機,二者的差別?
一個是從能詮的角度來看, 一個是從所詮的角度來看。
軌範語淨著重在動機, 講法時是否注意到要應機說法? 是否了解聽法眾的機?
所說法清淨, 則著重在講說的內容。講說的內容是否符合聽法眾的需求。
有想要應機而說的動機, 不代表可以講出應機的法。
相反的,
沒有想要應機而說的動機, 也不見得說出來的法不應機。
比如說很多很多人都相應念《金剛經》,但是念了《金剛經》之後到底能不能懂《金剛經》?自己覺得懂了嗎?我問過很多誦《金剛經》的人,有的人覺得懂了,可能也有待參考,但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是沒懂的。沿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次第來說,它是在發菩提心後面才學毗缽舍那,所以一定是大乘發心之後再去取證空性的果位——登地。 [03′33″]
如果有個老師去教的話,可能會把那其中隱在的意思就講給我們,我們自己看的時候是看不出那條隱在的線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面提出了「應機」。應機,就是像一個小朋友就要吃兒童餐;病人要吃比如說不要太油的、不要太辣的、對他的養病很好的;什麼階段的人都要根據什麼階段吃那樣的飯。所以這就是一種佛菩薩還有我們的善知識為我們調製的法味。所以「所說法清淨」就包括了應機。 [04′14″]
〔參考資料〕
善開發言
瑜伽八十一卷十七頁云:善開發言者;開深隱義、令麁顯故;辯麁顯義、令深隱故。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達賴喇嘛尊者談佛性
~2016年5月6日尊者答信徒問
一般我們都是追隨般若經或學習般若經的弟子、信徒,像《心經》,你也知道,此經的直接內義或顯義是空性,同樣的,《金剛經》的顯義也是空性。像是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頌、般若八千頌的顯義也是空性。這些經典的隱義是現觀道次第。有關隱義──現觀次第而言,慈尊菩薩在他的著作《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了七十義。有關顯義空性的部份,龍樹菩薩著作了《中觀理聚六論》,此論最完整、廣泛地說明了空正見的論述。
在應機這裡邊師父又提出了:雖然說有的是小乘的、有的是大乘的;在大乘裡有的也是講大乘局部的,那麼還是沒有圓滿。要是有圓滿的內容,還有它特殊的內容。我也在想:師父說的特殊的內容是什麼呢?是指由顯入密嗎?這是我的一個疑問。所以在這個「法清淨」裡邊,師父就特別強調了「應機」,到後面這幾句話強調了「圓滿」。 [04′54″]
〔參考資料〕
LR P71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à 宗大師在是否應趣入密咒的抉擇上,確實是有一個條件,也就是要看弟子的根器。如果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不應該趣入密咒,應該好好學習波羅蜜多大乘。
在《廣論》裡,有下士、中士,然後上士。宗大師說:無論是怎樣的,都請從共下士道開始修起。如果我們的心續中已經有共下士道的內涵,那麼我修共下士道就會很快,它也不會耽擱時間。可是萬一直接就修上面的,比如說直接上手菩提心、上手空性,可是我們連因果、皈依都不知道,都沒有堅強的這種信念,修後面那肯定是修不起來的!那什麼樣根機的人都請從最初的道次第開始修,這樣的話就不會漏掉什麼。比如說前面的次第沒有的人,如果不從前面的次第起修、修後面的話,後面修不起來,前面又落下了,兩邊都是空的。可是如果都是從共下士道起修的話,無論是何種根機的人,如果已經有的就更快速地生起,如果沒有的就從現在開始修。所以它是圓滿的教法,「三根普被、利鈍兼收」。所以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美好的一個相遇! [06′07″]
〔參考資料〕
LR P72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其實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我在想師父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呢?讀著、讀著,總是會感受到師父希望我們能夠學到圓滿、清淨的教法。圓滿的教法是那麼地可貴,因為會把我們引導到一個大乘法的法脈之中,讓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注意自己的發心,注意到其實我們學佛是為了成佛這樣一個目標。並不是為了得一點人天的快樂;也不是以一己之力超離輪迴為目標;還要去兼顧以所有如母有情離苦得樂為唯一目標這樣的一個純粹發心。要在很多時候淬鍊這樣的發心,用推理的也好,用什麼樣的角度也好,反覆地去觀察自己的內心、策勵這樣的發心。 [07′06″]
〔心得〕
所說法清淨,所說的法也要應機。
1. 大小之分:佛法中有應機應小的,也有應大的。
2. 大之中有派別之分:有性宗、相宗。
3. 另外,大乘經典中有《金剛經》、《楞嚴經》都是最上乘的經典。
但以上都不是圓教。因為它是針對一類根性的,無法普被三根。
è 由此可以知道 師父是非常推崇學習圓教,也就是學習普被三根的教法。
è 圓教,在天台以《法華經》、賢首以《華嚴經》
è 《法華經》主張一佛乘,不管是小乘、大乘終歸一佛乘,以成佛為目標。
è 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的有情是具備三種根性,所以必須要學習圓教。
è LRP8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è 《廣論》具備「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功德,故能普被三根。這是 師父何以帶著我們由《廣論》來趣入佛法的學習。
〔參考資料〕
LR P329
故凡圓滿無錯教授,略亦能攝一切經咒大小諸乘道之宗要。若廣開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未獲如斯教授之時,於少分修易生喜足,然於聖教全體修行宗要,難獲定解。故應親近良師,淨持尸羅,數聞教授,每日四次修習所緣,至誠祈禱師長本尊。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復殊勝增長,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è 師父對於圓教(圓滿教授)定義為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的法源。
è 也就是法殊勝中的「通逹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è 另外, 宗大師也以「文殊三教授」做為能得圓滿教授的因。
〔參考資料〕
LR P8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舉了這麼多大乘、小乘的經典,在這所有的舉例之中,師父很顯然是希望我們能夠好好地珍惜值遇圓滿教法的機會。因為它從我們一開始什麼也不懂,像個小朋友一樣,連聽法都不會、連找善知識也不知道,從這樣的一開始教我們,一直到後面的成佛,所有的道次第都沒有缺少的這樣一個圓滿的教法,能夠值遇到是何其殊勝! [07′39″]
〔心得〕
修行四個次第
1. 依止善士
2. 對於道體有圓滿認識—質正、量圓、次第無誤。
3. 知入處—如果不是一個「三根普被,利鈍兼收」的教授,有些眾生是找不到下手處。所以,圓滿的教法必須是能夠應所有眾生的機。
4. 知深進方便
那麼「所說法清淨」,在這裡邊所說的法清淨——應機。如果不是大乘根機的人,我們從前面開始學著、學著、學著,老師天天地講、天天地講,說:「大乘多美好!」我們如果能夠累積到那樣的資糧,對善知識的法語能夠信受,然後資糧不夠的就積聚資糧,有業障的就懺悔,慢慢把自己的根性熟成大乘根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08′12″]
師父給我們展現了無限的希望!在琳琅滿目的教典之中,到底什麼是配我們的根機、什麼是配我們的胃口的?一定是最圓滿的教法!因為我們沿著最圓滿的教法,會一直走向佛地。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教法,再遇到引導我們圓滿教法的大乘善知識,那麼我們修信念恩、亦步亦趨地跟隨他,慢慢地或者迅速地淨化自己相續裡那些跟圓滿教法不相應的所有的雜質、所有的違品,我們自然會令師父越來越開心吧! [08′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