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章節 明當隨於何規
音檔 3B 25:44 ~ 28:13
廣論段落 P2-L7 ~ P2-L8 彼諸智者……應如後釋。
手抄頁/行 第1冊 P92-LL3 ~ P94-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2-LL1 ~ P94-L2 )
手抄段落 彼諸智者……休息一下。
接著我們要聽:「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那個地方那些大菩薩、大祖師們哪,就說上面那個東西只是一個基本,除了這個以外還要其他的。那麼他又怎麼說呢?他說的是下面的。也許在這個地方我們會想:哎呀!那到後來的時候,豈不是比前面的更精采呀?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並不是說後面的比前面的更精采,而是說後面的對適應後面的人來說更適應,這個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點,是應機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樣地,當初那蘭陀寺的三種法門,是應他們的三種法門的條件,是這個樣;後來的人由於機不太一樣了,慢慢地每況愈下。所以說,就正法而像法、末法,這個機比較差,所以要求的條件越更多、更嚴密,這是它的不同。否則的話,我們又說:「哎呀,後面的好啊!」妄判是非,不知不覺當中就會造成功不應理的取捨。那麼他下面怎麼說呢? [01′30″]
在這一段裡邊,師父說:那些大菩薩、大祖師們,說上面只是一個基本,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這個時候師父舉出了我們內心中的一個想法,說:「哎呀!會不會到後來比前面的更精采了吧?」然後師父說:「我們要了解,並不是說後面的比前面的更精采,而是說後面的對適應後面的人來說更適應,這個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點,是應機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樣地,那蘭陀寺的三種法門,說應他們的三種法門的條件,是這個樣子;後來機不一樣了,就變成後面那個樣子。 [02′20″]
師父一直擔心我們會認為是不是後面的好、前面的不好呀?然後再加四個字說:「妄判是非。」就是說不要覺得那樣是不好的、這樣是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認為不好的我們就會丟掉它、不敬重它,所以師父不希望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會造成功不應理的取捨」。不應理的取捨會做什麼呢?就會造罪呀!因為都是法的傳承。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中有一個輕慢的心、不敬的心,或者認為它是不對的心,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因為那都是祖師、佛菩薩留下來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對法造下了一個不好的業。而這個不好的業在我們的心續裡成熟的話,是很可怕的! [03′10″]
〔參考資料〕
LR P14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
〔參考資料〕
LR P29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在這一小段的解釋裡,師父非常小心地呵護著我們內心的善根,就像慈母牽著一個小孩走路一樣,讓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走向正念、走向如法,千萬不能跌倒了,讓自己的善根受傷。所以在這一小段的解釋裡邊,師父非常殷重地講了好幾次:不是說前面的不好,而是後面的應機。 [03′40″]
在聽《廣論》的時候,會常常聽到師父對我們內心中的一些念頭直接作取捨。慢慢就學會用他的思路、他的判斷去判斷內心的一些事情。這樣跟著師父聽久了之後,你會覺得真的有一種慧力被提升的感覺。因為我們不辨取捨就是沒慧力,但是常常跟著師父學習正確的取捨,取捨久了之後,就會發現對一些事情的取捨就俐落多了,沒有一直猶豫在那個灰色地帶。所以在這點上,師父教導我們對於傳承、對於教典的殷重態度,是我們應該效學的。 [04′25″]
〔參考資料〕
LR P29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接下來聽下一段。
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後釋。
這個分成功:第一個作者殊勝,那就是前面的軌範語淨;第二個正法殊勝,這個法本身正確。還有呢,有了這個造者,這個造者當中包含了一定有什麼?這個教者、學者這兩樣東西在這裡面。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他這個「造」不可能、不可能,這第一點。所以這兩個含攝了,那麼說的又殊勝,在這個地方多的有什麼?怎麼講、怎麼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下面哪,等一下講到那個四個題目的時候說它。現在我在這裡,說就用什麼?就用後者那個辦法,用後者那個辦法。現在我們這地方就停一下、休息一下。 [05′38″]
師父說:「作者殊勝,那就是前面的規範語淨;第二個正法殊勝,這個法本身正確。」有記得吧!有在看嗎?還有在這個造者當中,師父說包含了什麼呢?提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想「正法造者殊勝」,好像就是創造正法的人啊!可是師父提出了兩個——教的和學的,這兩樣東西都在裡邊。其實這個提法是會石破天驚的,我們沒想過吧!在很多年前,《廣論》聽到這裡的時候真的有點驚訝:造者是包括教者和學者兩樣東西在裡邊? [06′23″]
師父接著說:「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他這個『造』不可能、不可能。」然後想一想是應理的,沒有教的、沒有學的,怎麼會有正法出現呢?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造者出現呢?他前面一定是跟他的老師學,學會了之後一定要往下教。現在像我們僧團的五大論班,最高班的一開始都是學習五大論、衝擊的第一班,第一班學了之後就要教底下的班。然後在反覆、反覆地給其他班上課的過程中,就像各位班長帶班的時候,你知道帶的班越多其實受益的就是自己。因為你會一遍一遍地重複學習,而且各班都有進度,你不敢懈怠,在上課之前你一定要好好地熟文,深刻地去看師父這個義理是什麼,乃至義理背後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所以在貌似帶班,或者說給別人講的同時,實際上自己是一個非常非常努力懇切的學生、會不停地發現自己很多問題的一個學生。 [07′36″]
所以,在貌似教別人的時候,實際上自己要好好地學。像跟隨在師父身邊學的時候,我也非常非常認真地看師父是怎麼帶別人、怎麼教別人的。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師父給他講一個道理,一定會告訴這個出家人下腳的一步是什麼、腳下最踏實的那一步是什麼,那一步一定是他可以踏上去的,而且是他可以感受到的。 [08′04″]
所以跟在師父身邊學習的時候,我會覺得佛法非常地親切、非常地擲地有聲,是非常真實的。因為每天每天在我們的二六時中,會不停地觸及到自己的內心、觸及到佛陀的教言、觸及到祖師佛菩薩的這些語教。然後我們拿這些語教數數地針對自心的時候,我們就自然會感受到佛法的力量。什麼力量啊?調伏心續的力量。怎麼調伏啊?把那個被痛苦、被各種煩惱逼迫得快抓狂的心,讓它一次又一次地清淨下來,讓它一遍又一遍地回歸在正路上。這就是一個用法來調伏的過程。 [08′49″]
正因為跟在師父身邊學,看他是怎麼樣講,又怎麼樣地帶人的,一個弟子跟上師學的時候也會學到這些。所以我會發現學的、教的這兩個,真的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什麼也不能缺乏的,就像一個宇宙一樣,是非常非常地遼闊和恢宏的。所以當師父從這樣的角度去講的時候,其實內心是滿震撼的!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09′24″]
〔參考資料〕
隨根制戒
資持記·釋鈔序:「義鈔云,如來始於鹿苑,終至鶴林,隨根制戒,乃有萬差,良由眾生
根器不同,樂聞有異,故令聖制輕重不等,緩急有殊,諸部輕重乃有無量。雖復不同,各稱
根性,皆有奉行之益。」(事鈔記卷一·三九·一一)
FROM:【南山律學辭典】
〔參考資料〕
備覽 6B
說到這裡,關於制戒的因緣也說一說。佛告訴我們,說賢劫當中有幾尊佛,當然說的內容很多啦,最早說出七佛,他廣說的話,說前面過去的什麼劫,現在什麼劫,將來什麼劫,通常說的時候,從七佛開始,毗婆尸佛等等,到前面的所謂拘留孫佛這一世的,那麼迦葉佛前一世的,就這樣。
他就說,每尊佛教法,大概的內涵,世尊有告訴我們,有的佛涅槃了以後,教法遺留很久,有的佛一走,教法也就沒有了。舍利弗尊者一聽,在這裡想,為什麼?為什麼有的世尊涅槃了以後,教法留下來?有的世尊沒有呢?他就跑的去問世尊,世尊就告訴他,如果那個佛制了戒,這個戒是廣戒。廣略兩種戒,什麼是略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是簡單的四句話,照這個,所有的壞事都不要做,所有的好事都要做,然後這個不是在形式上面,還要進你的內心喔,那就是佛不但是一個佛,所有的佛都是這樣的,那麼就是去做,這個叫略戒,這個略戒每尊佛都說的。
廣戒呢,就像我們世尊,一條一條,每一條當中有深厚的內涵。所以世尊就告訴舍利弗尊者,以前哪一個佛制廣戒,那些佛只有略戒沒有廣戒,凡是有廣戒的,那麼佛走了以後,法還在,所以他繼續的延了很久;凡是沒有制廣戒的,佛走了,好了,就一句話,大家都會說,沒有修持的標準,所以很快的湮沒掉。舍利弗尊者就請世尊說,世尊,那我要祈求你,希望把那教法留下來,請你制戒吧。佛就說,好好好。你停下來,我曉得什麼事該制戒的,他不說,一直等到後來有人犯了,那麼才說。為什麼要等到後來有人犯了,這有它的原因,這裡不細講,這樣。所以這裡講的“起必因過”,佛法一定是因緣緣起之法。這地方我們一定要瞭解,這個真正的廣戒有它的殊勝的內涵,現在很不幸,到了現在,我們一方面嘛,說末法,大聲的弘法,一方面叫不要戒的,你不要戒你弘些什麼法?弘的佛法?錯了。弘你自己的法,那對,反正你怎麼弘就行,照你的,依文解義嘛!個人可以想出一套來。如果你要真正地把佛圓滿的教法弘出來,對不起,那不能錯,非要照著這個次第不可。
所以佛一再說,毗尼住世,佛法住世。因為這是衡準的標準,否則你說這個,他說這個,我們不是講嗎,要論辯的話永遠沒結果的,吵得個天翻地覆。但是標準一放的話,是就是是,錯就是錯,絕對不可以說,又可以是又可以非。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昨天在這地方說明的這件事情。那麼這個標準什麼呢?戒。即便是戒,由於根性不同,又看見不同,所以又分出多少部來,大眾部、上座部,然後上座部又分多少部,大眾部又分多少部,一分分二十部,佛又懸記,說二十部,部部都對,都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應不同根性,不管根性如何差別,戒始終是根本,等到戒慢慢地慢慢地衰了,那佛法也就衰了。衰到理論還完整,但是修證不大相應的叫像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