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18 (2020/04/30 ~ 05/03)
科判 道前基礎
章節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廣論段落 P2-L6 ~ P2-L8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應如後釋。
入門段落 第1冊 P82-L1 ~ P82-LL1「釋儀」,接著是說明……「印度諸僧團中最殊勝者」。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 第1冊 P95-註釋①~P96-註釋①完 那蘭陀 古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逐步呈現此寺遺蹟。
在這一段,我們可以再講一下「那蘭陀寺」。仁波切接著說:你們去過那蘭陀寺嗎?現在的那蘭陀寺已成為廢墟了,不復存在。只是有個塔的遺跡,傳說是舍利弗尊者的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公元 1193 年,突厥人叫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帶兵破壞了這座偉大的寺院,藏經閣也被破壞了。大批的僧眾只能逃往他處,從此衰落,慢慢地變成廢墟——就仁波切講的:「就是廢墟了。」在 1861 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開始挖掘這座寺院的遺物,逐步呈現這座寺院的遺跡,不然連遺跡可能都看不到了。 [01′03″]
〔參考資料〕
《讚僧功德經》:「
佛法久後滅沒時, 伽藍精舍毀成聚,
龕塔尊像併荒涼, 設欲供養難可得。
壁畫僧形不可見, 何況得聞於正法?
如何於妙良福田, 不種當來功德種?
冥路懸遠不可達, 當辦資糧備前所。
善福田中不種植, 當來嶮路之資糧,
是故諸人應善思, 聞經僧中應惠施。」(CBETA 2020.Q1, T85,
no. 2911, p. 1458a14-21)
〔心得〕
「就是廢墟了。」仁波切的這聲感嘆,讓人感覺更應該珍惜暇滿人身,「人身難得生人中,佛法難逢今已遇。」為此要更廣大的累積資糧,能夠生生世世值遇佛法。
〔參考資料〕
《讚僧功德經》:「
佛日滅沒雖久遠, 僧寶連暉傳法燈,
猶如龍王降甘雨, 大地萠芽普洽潤。
和合僧寶亦如是, 雨於如來妙法雨,
滋潤枯渴諸群生, 長養善牙功德種。
於多劫中宿植田, 得為如來弟子眾,
處在賢聖法海中, 飲妙解脫甘露味。
傳持世尊末代教, 流化十方諸國土,
利益一切諸眾生, 令佛法輪恒不絕。」(CBETA 2020.Q1, T85,
no. 2911, p. 1458a6-14)
在當時的那蘭陀寺,有「五百大乘阿闍黎」和「陀尊兄弟」倆,哥哥是陀尊成就尊,弟弟是陀尊安樂主。陀尊安樂主是《勝天讚》的作者,這本書非常有名,在《丹珠爾》中都有收錄。這兩位都是印度班智達。那蘭陀寺大概是阿育王時開始有雛型,之後具德怙主聖者龍樹——就是龍樹菩薩把它擴建了,成為印度的內道教徒講聞、學習的主要寺院。「以講聞大乘法之門」,透由講說、聽聞大乘教法的方式來興盛擴建寺院,而成為「印度諸僧團中最殊勝者」。 [01′55″]
關於那蘭陀寺,我想給大家再多講一點點。那蘭陀寺就是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梵語義譯過來就是「施無厭」,又作「那爛陀」。施無厭就是布施沒有厭足的意思。相傳這座寺院南邊的池潭中有個龍,名字叫那爛陀,然後寺就建在那個池子的旁邊,所以就取了這樣一個稱號。如果從實際的意義來說,因為過去如來修菩薩行的時候,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樂善布施,德號施無厭,故稱其名。這座寺院在古印度摩羯陀國北方,就是今天的拉查基爾——舊譯王舍城——北方約十一公里的這個地方。建寺由來有很多種,眾說不一。在《大唐西域記》裡邊有這樣一個記載:笈多王朝的帝日王為了曷羅社盤社比丘建的,然後歷代國王屢加擴建,最後形成了外觀宏偉、內學精湛的一座大寺院。 [03′10″]
而《東噶辭典》中提到:這座寺院落成的地方,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為了紀念聖者的恩德,中印度及四方五位國王齊心合建出當時無有能與之媲美的佛學院。多羅那他大師則說:這座寺院位於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又是舍利弗的八萬阿羅漢弟子的涅槃處,阿育王曾對舍利弗塔廣興供養,並且創建了一座佛寺在這個地方。 [03′44″]
之後大乘部最初的五百阿闍黎共同討論,說:「如果在舍利弗曾經的住處宣說大乘法,當令大乘法普傳十方。」於是就有陀尊阿闍黎兄弟開始創建寺院,他們興建了八間佛殿,收藏著當時所有的大乘經函。這是很難想像的!就是把大乘教典全部收在這座寺院裡。 [04′13″]
〔參考資料〕
《印度佛教史》卷13:「
四 尊勝成就主與商羯羅主
爾時,於摩揭陀,有婆羅門尊勝成就主(無陀加羅果彌)與商羯羅主(商羯羅巴禘)二兄弟出,持優婆塞戒,通一切乘。如欲差別佛法外道之勝劣故,尊勝成就主作「殊勝者讚」,商羯羅主作「勝於天讚」,於市衢中及五宮等一切處所,廣為宣揚,於金剛座,供養聲聞比丘五百人,於那爛陀,供養大乘行者五百人。
五 那爛陀寺之建造始末
那爛陀寺者,乃昔日聖舍利弗之生地,後亦為舍利弗與八萬阿羅漢眷屬入滅之地。中頃,婆羅門村,成為廢墟,於有聖舍利弗法塔之處,阿育王大興供養,而建立佛教之大伽藍焉。此後大乘最初之阿闍黎五百人,商議並觀察曰:「若於聖舍利弗所曾住處,說大乘法,是諸大乘者能弘法之相也。若於目犍連子所曾住處,說大乘法,但能獲得一大勢力,而非於法增益之相也。」於是由婆羅門阿闍黎兄弟,建立伽藍八所,安置所有一切大乘經典。故那爛陀寺之最初建立者,為阿育王;作為弘法之根本地者,為五百阿闍黎與尊勝成就主兄弟;增廣之者,為羅睺羅跋陀羅;大事發展者,則龍樹也。」(CBETA 2020.Q1, B11, no. 76, pp. 858a4-859a6)
這座寺院在七世紀的時候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學府,其中藏書有多少呢?大家猜猜看,可以想像一下——九百萬卷!歷代學者大德輩出,像龍樹菩薩、聖天菩薩、戒賢論師、獅子賢論師、月稱論師等這麼多的大論師。另外大家知不知道玄奘大師是去哪裡學習的呢?還有義淨大師?玄奘大師和義淨大師,還有其他高僧,也從中國來到那蘭陀寺學習、翻譯。當時這座寺裡邊的僧眾雲集,僧眾多達多少人呢?高達萬人,是萬人的大寺喔!可以想見那上早晚課的時候,僧伽海會喔!非常地壯觀!每天有多少個講壇呢?有一百多個講壇,之後也成為金剛乘的修學中心。這就是我們傳說中的那蘭陀寺曾經的盛況。 [05′22″]
〔參考資料〕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卷7:「
那爛陀寺的建立與笈多朝有密切的關係。據義淨《求法高僧傳》卷上說,那爛陀寺是帝日王為北印一個叫曷羅社槃社的比丘興建的。後來歷代擴建,到玄奘去印時已有六大院,義淨去印時則發展到八大院,規模異常宏偉。據《婆藪槃豆傳》記載,世親深得笈多朝正勤日王和新日王兩代的信仰,所以他們擴建那爛陀寺就不能不與世親有關。傳稱世親第一次同數論外道辯論勝利後,正勤日王(據現在歷史考證即頗羅笈多,在位時間是塞建陀笈多稍後一點)就贈與三洛沙金(三十萬金),世親用它在阿逾陀建了三個大廟,其中即有大乘廟。後來在新日王時,世親又與勝論外道(彌曼差派)辯論獲勝,國王母子也贈與三十萬金,他又用以在阿逾陀建廟。這些記載,就反映了笈多這兩代擴建那寺的情況,世親所建的寺,恐怕就是那爛陀寺。另外,《大唐西域記》裏也說到世親在阿逾陀壽終。玄奘去時還看見過世親講學的場所,規模很大,據說受教者中有各國國王,各學派的學者。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在世親的時代,那爛陀寺確已建立。關於歷代擴建的帝王名字,玄奘所傳與一般歷史說的還不一致,相同的只幼日王、覺護王二人,其他尚待研究。不過可以肯定,那寺是在笈多王朝時建立,後來逐漸擴大的,這一點已沒有問題。玄奘、義淨均先後留在那裏學習過,均記載了有關大院、住房、寺塔、組織等等情況。他們說那寺常住三千人,有莊園二百所。義淨還曾繪製過一個圖,附在《求法高僧傳》內,可惜現在失傳了。那寺一直維持到十二世紀末,回教侵入才被燒毀的。
那寺遺址,從一九一五年開始,由印度考古學家根據發現的線索,參照《大唐西域記》內的記載,作了三十多年的發掘工作,現在遺址全部出土,大院不止八個,有十多個,還有雕刻、金幣等遺物,金幣上有的提到新日王、童護王的名字,證明那爛陀寺確實在那個時代就建立了。」(CBETA 2020.Q1, LC01, no. 1, pp. 271a9-273a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