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21 (2020/05/11 ~ 05/1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廣論段落 P2-L6 ~ P2-L8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應如後釋。
入門段落 第1冊 P83-L1~P83-LL3 諸智論師……但所說的法仍是清淨的。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4926-130221
聽完了陀尊兄弟和五百阿闍黎,我們可以接著看一下《四家合註入門》第 83 頁,看第一行的黑字。「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哪三種還記得吧?「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下面看仁波切的講記,說:吉祥那蘭陀寺所有的智者是用什麼方式來講說正法呢?以「三種清淨門」來「詮釋正法」,就是「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以這三種清淨門來詮釋正法。所謂「軌範語淨」,軌範師對於清淨論典的內涵所作的無謬解釋,即是「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就是指弟子們相續不摻雜煩惱。同樣地,前一個「軌範語淨」的意思,雖然主要是指無謬解釋論典的義理,然而軌範師的相續清淨也很重要,並不是只要講得好就可以,而軌範師本身的心續、意樂不好卻沒關係。不是這樣的!從字面上看來,沒有說軌範講得好就可以,不用管相續清不清淨,其實相續清淨才是主要的。所以軌範的相續清淨是非常重要的! [01′38″]
〔心得〕
所破:「軌範語淨」只要講的好就可以,軌範師本身的心續、意樂不好卻沒關係。
所立:雖然字面上只說「對於清淨論典的內涵作無謬解釋」,沒有特別講到軌範師本身的心續。但,並不能據此說「軌範師的心續不重要」。
仁波切在這裡說:「一定要思考這對他人是有利益的,或者這對他人是否能有利益?一定要懷有利益他人的心才說法,這是根本!在這之上言語清淨——能無謬宣說論典義理,這才是軌範語淨的意思。除此之外,不能說即使軌範師的相續不清淨,但所說的法仍是清淨的。」仁波切不承許這種說法。 [02′11″]
〔心得〕
經典的內容有字義上的解釋以及蘊涵的內容。蘊涵的內容需要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見到。
仁波切解釋「軌範語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淨淨的宣說無垢經論,相續必須清淨。
這一點在跟仁波切學習這麼多年,感觸是非常深的!仁波切是這樣講,也一直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教我們的。比如說每次我有什麼事情請問仁波切:「我要去哪裡見大家,仁波切,我應該最注意什麼?」仁波切通常會說:「要懷有真實的饒益他人的心!」多少年都是提醒這一句話!我最初剛學《廣論》,其實不太敢為別人講。但那個時候就有一位法師帶我到比丘尼寺院,非得要我給那個寺院的法師們講課。我當時不是很想去,主要是怕講錯,然後就請問上師。上師說:「如果他們那麼希望你去的話,那就去吧!」我說:「那到底要注意什麼呢?」仁波切就說那句話:「要懷有饒益他人的心,這個心要非常地真切!」從那個時候開始仁波切就是這樣說的,以後大大小小的事情問下去,這個都非常重要! [03′32″]
所以這個「軌範語淨」,上師解釋說一定要說法師的心續是清淨的,絕對不是為名聞利養而說。為別人說法的時候,不是希望能得到讚美,或者希望一些現世的利益,絕對是為了饒益他人的心續,能夠拔除苦因、能夠種樂因,展現法的悲憫性——拔苦與樂。如果在內心的深處能夠真實地以這樣純粹的動機去說法的話,仁波切在此處的意思是說這才是軌範語淨。只把經典的意思解釋得沒有錯,但是意樂裡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種種的現世利益而去說法的話,不是此處所說的軌範語淨。 [04′27″]
〔參考資料〕
LR P26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槿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贊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LR P22
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戚,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觀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啖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恆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LR P20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
我想這一點,仁波切的教誨我們要記在心上。在廣論班研討也好、法師們出去說法也好,我們都以這一條想一想:祖師們傳承下來的規矩是這樣的,善知識的教授是這樣的,那麼觀察一下我自己內心深處的意樂,到底為什麼來學《廣論》的?到底為什麼跟別人一起研討《廣論》?到底為什麼去說法?內心深處有沒有一個真實饒益他人的心?這是善知識最在意的事情! [05′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