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29 (2020/06/08 ~ 06/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02:31 ~ 05:16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98-L8 ~ P99-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8-L8 ~ P99-LL3 )
手抄段落 不過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那如果你問:「我也遇到佛說的那段法了,我雖然沒有親耳聽到佛陀講,但是佛陀把他的法留在經典上,我也是看到了,那我不算應機嗎?」是看到了!比如說現在遇到宗大師教法,我們沒有聽到宗大師親自給我們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但是宗大師也說:思念我、對我有信心的弟子們,可以去看我寫的兩本顯密道次第。佛陀也有這樣的叮嚀,要去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00′39″]
〔參考資料〕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58:
「慶喜!我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付囑因緣,雖有無量,舉要而言,如我既是汝等大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亦是汝等大師,汝等天、人敬重於我,亦當敬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故,慶喜!我以無量方便善巧付汝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汝當受持勿令忘失,我今以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對諸天、人、阿素洛等無量大眾付囑於汝。」(CBETA 2020.Q1, T07, no. 220, p. 312b11-21)
〔心得〕
佛陀對阿難的叮囑,宗大師如同 佛陀一般對弟子也做了同樣的叮囑。
那看不懂,怎麼深入呢?問題就在這兒,浮面的意思都看不懂,如何深入呢?就像我們一開始,假如沒有人講《攝類學》,就把一本《攝類學》的著作翻譯過來學習,沒人教,看能不能學懂呢?所以現在還是需要有個人幫我們,對不對?祖師、菩薩的論是怎麼出現的?就是因為有看不懂的人。所以不是說佛宣講了經典之後,這個祖師還要再造論,好像為了填補什麼空缺。如果真的是為了填補空缺的話,那一定是學法的人不明白,所以菩薩、祖師們才來教我們。像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啊!很多祖師也是佛陀化現的,他就再來教我們,給我們設計更細密的階梯讓我們往上走。 [01′45″]
三界有情最深的痛就是生死之痛,生死的根本就是自性執的無明;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眾生的生死,而要解脫眾生的生死,就是要令眾生證達無自性。在所有所有的經典當中,《般若經》以最廣泛的理路探討無自性的道理,因此《般若經》是經中之王呀!《般若經》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一切咒王,最尊最勝、最上最妙,能伏一切,不為一切之所降伏。」佛陀在《般若經》中也叮囑阿難:「慶喜當知!除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受持諸餘我所說法設有忘失,其罪尚輕。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所忘失,其罪甚重。」這是佛陀叮囑阿難的。然後又說:「慶喜當知!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下至一句能善受持不忘失者,獲福無量。」注意哦!能有一句受持不忘的,就獲福無量。一句和無量福,差距是多大?還有叮囑說:「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忘失者,所獲重罪同前福量。」就是忘了一句那個罪,也是無量,它這個因果是非常巨大的!還有說:「慶喜當知!若諸菩薩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為現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及十方三世諸佛。」如果菩薩能夠供養恭敬、尊重還有讚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現前供養——不是觀想,是現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釋迦佛及十方三世諸佛,供養《般若經》就等於供養無量諸佛,而且是現前供養,現前供養得到的福是很大的。 [04′26″]
〔參考資料〕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58:
「慶喜當知!除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受持所餘我所說法,設有忘失其罪尚輕,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所忘失,其罪甚重。慶喜當知!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下至一句能善受持不忘失者,獲福無量。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忘失者,所獲重罪量同前福。是故,慶喜!我以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慇懃付汝,當正受持、讀誦、通利、如理思惟、廣為他說、分別開示,令聽受者究竟解了文義意趣,復能為他如理演說。」(CBETA 2020.Q1, T07, no. 220, p. 312a9-20)
「慶喜!若汝恭敬愛樂於我、不捨於我,亦當勇勵倍加恭敬、愛樂、不捨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下至一句勿令忘失。
慶喜!我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付囑因緣,雖有無量,舉要而言,如我既是汝等大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亦是汝等大師,汝等天、人敬重於我,亦當敬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故,慶喜!我以無量方便善巧付汝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汝當受持勿令忘失,我今以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對諸天、人、阿素洛等無量大眾付囑於汝。」(CBETA 2020.Q1, T07, no. 220, p. 312b11-21)
〔心得〕
老師引《大般若經)》卷458的這兩段文,是 佛陀將《大般若經)》付囑於阿難尊者的話。
為什麼 佛陀如此慎重在大眾面前將般若經付囑於尊者?因為般若經的傳承、弘傳於世對眾生有大利益的緣故。如果因為忘失而使般若經無法流傳於世,對眾生是一大損失,所以 佛陀特別慎重的交待阿難尊者勿令忘失。
然後又說:「慶喜當知!若諸菩薩聞深般若波羅蜜多,起殷淨心恭敬愛樂,即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起殷淨心恭敬愛樂。慶喜!汝若愛樂於我、不捨於我,亦當愛樂、不捨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下至一句勿令忘失。」大家有沒有看到這一段?《般若經》在佛陀的心中,是何等的份量啊!他在叮囑阿難的時候用何等殷切之心啊!如果真的是愛樂佛陀、不捨佛陀的話,那麼就應該愛樂、不捨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而且他的標準——下至一句都不要忘,最好全記得!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殷殷期待啊! [05′25″]
〔心得〕
為什麼在經典中 佛陀對殷切的叮囑阿難,可是 老師對後卻說:「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殷殷期待?
1. 佛陀對 眾生都有相同的期待,能夠圓滿的受持般若經,下至一句都不要忘。
2. 這是 老師帶著我們一起發起誓願,希望能跟尊者一下,護持、弘傳般若教法。
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有講過玄奘大師翻譯《般若經》的那個公案?梵文版的《大般若經》總共有二十萬頌,因為弟子們的勸請,玄奘大師曾經一度想要簡譯,結果晚上就作了很恐怖的惡夢。隔天玄奘大師把夢境告訴大家,決定不要簡譯,當天晚上就夢見佛菩薩眉間放光,有很多吉祥的夢兆。所以玄奘大師不敢刪減梵文,一字不差、完整地翻譯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由此可見對於《般若經》慎重的程度,是多麼地殷重啊! [06′05″]
〔參考資料〕
譯前夜夢警誡
中土重視《般若》,前代雖然也有翻譯,但不夠周詳完備,眾人於是啟請玄奘大師再譯一次。然而《般若經》部頭大,在京師長安事務繁多,玄奘大師深感人命無常,唯恐難以完成,於是請求唐高宗,能到僻靜的玉華寺翻譯,唐高宗允准。顯慶四年冬天十月,玄奘大師從長安出發往玉華寺,以及翻經大德及眾弟子等一同前去。玄奘大師在玉華寺,譯經達到巔峰,《大般若經》譯完不久就圓寂了。
唐高宗顯慶五年春天正月初一,玄奘大師開始翻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總共有二十萬頌,經文既然如此博大精深,所以學習的弟子們每每請求刪減省略。玄奘大師打算要順從大眾的意思,像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除去繁瑣沉重的部分。
玄奘大師起了這樣的念頭後,晚上就夢到極為恐怖,令人畏懼的事,來警告勸誡他。有時看到踩在危險萬分的地方,有時看到猛獸抓人,直到汗流浹背,恐懼顫抖,才得以脫離夢境。大師醒來後非常驚訝害怕,向大眾說,還是依照原來的整部經都翻譯。這天晚上,就看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耀在自己的身上,心裡覺得怡悅舒暢。大師又看到自己手拿著花燈供養諸佛,有時登上講席為大眾說法,有很多人圍繞著,讚嘆恭敬。有時夢見有人供養新鮮水果,醒來後覺得歡喜慶幸。大師不敢再刪減《大般若經》,完全和梵本相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大帝以法師先朝所重,嗣位之後禮敬逾隆,中使朝臣問慰無絕,䞋施綿帛、綾錦前後萬餘段,法服、納、袈裟等數百事,法師受已,皆為國造塔及營經像,給施貧窮并外國婆羅門客等,隨得隨散,無所貯畜。發願造十俱胝像,百萬為一俱胝,並造成矣。東國重於《般若》,前代雖翻,不能周備,眾人更請委翻。然《般若》部大,京師多務,又人命無常,恐難得了,乃請就於玉華宮翻譯。帝許焉。即以四年冬十月,法師從京發向玉華宮,并翻經大德及門徒等同去,其供給諸事一如京下,至彼安置肅誠院焉。
至五年春正月一日,起首翻《大般若經》。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文既廣大,學徒每請刪略,法師將順眾意,如羅什所翻,除繁去重。作此念已,於夜夢中即有極怖畏事以相警誡,或見乘危履嶮,或見猛獸搏人,流汗戰慄,方得免脫。覺已驚懼,向諸眾說,還依廣翻。夜中乃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觸己身,心意怡適。法師又自見手執花燈供養諸佛,或昇高座為眾說法,多人圍繞,讚嘆恭敬。或夢見有人奉己名菓,覺而喜慶,不敢更刪,一如梵本。
」(CBETA 2020.Q1, T50, no. 2053, pp.
275c12-276a9)
《般若經》的內涵非常地廣,我們僅憑自力無法了解,佛菩薩為了令我們了解《般若經》的顯義空性和隱義現觀的密意,所以才有《現觀莊嚴論》、《道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出現於世。這些論是為什麼而出現的?就是為了應我們的機啊!可以極大地、根本性地幫助我們了解佛陀的密意,讓我們在各自修行的緣起點上都有一個下腳處。所以這些論的出現,正是佛菩薩悲心和智慧的體現啊!而對於值遇這些論的我們來說,該是多麼地難能可貴! [06′50″]
論,具足修改、救護兩種功德——修改我們的相續,救護我們的生死。我們一起好好用功吧!否則何以報佛恩?何以報師恩?何以報父母恩啊? [0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