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30 (2020/06/11 ~ 06/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05:16 ~ 07:13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99-LL2 ~ P100-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9-LL2 ~ P100-LL5 )
手抄段落 再說,他因為……一個基本的認識!
好!我們接著聽下一段。
再說,他因為是當不同根性的機,所以這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那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關鍵所在。譬如說《金剛經》那是破空,就是對「著有」的人怎麼樣教你破這個,這樣的觀點。不同的經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功什麼?斷章取義。這個斷章取義是修學過程當中是最嚴重的,是一個大缺失!所以你不認識這一點,你也以為如此——好、好、好!那麼,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時候你才曉得:喔,原來這樣的!教你自己去學是斷章取義,等到這個善巧的解釋明白了以後,然後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分哪!這個所以能夠把「斷章取義」變成功「恰如其分」要靠什麼?要靠這個引導的人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所以這個上面我們要了解:哪、哪!有這個特點在,這個特點在。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現在說,喔,這個造者殊勝。尤其這個圓滿的教法,你將來看一下,那個才曉得它所講的這個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對我們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認識! [02′04″]
問大家一個問題:不同的經典它會闡述不同的法門,舉了《金剛經》說對「著有」的人,要怎麼樣地去破他這個執著。然後接著說:「不同的經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功什麼?」師父有四個字,還記得吧?「斷章取義」。那麼斷章取義,師父又說是修學過程中最嚴重的什麼呢?對!一個大的缺失。如果不認識這一點,我們可能還會以為沒有問題——好、好、好。但是要怎麼樣能夠避免這個大的缺失呢?師父說:「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個時候你才曉得:喔,原來這樣的!」 [03′06″]
這裡邊揭示了一個問題,說:自己去學的話,師父說會學成斷章取義;善巧者為自己解釋了之後,用到自己的身上才叫恰如其分。那麼從「斷章取義」到「恰如其分」,中間的過渡最重要的是要靠什麼呢?「要靠這個引導的人哪!」接著師父又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之後,誰失去了利益呢?我們會失去非常大的利益! [03′53″]
〔心得〕
師父在開示中是以《金剛經》為喻,來說明斷章取義的問題。可是 老師卻不是繼續講這個喻,而是開始講我們對於修習軌理斷章取義的問題。
支那和尚堪布之所以執持只要止修,不要觀修的原因,就在於不了解經義而斷章取義所產生的問題。
老師知道我們對於《金剛經》是陌生的,所以,講了廣論當中的破邪執,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由此喻更能體會斷章取義的過患。也才能了解有善知識的引導,可以避免這種斷章取義的問題。
像這一點,賽倉大師在他所著的《中觀筆記》中說:「最初沒有聞思就修習奢摩他」,沒有聞思就開始直接修定。「要生起也並不是很困難,一、兩年就能生起」,修定也不是很困難的。但是賽倉大師接著說:「但是壽量無法確定,無法將奢摩他轉為道用便死亡的話,由於奢摩他的力量會投生於色界等處,對於異生來說那裡是無暇處,是不好的!」 [04′27″]
〔參考資料〕
LR P66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LR P59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
LR P175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像我們一開始學習的時候都很想學打坐。我當初也是,非常非常想學習打坐,認為打坐就像佛陀那樣可以開悟,開悟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尤其是解決生老病死。但是到底死結結在哪裡?悟——到底悟什麼?都是不知道的,以為一打坐就可以解決。 [04′49″]
其實我們學習〈奢摩他〉、〈毘缽舍那〉的時候,就知道從止到觀它的問題一層一層的,是非常非常嚴謹的一個次第。但是如果一個最初的入門者什麼都沒有聞思,就去學習奢摩他的話,可能並不了解真正要修學奢摩他的意義。甚至到最後會把奢摩他看成是慧分——它是定分,結果看成是慧分;甚至有的人連奢摩他沒生起也不知道,以為就是生起奢摩他。這裡舉的還是生起奢摩他了,但是奢摩他沒有轉為道用,他只是來生投生在色界了,結果對於一個凡夫來說那裡還成了無暇處——投生色界之後沒法修行了,所以是不好的! [05′35″]
〔參考資料〕
LR P206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鉢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LR P379
雖得如是第九住心,若未得輕安,如下所說尚不立為得奢摩他,何況能得毘鉢舍那。然得此定,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誤為已生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無分別智。尤有眾多於聲聞地所說第九住心,誤為已生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者,下當廣說。
LR P388
此等乃是略示方隅,應善策勵了知慈尊及無著等所解,修止觀法。若不爾者,尚未得止,便於少分無分別定,誤為能斷三有根本毘鉢舍那。於此起慢,謂修無緣,空度時日,定欺自他。
所以像格魯派就會致力於什麼?一定要透過聞思確定教法的扼要,不是一開始就要修定,大家都知道這個特點。一開始要透過聞思確定教法的扼要,之後要修持不共外道的奢摩他,這是個特法。但是不了解這個特法的人會覺得這是個缺點,好像怎麼都不修定?先廣大聞思,然後把修定轉為解脫生死的這個力量,而不要成為一個投到無暇處的力量,這樣的話,對我們來生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所以賽倉大師在他的《中觀筆記》裡這樣的一段說法,恰恰是說中了我們很多人的心病吧!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這就是一種教授,這就是一種有祖師、菩薩的教授的特點。 [06′29″]
〔參考資料〕
LR P343
又於無我義,若無觀慧引生恆常猛利定解,緣如所有性毘鉢舍那,唯久修習正奢摩他,僅能壓伏現行煩惱,終不能斷煩惱種子,故非唯修止,亦定應修觀。如修次中編云﹕「諸瑜伽師若唯修止,唯能暫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障,以未發生智慧光明,則定不能壞隨眠故。」解深密經云﹕「由靜慮故,降伏煩惱,由般若故,斷諸隨眠。」三摩地王經云﹕「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為煩惱亂,如外道修定。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餘能寂滅。」
LR P70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𡁮於餘處亦說為發毘鉢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像妙音笑大師在他所著的《大中觀》中也說:「想成為智者與不讀大經大論,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因此,應該了解到以此開啟慧眼,進而仔細地抉擇宗大師父子的論著,那麼一切智智就在手中。」這都是智者所說的話,為什麼要去聞思,要去了解這麼多?乃至我們要學《廣論》的時候,還要學為了顯示法的根源開示造者殊勝,為什麼要學這些? [07′02″]
〔心得〕
透由觀修能夠成為智者,而要觀修則需先聞思經論。所以,不讀大經大論而想成為智者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兩者相違。
再舉一個例子,在宗大師所著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也說過:「因此大乘行者,如同《中論》中所說,對於成立一個事物的無諦實,也是用無邊不同能立的正理來成立的,所以對於真實義而言,智慧是非常廣博的;對於小乘行者,他用簡略的正理,以量來成立真實義,也不會像大乘的行者那樣修持,所以對於真實義而言,智慧並不廣博。因此才會提到廣略修持無我、圓不圓滿這些差別。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聲聞、獨覺只是為了斷除煩惱而精進,只要證得真實義簡略的意涵就夠了,不用學太廣;而大乘行者為了要斷除所知障,必須要對真實義增廣智慧,而令智慧極為廣博。」 [07′59″]
〔心得〕
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智者?是僅了脫自己的生死問題?還是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生死的問題?這兩者有很大的差殊。前者,小乘行者只需較為簡略的正理來以量成立真實義。而大乘行者,則需廣大聞思,進而能得廣博的智慧。
像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裡,乃至妙音笑大師、賽倉大師的這些觀點,如果我們不廣泛地學論,是不會得到這樣的見解的。我們自己看經典,會得出這樣的見解嗎?任何一個內心的迷惘、對於經典的誤解之處,都會把我們陷溺在那裡,可能還不是陷一生。我們自己陷在那兒之後,可能覺得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還會去跟別人宣說,把別人也引導到一個險處。 [08′29″]
所以能夠學習這些祖師們寫的論典,尤其是對佛經引導我們凡夫如何次第而進,進而走大乘、了解空性。什麼時候修定更為恰當,祖師們做了非常精確的一個抉擇。所以對我們這些後學來說,能讀到這樣的就少走多少年的彎路,是非常非常幸運的! [08′56″]
所以師父說:「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可以看到師父講到這邊的時候,好像很振奮、很激動的感覺。一提到宗大師的教法,師父常常都是非常非常地感動、非常非常振奮地給我們說:「這個法實在是太美了!」因為這裡邊有無邊的正理抉擇,就像配好的藥一樣,拿來吃就可以了,不用我們再去找,萬一找錯了就麻煩了!所以一定要為自己能遇到這樣清淨圓滿的教授,在心裡悄悄地鼓掌,然後感恩佛菩薩。 [09′34″]
〔心得〕
為什麼我無法生起跟 師父一樣的感動和振奮呢?因為,對於究竟希願處還沒生起真實的希求心。
如果沒有宗大師寫《廣論》的話,我們深入經藏,把佛陀所有的《大藏經》讀一遍,能不能讀出三主要道?能不能讀懂空性?甚至能不能讀懂大乘發心對於成佛次第的重要性?乃至先聞思,還是上來就修止,哪個對我們更好、更划算呢?這些祖師幫我們抉擇完了,我們學習得是不是輕巧多了呢?儘管我們可能會對這樣的抉擇說:「是這樣嗎?」你再去看看經典,看能不能得出比宗大師、比妙音笑大師更精彩的結論呢? [1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