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47 (2020/08/10 ~ 08/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24:04 ~ 25:36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 2016 南普陀版:P109-LL5 ~ P110-LL6 )
手抄段落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所立〕有了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譬如念佛法門,憨山大師說得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師,其他的很多祖師。〔所破〕現在的念佛的人哪,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其實他眼前他根本不曉得這個念佛的意思是什麼,嘴巴裡面啊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支一直在長。念到臨終的時候,只是生死的業力在這個地方,一點消息都沒有!〔所立〕真正念佛的,當下都在生死的根支上面斬斷,是刀刀見血,用不到到臨終,當時念的時候你已經很清楚,這句佛號是派上用場的,積得淨業,當然你只要積夠了,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自然去嘛! [00′54″]
〔心得〕
生死根支à生死根株
「生死根株」出自憨山大師的《示念佛切要》。老師知道這一點,但卻沒有改變師父開示當中的文字,由此可以觀見老師對於善知識的尊重。又為了讓學者有正確的了解,所以,在後面講說了憨山大師的《示念佛切要》。
師父的開示聽起來好像是「生死根支」,其實是因為口音的關係,我們才聽成了「生死根支」。師父要表達的內容是「生死根株」,從所詮聲來看,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是我們沒有聽懂師父要表達的內容。
那你怎麼樣才能夠認識這呢?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非常簡單!你們只要認真地從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少,他就告訴我們:喔,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了。你了解了,然後去念,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如果你條件夠一點,你要更升,說:喔唷,我不但是要邊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後上品上生,也在這個上面;不但是凡聖同居土是上品,乃至於我要進到實報莊嚴土的都有份,還是在這個裡頭啊!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01′40″]
這一段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師父的第一句話說:「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是和什麼比的另外一條路呢?就是前面舉的例子:「不管了!反正趕快用功」,還有就是「上來就開始修」,跟那個不一樣的路就是另外一條路。那麼另外一條路到底是什麼呢?「有了圓滿的認識」。請問大家:對什麼有圓滿的認識?如果說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應該對於阿彌陀佛的功德,怎麼樣去念,要有什麼加行、助行,還有要怎麼持戒這一系列的,乃至要生幾品、幾品,用什麼樣的發心,都有一個詳盡的教理上的了解。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到底是為什麼?是像阿彌陀佛那樣有悲心和智慧,在因地的時候花七個大劫,用他的修行造出了這樣的極樂世界,功德圓滿了。所以我們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 [02′57″]
師父說另外一條路,還有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到底是為什麼修行的?為了脫生死,還是為了令自他都了脫生死的這個目標,我要去成佛?注意哦!這另外的路,他是從發心開始就不一樣了——不僅僅是為了了脫個人的生死。就像迦陵頻伽鳥的雛鳥還沒有出蛋殼,在蛋殼裡的叫聲就跟其他的鳥是不一樣的。所以在發心的時候就不一樣。 [03′30″]
〔心得〕
迦陵頻伽鳥的雛鳥還沒有出蛋殼,在蛋殼裡的叫聲就跟其他的鳥是不一樣的。
è 不同種性的行者,在因地從發心開始就不一樣。
如果我們對這條路、對這個成佛之路有了一個圓滿的認識——那我再問大家:對成佛之路有圓滿的認識,怎麼認識?我們聽到師父說到這裡,一定會現起這樣的疑問。但是你接著聽,內心中的疑問慢慢就會有回答。 [03′49″]
接著師父說:「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看起來是非常地紮實!「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接著師父舉到了念佛法門,說憨山大師說得清楚,而且不但是憨山大師,很多祖師都是這樣講的。 [04′13″]
為了研究憨山大師到底說了什麼,我這裡給大家念一下《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七》中這一段。師父對這些論都是讀過、都是研究過的。 [04′28″]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七》,說:「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05′05″]
益西彭措堪布:
修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法門,目的是要一生當中就了脫生死,所以說念佛了生死。我們現在發心因為要了生死,才肯念佛。但是光說念佛可以了生死,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子,畢竟從哪裡去了脫呢?如果念佛的心不能斷除生死根株,又怎麼能了脫生死呢?
也就是說,想要得果,先需求因;想砍大樹,先須斷根。如果尚且不知樹根在何處,能從哪裡砍斷呢?根若不斷,枝葉又如何能斷絕生長呢?同樣,了生脫死是我們的目的,為此一定要知道生死的根株在何處,需要拿什麼樣的利刃將它斬斷等。不了知根株就不能了脫生死;了知生死的根株後,念念在根源上斬斷,就一定能了脫生死。並不是說只有臨終才能了生死,念念都是了生死的時節,就看知不知道生死的根在何處,是不是在斷根上用功。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05′54″]
益西彭措堪布:
對三有的愛根不斬斷,就沒辦法受生淨土,所以現在要把三有的愛轉成對淨土的愛。對淨土的愛是對清淨佛土殊勝功德莊嚴的欲求,這也就是願的內涵。如果對淨土的願超過了對娑婆的愛,就一定可以往生,因此,要斬斷的根株就在此「愛」。
我們推究這種愛根,它必定不是今生才有,今生的投胎是由前世愛的勢力驅使,前世的愛根是來自再前世的愛根。以此推知,凡是在輪迴裡流轉,取著各種境界,愛自己、愛家人、愛異性、愛名利、愛享受、愛風景、愛玩樂、愛財富、愛天界等等,這無數種類的愛都不是今生才有,也不是一生、兩生、三生、四生才有,而是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都是以愛慾流轉。沒有愛,必定不會出現輪迴的業以及三有的果報,也不會有這一世一世的受生,一世一世的生老病死、上天下地等。
流轉至今,我們反思從前,不曾有一念暫時遠離愛根,以至於愛根種子不斷地滋長、繁茂,並且是在多劫當中積累、積集的緣故,它已經達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因此,由於愛根猶存,便有枝葉花果,因因果果,導致生死無窮無盡。愛作為輪迴的動力,不但一直不消減,反而不斷增長,當然會使輪迴業流和生死無窮無盡地發展。
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06′32″]
益西彭措堪布:
我們今天才發心念佛,只是憑白無據地空求往生西方,連愛是生死根的名稱都不知道,哪裡可能有一念斷著了愛呢?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本所在,就只會是一邊念佛,一邊聽任生死的根株不斷地增長,即使念上若干年,也只是生死根增長了若干年。這叫做輕忽養識,由於自己修道輕忽而不痛切,導致邊念佛還在邊養著生死根本的妄識。
如果口中持念的這一句佛號,只是表皮上的事,絲毫都不是從真心發出,而對於三有輪迴的愛,妻子、兒女、名利、五欲享受等念念都很熾然、真實、有力量,如此一來,不斷地應付,不斷地念佛,裡頭輪迴的根只會是越長越深厚。念上幾十年後發現,臨終只有生死愛根現前,那時候才知道念佛不得力,卻埋怨念佛不靈驗,或者再如何懊悔都已經晚了。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頭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疎,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 [07′49″]
益西彭措堪布:
由此,我勸誡如今念佛的人,先要了知愛是生死的根本,念佛便要念念截斷愛根。也就是在日常現前的生活裡,在家念佛時,眼睛見到的兒子、女兒、孫子、家裡的各種因緣瑣事、財產、受用,沒有一件是心裡不愛的,也就沒有一事、沒有一時不是生死的活計,這就如同使全身都處在火坑中一般。他不知道正當念佛時,心中的愛根卻是一念當中也沒有放下過,正念佛時只說自己念得不切,他不知道心中的愛才是主宰,念佛是皮面,以這種方式盡管佛號任你去念,愛也只能隨它增長。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觀察自己到底是在做輪迴的事,還是淨土的事。也並不是從表面定論,而是觀察內在的真心。如果念佛只為應付,念一念就算完事,而心裡對世間的名利、享受、聲色、子女、權位、錢財等等仍是極其執愛並一心追求,實際整天就都是經營輪迴事,心裡沒有一念是決定去淨土。何時對娑婆強烈厭離,如同想要脫出牢獄般一心想去淨土,那才是真實的求生淨土,是一心營辦淨業。這需要把輪迴的愛盡量地退下,盡量地去除。如是經過長期串習,生起真誠求生淨土的希願,也就是具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內涵時,緣起上才是去往淨土,自心所修的也才算是淨業。
如果只是口頭上表面化地念幾句,內心卻一直追求世間法,以此任憑他唱念多久,其實也都是愛作為主宰。它就如同魔王司令般,坐在內心的指揮室裡奸詐地狂笑:哈哈!我又騙了一個人,我可以讓你偽裝成念佛,內在卻由我來操縱。
這種被魔控制的念佛人,心中時時現起的等起或者動機、流向全部是去往輪迴,而且以謀求現世法,只能造下趨往惡趣的業因。愛在虛假念佛的掩飾下作為幕後的主宰者,就像一個魔鬼裝扮成仁君的形象,卻被認作很賢明的皇帝。魔鬼以此喬裝,將整個的機製、緣起走向全部掌控,外表看起來是賢良的君主正在主宰、治國,其實完全成為偽善,內在的機製是念念往惡趣奔,這豈不是非常可怕?
所以,要真正讓念佛成為一種主宰性的行為,就必須發起真切的願,以欣厭之心或者說出離心來直接對治輪迴之愛。否則,除了走向輪迴,還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眼前兒女之情現前時,要回光看看這一句佛,果然能敵得過這愛嗎?能斬斷這愛嗎?如果斷不掉這愛,又怎能了脫生死?生死根本的愛一直在發揮作用,沒有從根斷除,它就一直生長。因為愛的因緣經過多生串習,已經是非常熟悉,而我們最近才發心念佛,不僅生疏,而且還不能切合自心而念,所以尚不得力。現在要檢驗,如果在自己眼前現前愛境時做不得主張,譬如,當兒女之愛、異性之愛、名譽之愛、聲色之愛、五欲享受之愛、地位之愛等一旦出現,自心馬上就跟隨它們而轉,根本做不了主,那麼臨終愛念生起,又豈能做得了主?必定會隨著愛念投入生死之中。也就是說,平時尚且不能做主,臨終便更加不能做主。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08′31″]
益西彭措堪布:
所以勸請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意為發起真正的出離心,或者說真正厭娑婆、欣極樂的心。如果此心不切,就會使整個流向都是去往生死;如果生死心切,即使沒有以證悟空性而斷除生死的種子,但以力量可以敵過其他愛,心的趨向勢力還是去往淨土,這就有希望。
往生淨土能否成功,就在於有沒有真信切願。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所以憨山大師也教導,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如此使念念都成為了脫生死的時節,何必要等到臘月三十號才見分曉?那時候才著急已經太晚了!從現在開始就必須訓練,在任何生死愛境面前能不能做主?當愛心生起的時候,能不能及時用一句佛號將它打消?如果對此生死愛心無法打消、無法敵過,到臨終時就不免危險。
一句佛號化除生死業識,因此我們理應念念咬定,不可放鬆,任何境界現前的時候,都要檢驗自己這一句佛是否過得了關。要讓念念都成為了斷生死的時節,此處的「斷」意為觀愛心生起時,一句佛號能不能把它轉掉。無論愛心如何深重,我這一句佛號都要咬定,不斷念下去,把原來的愛心化除,這是關鍵。而且必須願力堅強,一心往極樂世界去,不戀娑婆世界。如果平時境界裡把得住,往淨土去的心力足夠強,臨終就有希望。
要知道,現前的這一切都是生死事。忙名利的事就更不用說,必定全部是輪迴,而且大多數是將墮往惡趣,對此應當以深刻的因果見解來認知。再者,不應等到以後,而是要目前就了得生死空。目前不能了斷,畢竟就不能了斷;目前不過關,畢竟也不得力。所以修行要念念當下修,當下檢驗是否過關,念佛得不得力,就看當下能不能了得生死空。要認清這一切全是虛假的,沒有任何實義,唯一提起一句佛號,往極樂世界用心,如此天天在這上面訓練,天天都在這上面考試。一天下來,如果沒有粘著娑婆世界的瑣事,而是一心用在淨土上,那就是目前了得生死空。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不斷地堅持下去,就會淨業成熟,畢竟往西方走。如果眼前只是在皮面上應付,生死根卻不斷地增長,到了臨終,恐怕就不得力。
像這樣,念念真切,刀刀見血地用心,如果不出生死,諸佛就墮妄語了。所以,無論在家出家,只要認知生死心是什麼,要在什麼上面了斷,就是當下出生死的時節,哪裡還有什麼另外的妙法呢?
這一段祖師的語錄是比較白話的,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只不過這裡邊的愛,我們可以從十二因緣的流轉了解一下,它始於根本無明,如果不學習空性的話,也很難斬斷這個根本。所以師父這裡邊說:「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支一直在長......,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念佛的,當下你就會知道你造的是個淨業。其實關於這一點,我也問過師父。師父說:「你功夫做得得力的時候,這一聲佛號到底心裡邊有沒有底氣,你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有一些人用功,外面騙騙別人是可以的,但是終究是騙不了自己的,所以這個功夫要紥實地用啊!」 [09′24″]
〔參考資料〕
LR P182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
LR P170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這一小段,看一看和《憨山大師文集》裡這一段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在師父的日記裡談到生死,大概也都是這樣的一個痛切之心。憨山大師是這樣講的,很多祖師也是這樣講的,師父也是這樣講,他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對我們學習的人來說,確實應該先有圓滿的認識——比如說什麼叫生死?怎麼叫了生死?什麼叫能夠淨化這個生死的根本?憨山大師整篇都在講這個,說我們弄不好就全身像在火坑中一般,三界輪迴就是這樣的。所以如果我們不去學整本的道次第,不去了解什麼是生死、生死的過患是什麼,如何脫離生死?如何尋覓空性?如何發大乘心?不學這些教理,我們也還是不清楚。所以師父才勸我們說有另外一條路——有圓滿的認識,然後下腳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這真是對我們的一番痛切之心啊! [10′38″]
如果大家想要真的好好修行,就不能把師父的話當作耳邊風,還是自己做自己的,認為自己那個比較有道理。聽一聽善知識們怎麼說,再聽一聽祖師、菩薩都怎麼說。我們是要學佛的,那麼學佛和學我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到底我們有沒有懂佛陀是怎麼講生死這回事的?怎麼去了生死的?所以一定要學教理呀!教理就是佛陀講的,佛正法有二——教正法和證正法,要對教正法進行精進地聞思,然後才能夠進入證正法的修證。 [1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