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48 (2020/08/13 ~ 08/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24:04 ~ 25:36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 2016 南普陀版:P109-LL5 ~ P110-LL6 )
手抄段落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師父在上一段說,有了圓滿的認識,下腳的每一步都能夠對,然後自己在用功的時候,比較知道——比如念佛,這個佛號是派得上用場的。我們積了一個淨業,積夠了就可以不用手忙腳亂。「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夠認識呢?」師父說:「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接著四個字——「非常簡單!」他說:「你們只要認真地從本論學下去」,我們只要學《廣論》,就會認識到圓滿的教法,有沒有發現?那麼不學的話,就不了解佛陀是在講什麼。當然學了之後,你可能沒有聽懂宗大師在講什麼,到最後可能還是在學「我」。關鍵這裡是說「有了圓滿的認識」,我們的認識要清淨圓滿、沿著這個傳承的教法學下來的,不是弄自己那一套。就是要改換頻道! [01′28″]
然後師父又回到了念佛,說:「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了」,我們要了解了再去念。接著說:「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說如果條件再夠一點的話,不但是要到極樂世界邊地了,下品下生、下品上生、中品、凡聖同居土,最後就到了什麼呀?到了實報莊嚴土,到了這麼高的境界呀!所以我們都有可能去那裡,因為我們得到了這個暇滿的所依,能夠對佛教生起信心,能夠堅持學下去!所以得一次人身要好好地利用它。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光對我們來說都非常地珍貴,一定要用它來造集非常殊勝的淨業。 [02′32″]
〔參考資料〕
四種國土
(名數)天台所立。
一凡聖同居土,凡夫與聖者同居之國土也。此中有淨穢二種。如閻浮提為凡聖同居之穢土,如兜率之內宮,西方之極樂,為凡聖同居之淨土。
二方便有餘土,此羅漢死後所生之國土在三界之外。羅漢思死入無餘涅槃者誤,實則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斷盡三界之煩惱,因而生於其土。然尚餘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云方便有餘土。
三實報無障礙土,此為斷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報真實之道之無礙自在國土,故云實報無障礙土。
四常寂光土,為全斷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謂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也。見天台觀經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所以今天學的這些,如果大家能夠再再地想一下,不管我們是剛學《廣論》,還是學了很多很多年了,要隨喜自己能夠遇到這麼圓滿的教法。我們可以完整地、清淨地遵循佛陀的教誨,聽一聽佛是怎麼講的,真正地像師父希望我們那樣去學佛,而不是拼命用功、拼命用功,結果不知道佛法在講什麼,終究是在轉自己的那一個區域的事情。我們的區域的事情就是生死輪迴啊!可是只有佛陀有講了了脫生死的法,不學佛陀的教法,怎麼樣了脫生死呢? [03′25″]
然後,師父在第二段說:認識圓滿的教法,非常簡單!就是要從這個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久就會學會了。那麼為什麼學習本論就會了解圓滿的教法呢?還記得師父說:「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對吧?全在本論這裡邊,要學習!那麼看看其他祖師的看法是什麼呢?像《現觀莊嚴論》中有說:「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顯明義釋》對《現觀莊嚴論》的這個偈子有詳細的解釋。貢唐大師的《顯明義釋筆記》提到:「這個偈子開示了信、進、念、定、慧,就是一位補特伽羅成佛的一切道,都攝為三士道次第,而信、進、念、定、慧含攝了道次第的圓滿道體。以皈依為主,其他下、中士道都是皈依的支分,因此下、中士道攝為信根;上士道就攝入了進、念、定、慧四根當中。『緣佛等淨信』開示了趣入總體聖教之門是皈依;『意樂圓滿念』開示了趣入大乘之門是發心;『精進行施等』開示了進入大乘之後,總學六度的道理;而『無分別等持』等開示了別學後二度的道理。」 [05′30″]
緣佛等淨信
|
信根
|
下、中士道
|
1. 趣入總體聖教之門是皈依
|
精進行施等
|
進根
|
上士道
|
3. 進入大乘之後,總學六度的道理
|
意樂圓滿念
|
念根
|
2. 趣入大乘之門是發心
|
|
無分別等持
|
定根
|
4. 別學後二度的道理
|
|
知一切諸法 智慧
|
慧根
|
||
共為五
|
五根
|
三士道
|
|
另外阿克慧海大師在他的《廣論講解誦授的筆記》中也有提到:「貢唐文殊說:《現觀莊嚴論》提到『緣佛等淨信』等文,是大乘道次第的總綱。這之中最初需要對善知識的信心、緣著佛陀等的信心、相信業果的信心、相信四諦的信心、對於三學道的信心,以及對於無上菩提的信心之門而發心等。這以上都是信心的法類。 [06′07″]
〔心得〕
「緣佛等淨信」當中的「等」字包含信知識、信三寶、信業果、信四諦、信三學道、對於無上菩提的信心之門而發心。
〔參考資料〕
LR P32
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對一切智做禮讚,在《辨析》中它有說:『無常等十六行相所攝的是共中士道,因此『緣佛等淨信』開示了共下、共中的道。』在〈慈氏論典〉中也有說:『第一句開示了信心等共下、共中士道,後面的句子則是開示上士道的一切相智、施等六度以及意樂圓滿——發心,冠上『念』的名稱;『無分別等持,知一切諸法,智慧等為五』,將靜慮和智慧別別宣說。《廣論》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以及別於後二度學習道理的說法與此是相順的。因此《現觀莊嚴論》與《廣論》的科判是相似的。』」所以它確實是一個從凡夫地到成佛的圓滿綱要的引導。 [07′09″]
〔參考資料〕
LR P262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初中分二,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初中分六,一學習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 若道理。
這是再列舉一下其他的善知識們的教理依據,讓我們對師父所講的「有圓滿的認識」這一點,可以再從其它善知識的教理做一個更廣泛的探討,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珍惜! [07′29″]
〔心得〕
為什麼 老師會提出《現觀莊嚴論》的這兩句偈頌?
1. 說明完整的成佛綱要包含的內容
1. 說明完整的成佛綱要包含的內容
2. 說明廣論的教授內容與《現觀莊嚴論》的教授內容相同。
à LR P2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
〔參考資料〕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顯明義釋心要莊嚴疏
賈曹達瑪仁欽 著
彼等善巧為何?為顯彼故,此中頌曰:
緣佛等淨信 精進行施等 意樂圓滿念 無分別等持
知一切諸法 智慧共為五 利易證菩提 許鈍根難證
子二、攝為道之五種繫縛辨識善巧於彼之所化
分三 丑一、承接;丑二、頌;丑三、釋
今初,彼等善巧於自相續正修施等者為何?等云云。
丑二、頌
分二 寅一 總於道之繫縛善巧之量 寅二 辨識於彼善巧之所化
初中分二 卯一、開示大乘入門為發心;卯二、學習修行之理
初中分二 辰一、大乘不共歸依;辰二、正說
今初,緣於佛等大乘之道並其因、果之信解信與清淨信初生起已,於彼而作善巧者,說為淨信善巧。此複如云「信為前導生如母」,當知信為一切功德根本。以其所有大乘道果作為自相續之信境,數數串修令熟者,當知即是達於大乘道之根本扼要。雖是主要開示歸依之義,亦是為識大乘道之根本,故初開示淨信善巧。
經云:「不離般若波羅蜜多與方便善巧,而心作意三世諸佛,及彼等之戒蘊等,然不作相。若於三解脫門不作相者,則彼菩薩摩訶薩當知不墮二心,不瞋不壞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辰二、正說
大乘意樂圓滿之大乘發心者,說為「以相智增上緣之念所差別之念」。此是為知於入大乘之入門善巧之量,而說數數憶念相智之殊勝念善巧支分。
經云:「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不離般若波羅蜜多與方便善巧者,則彼無疑當成無上正等菩提。」
卯二、學習正行之理
分二 辰一、總學正行;辰二、學後二度
今初,發起以施等六度而為行境之精進,及於一切大乘之道發起精進所差別者,說為精進善巧。經云:「彼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以來,行於佈施然不作相。」
以精進而為差別宣說學習正行之義者,謂雖發心,若於殷重修行不發精進,唯有賢善意樂而已,說不能得無上菩提故,當知雖學一一正行差別,亦必須以精進為差別也。
辰二、學後二度
分二 巳一、學習定度;巳二、學習慧度
今初,共奢摩他者,謂緣佛身像等任何無分別影像皆可,依止九種住心方便而修;乃至未能不須依賴沉掉對治無功用轉,及生身心輕安之樂,當勵力修。
不共靜慮者,謂依前者為先,而於所緣不作分別念「是此也」之虛空藏等三摩地,與獲第五地之禪定波羅蜜等。
經云:「世尊,彼則如是,彼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於何所現等正覺、由誰現等正覺、於何現等正覺,從色乃至相智之法,任何皆無所得。」
巳二、學習慧度
謂依所得真實之止,了知一切如所有與盡所有之所知諸法之智慧,共為五種境善巧也。
此中說有緣如所有與盡所有二種勝觀。其中緣盡所有之勝觀者,於資糧道已有;其緣如所有之勝觀,則於加行道煗始得;此複當知是由別別觀察空性義慧而觀,能引輕安之樂而得。
經云:「諸天子,我於一切法一切相,已一切種現等正覺。我於何所現等正覺、由誰現等正覺、於何現等正覺之法,任何皆無所得。」
於此等之廣建立者,當依傑仁波切所造顯乘道次而為了知。
寅二、辨識於彼善巧之所化
《現觀》正所化機,由其根性次第有二,以許利根菩薩易於證得圓滿菩提,而於鈍根菩薩則難證故。經云:「世尊說言無上正等菩提難以出生。如我作意思惟世尊所說義者,世尊,現等正覺無上正等菩提者則為不難。」及云:「具壽須菩提,若由彼異門者,現等正覺無上正等菩提則為難也。」
此是顯示《現觀》正所化機有隨信行與隨法行之二種決定。此外另說中根,及於鈍根作劣乘等,當知是於論義作顛倒說。根之利鈍亦如前說,是緣所有大乘道次之信其力強弱,以及精進力之大小,乃至慧之性相具不具足之差別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