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259講

 講次  0259  (2020/09/21 ~ 09/2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14:39 ~ 17:13

廣論段落   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  1 P121-L3 ~ P122-L5 ( 2016 南普陀版:P121-L4 ~ P122-L6 )

手抄段落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這個是自利方面。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111-130259

  好!大家接著往下聽。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今初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身,這個出身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證。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作為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證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地,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啊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啊,先教,教是廣博,那時候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當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分:戒、定、慧;這個戒當中又分成功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分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0134] 

〔參考資料〕

LR P13

此中聖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心得〕

師父的這段開示導出了廣論原文當中有關獲得功德事理的科判。

既然教正法為因,證正法為果;何以又互為因果?

可從俱有因的角度思考,是否可能只有教正法而無證正法?如果沒有證正法,教正法是否還是教正法?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沒有了證正法,教正法就失去了作用,二者應當是同時俱有方有作用。

 

〔參考資料〕

俱有因

 (術語)六因之一。俱時有之法,互為因,謂之俱有因。例如地水火風之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者,彼為我之因,我為彼之因,恰如三叉之相依而立。是名俱有因。此法因果同時,故得相對而謂為俱有因。亦得相望而謂為互為果也。四大之中一大為因,則他三大為果,他三大為因,則此一大為果,以互為因者,必互為果故也。其果名稱為士用果。即俱有因之法,互為士用果,互為士用果者,必為俱有因之法也。俱舍論六曰:「若法更互為士用果,彼法更互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為俱有因。」梵Sahabhūhetu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好!我提幾個問題大家可以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師父說:「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剛聽了這一小段,可以知道是哪個概念嗎?這裡邊師父講到了因和果,如果因和果的概念不清楚的話就麻煩了!但此處的因和果是指什麼呢? [0204] 

  教、證法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那麼教、證法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又引出了哪一個偈子呢?「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師父說這個因果沒清楚的話,就沒有辦法感得「修要」這個結果,因為今勤瑜伽不能寡聞;廣聞要善於修要,正確的應該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想要得到快樂——離苦得樂的這個結果,就一定要照著正確的因去努力。正確的因在哪裡有呢?就是在佛陀講的教正法裡有。那麼佛陀的教正法裡為什麼有我們離苦得樂的正因呢?大家想一想。 [0256] 

  離苦得樂不就是照著我自己的想法、我的一套計劃,然後把那個計劃實踐了,我就得到快樂、就離開痛苦了嗎?為什麼要在佛陀的教法裡邊去找尋快樂的因呢?而且還要在教正法的聞思上廣博,這才是快樂的因,照著這樣快樂的因修下去,我們才能得到快樂的果。為什麼是這樣呢?為什麼不能照著自己的計劃,要照著佛陀的計劃呢? [0329] 

〔心得〕

破邪執:我們都自以為有一套自己的計劃,造自己的計劃實施就可以得到快樂、離開痛苦。可是,實際情形並非如此,無始生死以來,照著自己的想法實施了多少計劃,可是始終無法真正的離苦得樂。 

  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計劃,都沒有人為了把我自己弄得越來越苦所以訂了一個、一個的計劃,都是為了希望能夠得到成功,得到像我想像的那樣的快樂。但是,大家知道我們學習阿底峽尊者的略傳,在尊者「獲得功德事理」的部分,第一步是對佛陀教法的教理部分取得了廣博的教正法的功德,然後又在證正法的部分取得了證正法的功德。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如果想要取得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不可思議的成功的話,也要像他這樣對教法進行廣大的聞思。那麼對於教法廣大聞思,動力到底來自於何處呢?來自於要離苦得樂。 [0426] 

  為什麼說佛陀的教法裡邊有得到快樂、離開痛苦的正因呢?其實如果你們先預習了的話,後面的段落是有談到這個問題的。這個先放這兒,我們接著往下聽。 [0442] 

  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大乘的啊,說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二十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哪怕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 [0548] 

  這一小段我再提幾個問題。師父說在教正法中,會分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那麼這個出世的當中又分哪幾個部分啊?戒、定、慧。在戒中又分什麼?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每一部分都分得很清楚。現在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出世的教法之中就有戒、定、慧,那別解脫戒、菩薩戒和金剛乘戒,都是讓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以這個目的為根本的戒律,是不是這樣? [0635] 

  所謂「出世」,是不是從鬧市裡進到山裡就是隱世呢?在滾滾紅塵的大城市裡好像隱不了的,到山裡就能隱,到山裡好像就出世了?不是這樣!它是要看我們所受的戒律,乃至我們對於戒律持守的狀況。所以還是區別於這顆心,因為受戒戒體的產生都是要在這個心上產生,而且戒是「警意之緣」,我們警惕的就是自己的心前後念的覺察。 [0711] 

〔心得〕

破邪執:從鬧市裡進到山裡就是隱世呢?在滾滾紅塵的大城市裡好像隱不了的,到山裡就能隱,到山裡好像就出世了。

立自宗:要看我們所受的戒律,乃至我們對於戒律持守的狀況。 

  在戒的部分,師父說有一個說法出現了,哪個說法?說大乘的,小乘的戒不要,師父後面接了幾個字:「這完全錯了!」注意!不是這錯了,是這完全錯了!全都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戒是沒有菩薩戒的,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它是一個一個的基礎,不能說我們修行大乘,然後別解脫戒不認真持,甚至抱著輕蔑的態度,這是絕對不可能解脫的!而且會造罪呀! [0752]

   所以師父就又舉說:「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大家都知道把戒律學得無所不通,就算聖尊阿底峽那麼聰明,也要花上時間啊!當年小乘的四個根本以及細分的那些戒律,每一個部派他都分得非常非常地清楚,不相混雜。持守戒律的時候,哪怕是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注意!最細微的戒。 [0828] 

  在這個部分略略一提,以後我們學《阿底峽尊者傳》還有《宗大師傳》的時候,會講到這些大上師在最小的戒律上都是很認真的。比如說在菩薩戒裡將護有情心——這已經不是一條很小的戒了。他說話的時候,一定是不會傷害別人——不害意樂是絕對的,乃至在臉色上都不讓人不愉快,都不在別人面前皺眉呀、唉聲嘆氣呀,或者帶給別人憂愁。在這些好像平常不會傷害到別人的一個情緒反應中,菩薩都在修鍊不能帶給其他人煩惱和痛苦,何況在更細微的內心律儀的持守上!大家可以看到《阿底峽尊者傳》裡邊很多關於他持戒的部分。 [0919] 

  正因為戒律學得如此地精通,所以印度那麼多宗派都佩服他,說他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 [0931] 

  師父是在持戒上非常非常小心的人,比如說師父在「過午不食」的這條律上一輩子都是兢兢業業,乃至在他身體非常非常弱的時候,他還是堅守著過午不食。還有他的時間是按秒算的,所以他一秒鐘都不會遲到。像大家都知道扣鐘的時候,師父也會聽那個鐘聲——幾秒鐘開始扣的、速度如何。 [1007] 

  很多大善知識、有一些高僧走路的時候非常地小心,好像怕踩痛了大地一樣。他持菩薩戒持得內心慈悲的程度,不要說去傷到地上的螞蟻,就連沒有螞蟻的土地,好像都怕踩痛了一樣,腳步都是輕柔的。所以常常拿這些律儀來約束自己的內心的話,慢慢整個人就會變得非常地調柔、非常地寂靜,那些粗猛的現行就都不見了。大善知識在我們面前這樣示現,我們就要這樣學習。我們的心就像野馬一樣,要把它拴上一個繩子,不然就會帶著我們的三業跑到懸崖邊上去,乃至會傷害別人。 [1053] 

〔心得〕

不害:11善心所之一。

〔十一、不害〕,謂於一切有情眾生,無所損惱,不加瞋恚,常運慈悲之心,拔其危苦,與其安樂也。 

〔參考資料〕

LR P259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è  捨:布施;不害:持戒;忍:忍辱;住:靜慮;脫:智慧;根本:精進 

  這裡邊講得特別清楚,阿底峽尊者對於戒律的聞思和持守,戒律學得無所不通,在持守方面,最細微的戒都不會有犯;萬一有犯馬上就當天懺悔,絕對不會隔夜或者就馬虎掉了。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地效學,乃至生生世世都要效學這樣一個持戒的典範! [1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