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廣海明月 第277講

 講次  0277  (2020/11/23 ~ 11/2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3-L5 ~ P3-L8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美譽遍揚。

入門段落   1 P103-L5 ~ P104-L2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美譽遍揚。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 第1 P104-註釋⑦完 賢護 佛世在家菩薩……描述此菩薩的功德。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216-130277

  好!今天我們接著往下學。學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就是「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在這之前我想問大家:還記不記得講《阿底峽尊者傳》的時候,說阿底峽尊者在佛世的時候是哪位菩薩?賢護菩薩,對吧?關於賢護菩薩,可以略略地講一下。 [0034]

 

  在佛世的時候,他是一位在家菩薩,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善守。在隋朝的闍那崛多譯的那個《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中有記載:在佛世的王舍城中,有一位優婆塞,名為賢護,為大眾中的上首,受持五戒,具足威儀,長久以來行菩薩道,往昔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種諸善根,於法敬重聽聞受持。最精采的是他常行頭陀行——他是一個在家菩薩,常行頭陀行,教化諸位菩薩。他隨意可以得見一切諸佛,發廣大願行深妙行。他的菩提心非常非常地堅固,猶如金剛一樣,廣大妙行不可稱量。 [0140]

 

  在闍那崛多所譯的《大寶積經》中有記載:佛在王舍城時,有一個巨富長者,這位巨富長者之子就是賢護,由於往昔的福德因緣,他的身形殊妙柔軟,受用的資財跟帝釋天比,都勝過了帝釋天王。另外,還有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大智度論》中說:「善守菩薩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像《般舟三昧經》,還有《大佛頂首楞嚴經》等,都有描述這位菩薩的功德。這就是阿底峽尊者的本生,就有記載的本生。 [0234]

 

〔參考資料〕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11 思惟品〉:「賢護!而汝往昔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種諸善根、聽聞正法、受持正法、愛樂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訶迦葉教化行故,少欲知足,恒樂閑靜阿蘭若處——或居塚間、或在樹下、亦露地坐,常坐不臥,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摶,唯畜三衣及糞掃衣,讚歎頭陀,勸請諸菩薩、教菩薩行法、令諸菩薩喜、訶責諸菩薩、教示諸菩薩、成就諸菩薩,能為利益行大慈悲,於諸眾生生平等心。咸得自在到於彼岸,隨意得見一切諸佛,發廣大願、行深妙行,樂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隨順如來種性,發菩提心猶如金剛。通達世間眾生所念,廣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稱量,常在一切諸佛目前。賢護!於汝功德中未說少分也。」(CBETA 2020.Q3, T13, no. 416, p. 874b26-c11)

 

《大寶積經》卷109:「一時佛在王舍大城,住迦蘭陀長者竹園,與諸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長老舍利弗為眾之首。時諸比丘圍遶世尊欲聽受法,身心調順無有睡眠。當於爾時,如來世尊面貌容色,猶如初日開敷蓮花,端嚴顯耀微笑熙怡。爾時彼諸比丘等作如是念:「今婆伽婆欲宣說何等法門,面相乃然如是光顯?」當於彼時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跋陀羅波梨(隋言賢護),與其一千眷屬圍遶,威力欲似震動大地,安詳徐步向世尊前。爾時賢護長者之子,宿福因緣受天果報,身體柔軟猶如初出新嫩花枝,詣於佛所。到佛所已,觀見如來最勝最妙容色,寂靜澄定功德藏身,猶如金樹光耀顯赫遍滿竹林。是時賢護即於佛所生淨信心,合十指掌作如是念:「於世間中得大名聞,此不虛說,謂言薩婆若、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斯真實也。」爾時賢護即便低頭頂禮佛足,兩膝著地一心舉頭,諦視世尊目未曾瞬。如是瞻仰如來之時,其身儼然不傾不動。」(CBETA 2020.Q3, T11, no. 310, p. 608a6-26)

 

《大寶積經》卷109:「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汝今欲聞此跋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此閻浮提能得及者,無有是處。唯除一人,長者童子名蘇摩浮帝(隋言真月)。」」(CBETA 2020.Q3, T11, no. 310, p. 608b20-25)

 

《大智度論》卷7:「復次,是中二種菩薩: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颰陀婆羅居士菩薩(秦言善守),是王舍城舊人;寶積王子菩薩,是毘耶離國人;星得長者子菩薩,是瞻波國人;導師居士菩薩,是舍婆提國人;那羅達婆羅門菩薩,是彌梯羅國人;水天優婆塞菩薩。慈氏、妙德菩薩等,是出家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從他方佛土來。若說居家,攝一切居家菩薩;出家、他方亦如是。問曰:善守菩薩有何殊勝,最在前說?若最大在前,應說遍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等;若最小在前,應說肉身初發意菩薩等。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薩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說般若波羅蜜,以是故最在前說。復次,是善守菩薩,無量種種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現前讚其功德。」(CBETA 2020.Q3, T25, no. 1509, p. 111a3-19)

 

《般舟三昧經》卷11 問事品〉:「佛告颰陀和菩薩:「善哉善哉!所問者多所度脫、多所安隱,於世間人民不可復計,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問佛如是,若乃前世過去佛時所聞地行作功德所致,供養若干佛以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佛告颰陀和菩薩:「若功德以不可復計。」」(CBETA 2020.Q3, T13, no. 418, p. 904b3-1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5:「跋陀婆羅(賢護長者,賢護菩薩,賢護大士)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CBETA 2020.Q3, T19, no. 945, p. 126a10-16)

 

  接下來我們開始一起學獲教功德事理和獲證功德事理。「獲得功德事理」中就分了兩個科判,一個是「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還有一個「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在宣說阿底峽尊者教證兩種功德。一般而言,佛陀的教法不出於教證兩種正法,而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具足全部的教證功德,所以成為全佛教的教主。 [0306]

 

  我講這些是在《四家合註入門》的 103 頁,接下來我們要往下看這一段。今初、學習共通明處者:如《讚》云:「二十一歲中,善巧共通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謂於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特如大卓壟巴云,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遍揚。 [0350]

  在一開始的時候說:「今初學習共通明處者:如《讚》云」,這個《讚》還是那措譯師寫的《八十讚》。關於那措譯師到底是誰呢?他是噶當派的祖師,在公元 1011 年到 1064 年這個中間。他本名戒勝,生在阿里地區的種迦拉東,那措就是他的族姓。出家後成為藏地有名的律師。他非常地幸運,二十七歲到印度迎請阿底峽尊者——二十七歲是有些同學完成五大論的年齡,他去印度迎請阿底峽尊者。從此如理依止阿底峽尊者十九年,並且擔任阿底峽尊者的翻譯。所以藏地現有的阿底峽尊者所傳的大部分傳承,都是透過他才獲得的,因此對藏人具有無比的恩德。 [0458]

 

  所以,《八十讚》就是那措譯師他寫的,是讚歎阿底峽尊者的頌文,總共八十偈。前幾天說以前還沒有漢譯,現在已經譯完了。主要是他依循阿底峽尊者的生平,描述尊者的戒、定、慧三學的成就,以及在印度西藏所作的廣大事業。 [0521]

 

  在那措譯師還沒有造這個《八十讚》之前,地藏班智達也曾著作過文筆類似的讚頌,所以傳言此師——有這樣一種說法,是依據地藏班智達所著的讚頌而作的讚頌,但是這是一種傳言。還有一種想法,我看到這的時候在想:因為他依止阿底峽尊者十九年,二十七歲到印度去迎請阿底峽尊者,而且擔任翻譯,所以這裡邊的「如理依止」一定是生起了很稀有的信心,在這種狀態下他對於尊者的功德一定是了解很多的。但是祖師們的作法通常都是很注重傳承,會看先輩祖師怎麼寫,然後就他理解而作的。所以無論說法如何,我們能夠看到那措譯師寫的《八十讚》——這麼親密地依止阿底峽尊者十九年的一個人,他寫的《八十讚》——會覺得三生有幸,實屬難得! [0630]

 

〔心得〕

地藏班智達是阿底峽尊者很重要的弟子之一, 從阿底峽尊者在印度即追隨尊者, 後隨尊者至金洲求法, 也跟著尊者到藏地。

《廣論》只稍微提到班智達的名字, P7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濕彌羅,鄔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拿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哦種三。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種敦巴勝生是也。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1. 地藏班智達是尊者在印度的主要4個弟子之一。

2. 這段文中最後4個字, 「出廣傳文」, 當中的「廣傳」就是《阿底峽尊者廣傳》, 也就是 老師在講的《廣傳》。

 

〔參考資料〕

《尊者至金洲求法傳》(Jo bo gser gling du byon pa'i rnam thar bzhugs so

 

此內容收錄在《父法》中第二篇,並無署名作者,但按照敍述內容的口吻來看,有部分是以古藏文第一稱的方式表達,極可能來源是出自於阿底峽自己的口述。此篇大意乃阿底峽敍述他自己與其一百二十五位高足一同前往金洲(Gser gling)向金洲法稱(Dharmakirti)大師求取菩提心法,班智達地藏也是其一。往後的十二年裡,阿底峽跟隨金洲大師學習一切大乘之法,專學《現觀莊嚴》、《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等教授。於此篇內容中,有記錄班智達地藏將尊者如何捨棄王位、親近無量善知識、為無數印度寺院之主、具廣大功德的事蹟講述給一群修禪定者(Bsam gtan pa kun)聽聞之事,《廣傳》則無此記載。

 

〔參考資料〕

《二十五讚》、《八十讚》、《廣傳》三者的關係, 可以參考下文:

 

本論文以《廣傳》作為核心,由這部文獻上再發展去探討其他本的阿底峽傳記,同時討論文獻部分內容與對原作者身份的釐清。經由仔細的考證與推斷,得出《廣傳》原作者應為絨巴恰索巴弟子的再傳弟子-素普瓦編寫成書。絨巴恰索巴為那措譯師弟子,絨巴曾請求那措譯師講述阿底峽的生平,在得到那措譯師應允後依此因緣,絨巴便歡喜地聽聞那措譯師口述尊者生平,同時在其座下聽聞教法。之後絨巴又對其四大弟子講述,他們分別以筆記方式記下,再由素普瓦彙整編成阿底峽尊者傳記。那措譯師近二十年跟隨阿底峽在側,以他對尊者的生平歷史的明瞭,由他來口述或撰寫尊者生平是再清楚不過了,即使最後是經過絨巴與其後之弟子的紀錄編成,編寫者基於對那措譯師的尊崇而署名那措譯師.戒勝為

《廣傳》的作者,更是合理,西藏佛教重視傳承的優點,也可由此觀之。照本論文研究考察的結果,對於為何拉薩版的《噶當經函-子法》附錄增加的《至尊燃燈吉祥智廣傳》,其作者直接寫為格西素普瓦所編的疑問,可藉此清楚明白其原因。

而關於《八十讚》的討論,在進一步探究《廣傳》、《普稱傳》、《噶當派教法史明燈》等多部阿底峽傳記內容時,皆注意到裡頭多半有引用《八十讚》的偈頌貫穿上下文。

那措譯師《八十讚》的出現應有參考《二十五讚》,但班智達地藏他的《二十五讚》的來源如何?何時完成?現今並不清楚。另一方面,那措譯師寫《八十讚》時,是否班智達地藏的《二十五讚》就已出現?就文獻上的證據來講,還未看到這方面的紀錄。就目前而言,我們都沒有看到有關班智達地藏生平的藏文文獻,不論是《廣傳》、《普稱傳》、《道旅紀實》或是《青史》,僅有零星片段的描述,因此對他的生平所知有限,只知他跟隨阿底峽到金洲十二年、尼泊爾、西藏等地,比那措譯師等人跟隨阿底峽的時間都來得久。我們也不清楚他於何時圓寂,當阿底峽圓寂後,班智達地藏是否仍在世,文獻中都沒有交待。當時跟阿底峽入藏的幾位印度弟子,後來都沒有太多關於他們的記載,比起來班智達地藏的描述算較多的。

很明顯《八十讚》其實嚴格講起來應是班智達地藏所造《受用圓滿讚》、《種姓圓滿讚》與《功德圓滿讚》三個主要核心,加上那措譯師所寫《譯師讚》的其餘偈頌,二者合起來,才算是完整的《八十讚》。但不知最初地藏與戒勝所造的二部偈頌,是否在當時即為各自獨立的作品?就目前參考的藏文原典中,並無對此問題有相關記載。從文獻中並沒有提到後來在噶當派中將《八十讚》作為其課誦之記載。作為跟隨阿底峽十九年的弟子,此部《八十讚》都極有可能是阿底峽傳記的雛型。

至於《八十讚》正式的出現,依西藏史料證明是到了阿底峽圓寂後,由那措譯師命畫師完成了巨幅布畫,將《八十讚》的偈頌寫於其畫布後才流傳出來。嚴格來講,整部《八十讚》偈頌的內容就是阿底峽生平事蹟的寫照。整部《八十讚》的真正作者尚無法確定,但以現存版本文獻的研究結論出班智達地藏造了《八十讚》其中前《二十五讚》,其餘的讚頌作者仍是那措譯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