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廣海明月 第285講

 講次  0285  (2020/12/21 ~ 12/2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4-L2 ~ P4-L4 此後乃至三十一歲……正法中樞要處者。

入門段落   1 P108-L5 ~ P109-LL1 學習上下部內明經咒之理......並且已經出版了。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 P121-LL4註釋⑨ ~ P123-L5註釋 達摩惹喀大......阿羅漢為耶舍尊者。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288-130285

  《大毘婆沙論》是一切有部的主要論典,全名就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有十萬頌,主要闡述一切有部所承許的根道果的內涵。成書的時間和作者,就像仁波切講的,有很多說法,漢傳的和藏傳還不一樣。我們漢傳對於《大毘婆沙論》的這個說法,主要是依據《大唐西域記》裡邊的記載。說是在佛陀滅度後四百年,那個時候部派林立、學說不一的狀態下,就由迦膩色迦王向脇尊者祈請之後,世友菩薩還有脇尊者等四百九十九位羅漢舉行了第四次結集,然後著述了幾部論,其中有《鄔波第鑠論》、《毘奈耶毘婆沙論》及《阿毘達磨毘婆沙論》。這是一種說法。 [0059]

 

  但在《大毘婆沙論》裡邊記載說:這個論不是在迦膩色迦王那個時代集的,這個論問世是在迦膩色迦王之後,所以時間上是有參差的。現今很多的中、日的學者都認為這個書成書於迦膩色迦王之後,是在龍樹菩薩出世之前,大概在公元 150 年到 200 年之間。這是漢傳的說法。 [0128]

 

  那麼藏傳的說法分三種,這都跟阿育王有關係。第一種就是在阿育王的時期,於印度賓陀山名優寺,有在聽嗎?由優波毱多尊者帶領五百羅漢弟子集結著作而成,這是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還是在名優寺,但作者為主持第二次集結阿羅漢的耶舍尊者等五百羅漢,這是第二種說法。第三種是依據克主傑大師所著的《密續總綱》裡邊說,一切有部承許《大毘婆沙論》是集凡聖二眾之力著作而成,經部宗則承許為未登聖位的班智達所撰。 [0215]

 

  那麼「近護」是誰呢?就是第四代付法藏師,約公元前三世紀,就是優波毱多,也叫近隱。西晉三藏安法欽譯的《阿育王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說這位尊者出生在摩突羅國,為毱多長者的第三個兒子,後來受商那和修度化出家,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他非常地神勇,曾調伏魔王,令其守護僧伽,並且以神通教化弟子。凡是有一個人成就了阿羅漢,他就擲一個四寸的木條,丟在什麼地方呢?丟在一個洞穴裡,那個洞穴大概是長三十六尺、寬二十四尺,應該這是有精確記載的。後來當木條塞滿洞穴的時候,他就把法脈付予了第五代的付法藏師提多迦尊者,然後他就示現涅槃了。他一生度了很多很多的眾生,因此佛授記名為無相好佛,意思是說這位了不起的祖師,他除了沒有佛的相好,但他度生的事業與佛沒有差別。 [0342]

 

  這裡邊又說《阿育王傳》提到阿育王是以優波毱多尊者為師,但是在《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中記載,優波毱多尊者大約在阿育王沒有登基前就已經示寂了,所以當阿育王在護持教法的時候,他碰到的是第七代的付法藏師——大善見。 [0410]

 

  那麼,阿底峽尊者學《大毘婆沙論》的時候,是跟哪一位上師學的呀?達摩惹喀大,對吧!也可以義譯為法鎧,法鎧上師。這位上師是阿底峽尊者主要的上師之一,約 10 世紀。這位大善知識具有非常殊勝的布施的功德,曾經幫一位病人向醫生問診,然後這個醫生說需要以活人的血肉作藥——現在沒有人開這種藥了——那個時候,這位上師就布施了自身的血肉,然因過於疼痛而昏厥。昏迷中就見一位白衣人前來讚歎,並且用手加持他,然後傷口立刻就痊癒了,醒來之後就發現身體完好如初。這都是不可思議的菩薩在布施的時候會發生的事情,在佛經裡寫的也是這樣。我們看到白衣人馬上會想到誰呀?哇!是不是觀世音菩薩?這裡邊說相傳白衣人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位善知識最初是一切有部的菩薩,後來就進入中觀派,著有《修心利器之輪》。阿底峽尊者就是跟這樣的一位上師,十二年中聽受《大毘婆沙論》。 [0544]

 

〔參考資料〕

付法藏二十四人

受釋尊付囑,在正法時代相繼付囑教法,弘通佛法的二十四位正師。<付法藏傳>(六卷。吉迦夜、曇曜合譯。大正第五十卷第二九七頁)是稱二十三人,<摩訶止觀>則加上末田地(末田提)而為二十四人。法藏是佛說的結集,將此相繼付囑,故稱付法藏。付法藏的二十四人是正法時代的四依菩薩,各自弘揚其時代所相應的教法,為死身弘法的傳燈者。其名如下:(1)摩訶迦葉、(2)阿難、(3)商那和修、(4)優婆毱多、(5)提多迦、(6)彌遮迦、(7)佛陀難提、(8)佛陀密多、(9)脇比丘、(10)富那奢、(11)馬鳴、(12)毘羅、(13)龍樹、(14)迦那提婆、(15)羅睺羅、(16)僧伽難提、(17)僧伽耶舍、(18)鳩摩羅駄、(19)闍夜那、(20)婆修槃陀、(21)摩奴羅、(22)鶴勒夜那、(23)師子。此再加入由阿難傍出的末田地(末田提),則為付法藏二十四人,又有加上釋尊而稱二十五人的情形。根據傳承,整理如下。正法的前五百年(解脫堅固)是眾生修行小乘經,受持戒律以求解脫的時代。釋尊滅後,從摩訶迦葉至付法藏第十的富那奢為止是弘傳小乘經。其中,迦葉二十年、阿難二十年、商那和修二十年、優婆毱多二十年、提多迦二十年,此最初的一百年只弘揚小乘教,其次的彌遮迦、佛陀難提、佛陀密多、脇比丘、富那奢等是稍弘大乘教的法門,但主要仍在弘通小乘教。此解脫堅固的時代又有四次的佛典結集,在阿闍世王、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的守護之下,佛法興隆。正法時代的後五百年是禪定堅固時代,弘傳權大乘經,眾生修行大乘,深入三昧,靜心從事思惟修行。此時代中,從付法藏第十一的馬鳴至第二十四的師子尊者是弘傳大乘經,又有破諸小乘以宣揚大乘經的論師馬鳴、龍樹等。

 

〔參考資料〕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 第一冊 P50

 

那麼這個黑板上都寫著每一部、每一部的名稱,那麼後面有個《僧祇律》,《僧祇律》呢這個舊律家有兩種說法,有一個說《僧祇律》叫大眾部,就是根本部。那麼優婆毱多的五個弟子,就各從根本部當中,跟他相應的那一部分念誦出來,因此而分的,這是一種說法,這個都是舊律家的說法。另外一種,說最後那個,最後有一個叫作婆麤富羅部那一部沒有,而只是《僧祇律》,這樣。那麼這個是兩種說法。這個我們只要大概了解一下就行。

 

因為黑板上寫在上頭了,所以嘛在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傳承所謂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商那和修尊者、優婆毱多尊者,這五代的祖師。說當這個最後優婆毱多的弟子,這個五個弟子分的時候,年代相當於阿育王時代。這個阿育王時代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現在有這個中國人的傳說、日本人傳說、南傳的。印度是不講歷史的國家,那個考證哪,這個傳說紛紜,有的是說,這個經律論上面常常說一百多年,那麼各家的考證有兩百多年、三百多年、四百多年的。這個反正我們只要確定兩件事情:第一個,這個事實是千真萬確的;第二個,它遺留下來的法義,對我們真正地能夠學習受用,那真正重要的!但是既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我們也不妨在這地方隨便提一下。

 

〔參考資料〕

經典結集的過程

  佛陀在世的時候,不但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當時也沒有用文字記載佛法,抄錄成書,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五年,都是以親自證得的經驗,來開示徒眾。因為沒有經本可讀,所以徒眾們聽了佛陀的教示之後,只有牢記在心,反覆背誦,互相授受。等到將經文書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用線將其貫穿成為筴冊,那已經是佛陀入滅以後的事了。至於用紙墨抄寫,或版印流通,那更是過了好幾百年以後的世代才有的。

  口傳的教說,經過展轉的傳述背誦,難免會發生「不解生滅法」誤成「不見水老鶴」的錯誤;又口口相傳,時間久了,佛法也容易散佚;為了延續正法,佛弟子深恐佛法沒有正確記錄下來,將來可能被外道的邪說攙入,混亂真相;此外,在佛陀眾多弟子中,個個根性不一,受教的因緣也不同,因此對佛陀的教法,在解釋、記憶方面,也往往會有出入,日子一久,就產生很大的分歧。因此,佛陀入滅以後,僧團長老透過集眾會誦,反覆討論後,經過大眾認同,有系統地整理教說,編定成典,這就是所謂的「經典結集」。歷經數百年的努力,佛教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結集,不斷演繹、增刪,三藏聖典才告完備。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3&item=29&bookid=2c907d4945ac514c0145acc337390005&ch=1&se=4&f=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