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92 (2021/01/14 ~ 01/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4-L5 ~ P4-LL3 其中戒學……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入門段落 第1冊 P116-L3 ~ P116-LL4 有說:正法毘奈耶的行持......重視戒律是很重要的。
一個成功的舞蹈家,實際上就是要訓練,訓練到他可以行雲流水地做出他那些動作,不需要說下個動作是什麼、下個動作......,他不需要這種憶念了,因為他的身體經過了非常徹底的訓練。這個訓練是什麼呢?比如說舞蹈裡邊有要飛起來的動作,那你說又不是鳥你怎麼飛呢?你可能就要把你的身體彈跳到最高,而且最高到上面還不能醜。所以他就要訓練,訓練到他的身體就像他想像的那樣,把那個動作做出來。 [00′37″]
〔心得〕
條件反射
戒律持到清淨,能夠像條件反射,能憶、能持、能防。如果能夠做到條件反射,方能瞥爾不犯。
〔參考資料〕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業疏續云『由有本種熏心。 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
濟緣釋云『…能憶謂時中不忘、能持謂執守不失、能防謂塵緣不侵。由憶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無前無後隨心動用。語該始終。熏本識者此隨行中熏、通作無作。…』
〔參考資料〕
遠方便
《南山律在家備覽》P7L4
假實兩宗┬實法宗─薩婆多部─十誦律─俱舍雜心多論等─多宗
└假名宗─曇無德部─四分律─成實論等────成宗
業疏三宗┬實法宗─受體同歸色聚─隨行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假名宗─受體強號二非─隨行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圓教宗─受體識藏熏種─隨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業疏》三宗,為南山律中之樞要。《資持》所舉三宗之受體與隨行,文簡義廣,初學難解。今撮錄諸文,略釋如下。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 同歸色聚者,通指實法宗之作戒及無作戒,二體俱色。 強號二非者,別指假名宗之無作戒,以非色非心為體。 識藏熏種者,別指圓教宗之無作業,以善種子為體。 已上三宗受體之義,於後戒體門廣明。
隨行者,既受戒已,憶持防護。 但防七支者,即十業中之前七,殺、盜、婬、妄言、兩舌、惡口、綺語也。多宗,唯具戒防七支;五戒八戒等,但防前四支。若成宗,五戒八戒等,亦防七支。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者,多宗結犯,不約心論。遠方便罪,亦須動色成犯。 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者,成宗雖同大乘通於十業,但大乘約瞥爾,此約重緣,故有深淺不同。瞥爾者,即獨頭心念,下云: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是也。重緣者,謂後念還追前事。故大乘初念即犯,成宗次念乃犯。 已上多宗、成宗隨行之義,於後持犯篇,持犯總義門,成就章廣明。 三聚之義,於後五戒,依境發心支釋。 圓修之義,於後戒體門,圓教宗中委明。
〔參考資料〕
《南山律在家備覽》
▲業疏云『夫戒體者何耶。所謂。納聖法於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然後依體起用、防遏緣非。 今論此法三宗分別。』 濟緣釋云『初略示體貌。納是能受心、聖法即所受戒。能所相冥、心法和合、而成於業。攬法為業、為道基本、故名戒體。體充正報、心為總主、故云心胸。初受則心為能納法為所納、受已則法為能依心是所依。依體起用。即隨行也。
今下次標宗別釋。』見業疏記卷十六
所以我會覺得我們受了戒律的人,可以像那些舞蹈家練舞那樣,有的人一天跳七、八個小時,不管是坐車多少個小時、坐飛機幾個小時、也沒有地方,他說一天不練功夫就退了,一天都不能停的!要一直壓腿、一直練,他那個身體才能夠那個柔軟度,才能把那個動作做出來。舞蹈家為了奉獻出一支傑作的舞蹈,他能夠做出這麼辛苦的努力,那麼我們為了令法住世,對於戒律的這種訓練豈能懈怠呢!或者練一練沒練成就放棄掉,甚至是忘了,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04′06″]
這裡邊我認為非常值得我們自己期待的就是,因為心是無自性的,當你朝著這樣的方向去串習,一直串習的時候,它就會有一種條件反射。我們不會一直都像一開始學戒,每條持起來那麼地辛苦,久了之後就如同行雲流水了,就是非常自主的、自由的,甚至我們在戒律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涼和自由!甚至你會覺得好像只有在這裡邊才是安全的,確實在這裡邊是安全的! [04′41″]
所以戒律不是一條繩索,如果你非得要把它形容成一條繩索的話,那你快要掉到深淵的時候,這個繩索會把你絆住,別讓你掉深淵,這是很美好的一個繩索!可是你要飛向快樂的虛空的時候,它絕對不是一個繩索,它像風一樣助你飛翔,甚至就是根本,根本就像翅膀一樣,沒有翅膀是飛不了的。 [05′04″]
所以在學習到阿底峽尊者他對一條微細的律儀都如犛牛愛尾一般,這到底是一個什麼境界?我覺得我們現在只是聽到,然後去想像。那麼善知識的這種示現、傳承祖師的這種示現,就是要我們也能夠做到如犛牛愛尾一般的這種持戒,能夠成為我們佛弟子的榜樣和效學的一個標準。大家不要覺得那是大師級的持律上座,既然我們受了戒律,我們為什麼不好好持呢?因為對自己和他人有如此深的饒益,為什麼不去千百次地訓練它呢?訓練到全部就是化成戒律本身,完美地合一,何樂而不為呢? [05′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