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廣海明月 第293講

 講次  0293  (2021/01/18 ~ 01/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4-LL2 ~ P5-L3 成就菩薩律儀者……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入門段落   1 P116-LL3 ~ P118-L4 我們講到〈造者殊勝〉當中......這就是我的上師。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 P127-LL10註釋③ ~ P127-LL1註釋③完 慈氏瑜伽士......阿底峽尊者。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370-130293 

  接著看《入門》116 頁最後一段。說我們講到〈造者殊勝〉當中,其身圓滿功德事理,這一科裡邊有:具足別解脫律儀之理;具足菩薩律儀之理。現在就要講「具足菩薩律儀之理」。看 117 頁,這是在講阿底峽尊者成就菩薩律儀的功德。 [0026]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依慈氏瑜伽士等上師長修眾多慈悲為本菩提心之修習教授,特於十二年間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0131]

   那麼現在我們看仁波切的講記。這裡邊的《讚》就是《八十讚》。《八十讚》中說:「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在顯密二者之中,顯教即是度彼岸乘。進入了度彼岸乘的這個大門之後,「增上意樂善清淨」,就是由清淨增上意樂之門發起了什麼心啊?菩提心。然後以菩提心不捨多少眾生呢?不捨如虛空般的一切眾生,因此頂禮具足如是菩提心「具慧大悲」的尊者,大悲即是大乘的根本,所以敬禮具慧大悲者。 [0229]

   阿底峽尊者從「慈氏瑜伽士」為主的眾多上師跟前,請了很多以「慈悲為本菩提心之修習教授」。必須以慈悲心作為根本,才能發起菩提心,所以在此師座前修習以慈悲心作為根本的菩提心教授。後面說是「特於十二年間依金洲大師」。在這之前,我們可以了解一下「慈氏瑜伽士」。 [0301]

   慈氏瑜伽士也是金洲大師的上師,約在十世紀,又名古薩利,童貞出家,法名寶軍。在大古薩利上師座前聽受了修持顯密教法,特別將龍樹、無著分別傳下的深見、廣行兩派的道次第合一而作修持,由此心中生起了圓滿道次第的功德。依止廣行派的大德勇金剛,聽受自他換的教授,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這位上師將慈悲心奉為修行心要,故尊稱為慈氏瑜伽士。 [0346]

   據《噶當父法》記載,阿底峽尊者擁有的發心傳承之中,教依《虛空藏經》、理依《集學論》、《入行論》、在見解上依經部宗的發心傳承,都是跟這位上師求得的。這位上師著有《證道歌》描述他自己對於慈悲心、菩提心的體悟。他的主要的弟子,剛才有說誰是他的弟子啊?就是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也是他的弟子,赫赫有名的兩大弟子!所以慈氏瑜伽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上師,阿底峽尊者就跟他修學。 [0431] 

〔參考資料〕

教理行果四法

  法寶中有四種:

  一、教法 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之聲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詮之義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滿所得有為無為之證果也。

  心地觀經曰:「於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心得〕

經部宗在四部宗義中與有部同為小乘。但是四部宗當中的小乘並非二乘。

四部宗義大小之分是依見解,尤其是空性的見解不同而區分。二乘與菩薩乘的差別則在發心。

 

〔參考資料〕

《宗義寶鬘淺釋》

佛陀入滅以後,由於釋經者對三種法輪的意趣,分別作了不同的解釋,因此便產生了四大宗派。

 即各派皆一致認同佛說的三轉法輪,但因解釋佛經或學習佛法者依於各人的智力、種性、根器,致使有不同的解釋,建立自宗的主張(宗義);如此,安立二我執之理有所不同,斷障之理與出離之道也有差異——因此確切的說,依何見地修行十分重要。如以密乘言,若不持唯識宗以上見地,難修本尊法;章嘉大師也說:持有部見地修行,難入菩薩道(因見地稍顯粗糙、不圓滿)

 其中,說實事的小乘二宗根據初法輪。

 說實事的小乘二宗,指有部、經部宗派見者(切記!小乘宗,是指不許法無我的小乘宗派見者,非指聲聞、緣覺的小乘);即初轉是為小乘二宗的宗派見者而說。一般也將唯識宗列為說實事師。

 「說無體性宗」根據中法輪。

 即第二轉刻意所化為中觀宗,說無體性、空性法。

 「瑜伽行派」則根據末法輪建立自宗根、道、果的(一貫)體系。

 即第三轉刻意所化為唯識宗的瑜伽行者,依此建立其基、道、果的一貫修行體系。

瑜伽行是內心真實相應,當下是指唯識宗依瑜伽觀行,證唯識所現。

 又,隨奉我們本師(釋迦佛)的宗派,肯定只有四派,那就是:毗婆沙宗、經部宗兩個小乘宗派。

 是說以宗派而言,許有四派,即小乘宗派:有部與經部(此二宗不許法無我的見地,主張三乘,但不立大乘名,而名菩薩乘)。

以及唯識(或唯心)宗、中觀宗兩個大乘宗派。此二宗為大乘宗派。

 補充:

三乘與四宗的差異為何?

1.四宗皆說三乘,「乘」與「道」同義,如聲聞乘即聲聞道之義(即能證聲聞的菩提果者,為聲聞道);乘需入道之後才有,亦即心入法乘時,就是入道之時。入小乘需具出離心,入大乘需具菩提心,此四宗共許。

2.入宗派見者,主要是承許該宗(四宗隨一)的見地,未必需已入道。

3一般有持有部見地而修菩薩乘的菩薩行者(如悉達多),也有持應成見地而修二乘的小乘行者,修解脫道。

4.修二乘的應成派行者,不欲求成佛,只想自得解脫(即持應成見而修解脫者)。因此,每派皆有三乘安立。

 

  現在就介紹到:在十二年中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特別在一切上師之中,主要依止攝修心教授為一脈的金洲大師,在十二年中修習菩提心。「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捨棄了自利,而精勤成辦一切他有情的義利,這就是我的上師。注意!在那「自利」前面有兩個字,哪兩個字啊?「捨棄」,這就是菩薩要修學的。這一段應該是在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中有很多的描述,我們可以再去學習。 [0531] 

〔心得〕

老師在這邊特別提醒「捨棄」二字,要有捨棄自利的心而行利他。依此獲得圓滿的自利果—即成就佛果。

『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從這句偈文可以感受到拏措譯師觀自己師長的功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