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5-LL4 ~ P5-LL3 成就定學……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 第1冊 P125-L6 ~ P126-LL5 師父,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提......怎麼放都可以。
接下來看到 125 頁,19 年前的我在提問題——我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提——就說生起次第的「不共定學」跟「共通定學」區別在哪裡?然後說顯宗和密宗。我就有點奇怪為什麼是顯宗和密宗?然後說:「不共之處在哪裡?」仁波切說不共之處就是要把自身觀為佛身、觀為本尊來修,這就是不共的。 [00′33″]
然後又問:「極穩生起次第」是什麼呢?仁波切答道:完全能觀為佛身,是生起次第的成就。然後問「極穩」是什麼?「極穩就是不變,就是自身完全能轉變為這個本尊。」以前也聽說過有人觀修大威德,走過門的時候就要低頭,因為他覺得可能會碰到角,就是說已經達到了他平常的時候生起佛身的這樣一個成績。 [01′01″]
〔參考資料〕
《廣論手抄》第20冊 P65
我說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公案,那個當年有一個真正修學成就的人,他學的是大威德金剛法。那大威德金剛法就是現的牛相,那個牛有兩隻角,那麼他修那個生起次第修起來,修起來了以後,他平常走路譬如說進出門,他一定低了個頭這個這麼這樣。就有一天啊,他跑得比較急一點,就啊,啪跑過去,「蹬!」一下,他跌了個筋斗,摔出去了。欸?空空的,人家問為什麼?結果那個門的上面這個兩個印子,那個牛角的印子。嗨!這樣。
然後這裡面問:「二六時中都是這樣子,還是修法的時候?」「修法的時候完全觀為本尊,這就是不共的修法。」然後仁波切接著說:「定力是很高的。定力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在很遠很遠的佛國淨土裡的那些空行母的歌聲也是可以聽到的。如果是共通的這個奢摩他的定力是沒有這麼高的,就只能把自己的心降伏。」這裡面區分了一下生起次第的不共定學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我們聽了之後,可能也很難想像那是什麼,就要發願去修習。有在聽嗎?有在認真聽嗎? [01′45″]
接著就解釋那個「堪能」,說尊者由奢摩他門得了堪能心,那麼這個「堪能心」是什麼呢?在這裡面仁波切舉了牛皮的譬喻,說西藏很多用氂牛來比喻。一張乾牛皮是很硬的,你怎麼也用不上,把它加工成軟軟的,做什麼都可以。這個來譬喻我們的心,心也是這樣的,它是很硬、很難調伏的。很硬、很難調伏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就是我們沒有修習奢摩他的那個狀態。 [02′24″]
〔參考資料〕
《廣論手抄》第2冊 P29
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啊,這幾句話美不可言!我一直在憶念,空下來常常想那句話。你修學佛法,如果能夠正確地去聽聞,這個聽聞很重要,可是這個聽聞之前,一定還有一個條件。我想大家曉得了,前面已經說過,後面還要詳細講。你能夠跟從這個善知識,如理聽聞,這第一件事情。然後呢聽到了正確的方法以後,下面「隨轉」,要跟著它轉。平常我們這個心如生牛皮,人家告訴你呀,剛強得不得了!人家告訴你─「告訴我這樣,你自己呢?」一點用場都沒有。
…
那麼怎麼才能夠轉呢?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呢?我們聽說這個道理很有道理,好啊!現在聽得覺得非常歡喜,聽得時候滿歡喜,書本一合,又還到書本上去了,又還到書本上去。現在比較好一點還有這個,說:啊!沒有關係,再聽一遍。你聽完了以後,還在那個裡頭,沒轉過來!下面會告訴我們怎麼轉,這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轉哪就在思惟。
我們會感覺到我們的心很硬嗎?很堅硬嗎?我們都覺得:我的心很柔軟、很敏感啊!對什麼好像都一下子就能感受得到,怎麼會是心很硬呢?後面有幾個字——很難調伏的!那麼用什麼來調伏啊?開始用戒定慧三學,對不對?那你看看我們持戒的時候這個心聽不聽話,你就知道它硬不硬了、堅不堅硬了。我們修定的時候,比如說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們能不能保證念珠念一百零八次都一個念頭不閃?「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每一聲稱名,都一字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都落在心裡邊,沒有一個錯亂的,能不能一百零八句都這樣呢?還有的人上來可能兩句,第三句就不見了;有人說「南無」還清楚,「觀世音菩薩」這幾個字就不清楚了。 [03′36″]
〔心得〕
師父和仁波切都是用牛皮為喻。師父在《廣論》當中教我們用聞、思來轉我的心。這邊,仁波切則教我用戒定慧來調伏。開合雖不同,其義則一。
所以修定就是要了了分明。接著仁波切解釋,讓我們這個心可以做很多事情。成就奢摩他之後,不僅是心,身體也能自在地使用,怎麼使用都可以。這個自在地使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讓它做什麼,它就乖乖聽話了,我們的心就聽話了。「堪能心」就是你的心隨便怎麼用都用得上。不然的話我們的心就很難對付,它是一剎那也控制不住的。舉個簡單例子,像背書也是,你就想特別專注地背書,但你的心就是想要去散亂、就是不想專注,甚至有的時候你想一剎那間把它按在那個經典的文句上,它好像都在掙扎一樣,所以是非常非常不聽話的。那麼奢摩他已經達到一定成就之後,你的身心就安住下來了,怎麼放都可以。 [04′35″]
所以仁波切在這一小段解釋堪能的時候,我不知道會不會給我們這些鬥士——一直在跟自己戰鬥的修行者一個很大的希望?因為我們現在也在學習止觀嘛,前面需要好好學戒、持戒,如果能好好修行奢摩他得定的話,那就會有堪能心;有堪能心的話,我們的心隨便怎麼用都可以用得上——身也堪能,心也堪能。就不是一剎那也控制不住的問題,而是一直都能控制住它,甚至不用控制它,它就像風一樣跟著走了,是非常輕鬆自如的一種自在的方式。所以並不是修學的很多過程都是很難熬的,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如果進入了初禪的話,那快樂是太多了,可能都覺得這個身心好像都承載不了了,所以是非常非常愉悅的。阿底峽尊者得到了這個堪能心,顯教的這個定,還有不共定學,可以想像他的身心是處在一種法的深度的愉悅之中。 [05′50″]
〔參考資料〕
《入行論. 精進品》
每次遇到疏忽而犯過錯時,都應當深刻地自責,然后再三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犯這種錯誤。
故于一切時,精勤修正念,依此求明師,圓成正道業。
總之在任何時候,都要精勤修持正念,以防罪過發生。並且以這樣的心態向善知識求學,完成菩提正道的修行。
為令堪眾善,應于行事前,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為了有能力堪任種種善行,應該在行事之前,憶念有關教言而謹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歡喜愉悅地去進入行動。
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
就像絲絮能隨風吹送而來去自如輕盈地飛舞;倘若身體輕安,為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
討論什麼叫「堪能」的時候,我問大家說:「你覺得自己的心很堅硬嗎?」這個時候要怎麼去看呢?比如說:其實我知道不應該抱怨別人,因為我應該用感恩心感恩這一天好像是很平常的這些事物。比如說我們可以吃到飯,像現在在疫情期間,我們這一餐飯是來之不易的,是很多很多那些一直沒有停止工作的人,他把這一餐飯送到我們眼前。能吃到菜、能吃到水果,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去作意觀察的話,就像每天一樣,覺得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擁有的,都沒有什麼奇特的。可是認真地去想的話,可能是每一個水果、每一個米粒都是別人在我們生命中鑄造的奇蹟,是禮物、是珍貴的禮物!乃至我們現在上課,我們能學到這本《四家合註入門》,學到宗大師的教法,學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這依然是一個生命裡非常奇蹟的相遇。 [07′03″]
〔心得〕
《白話校註集》第1冊 P 131
堪能心
堪能有能夠自主、運用自如的意思,分成身堪能及心堪能。身堪能指身體運用自如,没有滯礙;心堪能指内心運用自如,没有障礙。
什麼是「堪能心」?
能夠運用自如?如何運用?運用在法隨法行上,能夠隨順佛法,依著佛法如法而行。
如何能「法隨法行」?當依著依止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後能法隨法行。所以,老師別強調要作意觀察,觀察即思惟,因為我的習氣不善於觀察,所以要作意觀察自己的心續,是否依著善法而行。
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需要能夠觀察自心,方能慢慢生起感恩的心。如果不能觀察自心,就無法生起感恩心,容易看輕一切,容易生起抱怨。
所以我們要試著說服我們的心。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種很浮面的看事情的心,要去深度地觀察轉動它的時候,用正理去轉動它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到那是很堅硬的。如果你不去轉動它的時候,因為你跟著煩惱跑,你是不會覺得它很堅硬的。所以調伏——用戒的力量、用奢摩他的力量,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從那個鋼鐵變成非常柔的、像綢緞一樣那樣的柔軟度,這個就是戒律和定可以燒煉我們的身心。 [07′45″]
並不是這個心我們拿它永遠沒辦法,它要苦就苦、要抱怨就抱怨、要發脾氣就發脾氣、要耽著五欲就耽著五欲,我們拿它沒辦法,只能隨逐。佛陀就給我們講了這麼多辦法,傳承師長講的都是辦法,說要想法用戒、定、慧去對付自己的心,要把這個非常剛強難調的堅硬的心,把它調到柔軟、調到堪能。那個時候,最艱難的那個壓伏心的過程,其實到這兒就已經太順了。所以應該去體會生命中生起奢摩他,甚至不共定學的那個深度愉悅。 [0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