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廣海明月 第304講

 講次  0304  (2021/02/25 ~ 02/2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5-LL4 ~ P5-LL3 成就定學……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   1 P126-LL4 ~ P127-L11 師父,還有一個問題......大體是這樣的。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450-130304

  接著討論了一個持戒的正知、正念的問題。我們自己受了什麼戒律要知道——多少條?什麼樣的狀態下叫犯?什麼是根本墮?根本墮不能犯,犯了戒律就沒有了。戒律沒有了,還會有惡趣的果報,這個時候要懺悔。那麼行持的時候,正念就非常重要。注意!在念頭的前面有一個「正」字,正念和正知通常都放在一起。仁波切會認為正念是很重要的。這個時候這法師說:「行持時是要把正念先提起來嗎?」我覺得其實他是知道的,有的時候到了自己的善知識面前,好像自己了解過的東西再問一遍、再確定一次。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是有很多的,再問一次,再得到一次,會得到一次加持。 [0058]

 


   上師接著講——注意——正念要提起來。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正念很重嗎?正念飛過來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提起來?提東西,費力否?費力否?大力士提東西是不費力氣,但是力氣不足的人提一個重東西,他是會費力氣。當我們開始訓練力量,訓練不夠的時候是很費力氣的,所以一開始要提正念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乾提也提不起來,好像很重的樣子。可是正念又很重要,正念不提起來的話,連想都想不到。就是我們要去找正念,找到之後把它拉過來,把它拉住、提起來。 [0154]

 

〔心得〕

心無自性,是可以改變的。雖然剛開始提正念很重,但是,練習久了之後,就會越來越容易。

 

  接著又說:正知也很重要!正知是什麼呢?新學員常常說:「正知是什麼、正念是什麼?」比如說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這是什麼?是正念嗎?然後你用你的注意力看:「我有沒有專心聽?」偶爾看一下,這什麼?正知,看你的正念在不在。正知是看著誰的?看著正念的。對不對?所以正知就是觀察,正念就是仁波切在這裡講了,好比《入行論》裡邊講的:你在打仗過程中要用的刀劍。這是比喻什麼?正念。劍要掉了之後,馬上要撿起來。正念就是這樣的,正念掉了馬上要撿起來。 [0239]

 

〔心得〕

老師以上課專心來喻正念,正知則觀察著正念,看著是否有失去正念的現象。

 

  《入行論》說:「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來了,那個點來了!正念好像很重,提也提不起來,甚至找不到,那怎麼辦呢?如果正念掉了,就是這個寶劍掉了,怎麼辦呢?「畏獄速提起」,沒有正念會墮落地獄的!要去憶念三惡趣的這種痛苦,害怕墮落地獄,然後把這個劍提起來。在戰場上寶劍要是掉了的話,要馬上撿起來,否則敵人就會趁機殺掉自己;正念也是一樣的,一旦失去,就必須要觀察到地獄乃至惡趣的痛苦,真的要能夠把這個心調整過來。你不願意提,不願意提,你怎麼說服這顆心呢?就要去想一想地獄的痛苦、三惡趣的痛苦。 [0351]

 

〔心得〕

仁波切引《入行論》偈誦,以戰場上用利劍殺敵。利劍喻正念,觀察利劍是否掉了,是正知;敵人則是煩惱。一旦失去利敵,煩惱勝出,則將墮入地獄。因此不管是否習慣,都要提起正念。

 

  想了一遍,那個心不理你,沒用!你再去深入地想。想到什麼呀?調整過來。就是對這個地獄、對惡趣的苦有感覺,感覺是什麼意思啊?就「畏」字,開始害怕!害怕然後就提正念了。這是不是一種調伏啊?說如果沒有正念,正知也是生不起來。有了正念,然後用正知來觀察做得對與不對,用它來分析。這是仁波切在解釋正知、正念。 [0424]

 

  這一段,我認為是非常精采的用功教授,諸位覺得呢?提正念,可能平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好像很容易提的樣子,但是一旦自己被惹到了,就只想對眼前那個惹你的人發脾氣;提正念要忍耐呀,或者要憶念三寶、祈求上師啊......這個時候提正念就看起來有點困難。這個時候就要觀想什麼?這裡邊說:「畏獄速提起」。這是一個。還有什麼?「如樹應安住」,對不對?那都是《入行論》教給我們用功的方式。 [0457]

 

  最重要的是:知不知道失去正念了呢?劍掉了,有的人還往前跑呢!還往敵陣裡衝殺,還覺得挺厲害的,他揮舞的已經不是他的寶劍了。這個時候煩惱的敵人就會趁機毀掉我們,就會種下很多墮落三惡趣的苦因。這一刻應該畏懼它,所以說「菩薩畏因」。畏因就是當下,當下自己發脾氣、口無遮攔說的那些,好像說得很痛快,但是地獄的業就造下了,惡口啊等等這些就造下了;造下馬上要有一個心知道:「哇,這在造惡業,造惡業會墮落的!我是一個有戒律的人,我不可以這樣做!」當想這些的時候,正念提起來了嗎?已經在提起來了。所以再穩固它、穩固它,就會把那種造惡業的續流擋住——如樹應安住。到處都能夠看到樹,看樹的時候,只是在想這個樹漂亮啊,在藍天下很好看啊,還是會憶持到可能每棵樹都會提醒我們:持戒的狀態就是如樹應安住,要讓我們的心住在正念裡。 [0620]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五品 護正知

25.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復住正念。

26.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27.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後,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28.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得便奪善財,復毀善趣命。

29.故終不稍縱 正念離意門,離則思諸患,復住於正念。

30.恒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恒常生正念。

31.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32.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循此復極易,殷殷隨念佛。

33.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34.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即時護正念,堅持住如樹。

35.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恒常,垂眼微下望。

36.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37.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38.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故於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39.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時時應細察:此身云何住?

40.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緊繫念法柱,已栓未失否?

41.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42.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經說行施時,可捨微細戒。

43.思已欲為時,莫更思他事;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44.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45.無義眾閒談,諸多賞心劇,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46.無義掘挖割,於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捨彼行。

47.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隱如理行。

48.吾意正生貪,或欲瞋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隱住。

49.掉舉與藐視,傲慢或驕矜,或欲揭人短,或思偽與詐,

50.或思勤自讚,或欲詆毀他,粗言與諍鬥,如樹應安住。

51.或思名利敬,若欲差僕役,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

52.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53.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

54.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當我們的心進入怨氣,就開始埋怨,有的人就是把一生變成一個帳本,沒事翻一翻,就開始抱怨。抱怨的這個河一開的時候,哇!非常非常地誇張,什麼都可以怨。怨、怨、怨,怨天尤人,自己苦不堪言。那麼,我們也知道人身得來不容易、佛法遇到不容易,就這兩點我們也可以念恩。能否這個時候也提起正念:給我一個人身不是用來抱怨的,我們要用它來修行大乘法,來持戒、好好地持戒。因為抱怨、抱怨,由於造口業就會犯到戒律。 [0703]

 

〔參考資料〕

LR P360

此中三摩地者,謂心專住所緣,復須於所緣相續而住。此須二種方便,一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二於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初即正念次是正知。如莊嚴經論釋云﹕「念與正知是能安住,一於所緣令心不散,二心散已能正了知。」

若失正念忘緣而散,於此無間棄失所緣,故明記所緣念為根本。

由此正念於所緣境住心之理,謂如前說明觀所緣。

若能現起最下行相,令心堅持,令心策舉,即此而住莫新思擇。

念如《集論》云﹕「云何為念,於串習事,心不忘為相,不散為業。」

此說具足三種差別,

一所緣境之差別,先未習境,念則不生,故說於串習事,此中即令現起先所決定所緣之相。

行相差別者,謂心不忘,即心明記其境,此中謂不忘所緣。

言不忘者,非因他問或自思察,僅能記憶師所教示所緣如此,是須令心安住所緣,相續明記無少散動,能生散亂其念便失,故於所緣安住心已,須起是念已住所緣,次不更起重新觀察,相續將護此心勢力,是修念心最切要處。

作業差別者,謂從所緣心不餘散,如是調心令住所緣。

如調象喻,譬如於一堅牢樹柱,以多堅索繫其狂象,次調象師令如教行,若行者善,若不行者,即以利鉤數數治罰而令調伏。

如是心如未調之象,以正念索縛於前說所緣堅柱,若不住者,以正知鉤治罰調伏漸自在轉。

如《中觀心論》云﹕「意象不正行,當以正念索,縛所緣堅柱,慧鉤漸調伏。」

《修次中編》亦云﹕「用念知索,於所緣樹,繫意狂象。」

前論說正知如鉤,後論說如索亦不相違,正能令心於所緣境相續住者是明記念,正知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謂由正知了知沉掉或將沉掉,依此能不隨沉掉轉,令住根本所緣事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