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廣海明月 第305講

 講次  0305  (2021/03/01 ~ 03/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5-L7 ~ P5-LL3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   1 P126-LL4 ~ P127-L11 師父,還有一個問題......大體是這樣的。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451-130305

  有了正念之後,正知才會有。正知反過來再去守護這個正念,去觀察正念在不在?不在,趕快要提起來。這就是一個武士練劍的過程,當我們的劍掉下要立刻拿起來,不能耽擱。這個「畏獄疾拾取」,就是因為害怕被殺所以要立刻提取寶劍,這個速度的問題。又提到一個速度,對不對?前面說:受了戒之後,如果有染著或者有一些違犯,要疾疾——又是一個,立刻要——還淨!這裡邊說:正念不見了,要立刻——趕快把我們的正念找回來!他這個對境的反應、對這種狀態的反應,你看這個修行人已經非常地機敏。他是一個經驗非常豐富的戰士,在戰鬥內心的時候他學會了迅速行動。他不會坐在那裡哀號或者怪別人,說:「因為你們環境這樣,所以我修行不好、所以我生惡念。」他不是這樣,他馬上把劍提起來! [0107]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七品 精進

68. 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如是迴惑刃,巧縛煩惱敵。

69.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心得〕

現行:因為你們環境這樣,所以我修行不好、所以我生惡念。

 

〔參考資料〕

LR P172

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這就是要練習的一個本事。因為防範自己造下三惡趣的因,我們不可能把這樣的責任交給別人。因為這個心續是你的心續,你得防止它下一段走到惡趣,這個方向是自己確定、自己作主、自己編排下一生要去哪裡。那麼如果我們知道我自己就是我下一生的導演,我豈能把我下一生的劇本演成地獄呢?演成餓鬼、畜生呢?甚至演成一般的人我們還不高興,我們要演成非常尊貴的人,又有智慧、又有美貌、又能忍辱,辯才......什麼都有的完美的一個人。但是這個都是自己導演的,都是自己這一生要造作的業,以後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0159]

 

  所以這個正念,對於我們造作這樣的業,它就是一個根本條件。就像勇士的寶劍一樣,要練習迅速提起來、迅速提起來!那麼如何知道自己的正念不在?正知要警覺著。比如說遇到特別容易生煩惱的這個對境的時候,自己要有個防範心,說:啊,一面對他我就容易生煩惱,要有個警戒心!當心慢慢在滑落,甚至很快地滑落,向深淵滑落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如樹應安住」——把心收回來,從境上收回來,看看自己的心在幹什麼。所以比丘會常常垂簾,對吧?說「視軛木許」,那垂簾不是眼睛垂下來就沒事、在休息,是在觀察什麼?觀察自己的三業,是看自己在做什麼。 [0255]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五品 護正知

30.  恆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恆常生正念。

31.  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32.  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循此復極易,慇慇隨念佛。

33.  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34.  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即時護正念,堅持住如樹。

35.  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恆常,垂眼微下望。

36.  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37.  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38.  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故於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我們對自心的了知是不是變得非常重要?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我們急著去了解世界發生了什麼,這兒發生什麼、那兒發生什麼,現在有距離和沒距離已經差不多了,馬上就會知道。我們會非常非常急於了解各地的事情,但是對我們心裡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了解嗎?如果不去觀察的話,是不了解的,不可能透過手機啊、電腦啊,或者電視等等這些高科技的工具去了解。我們必須要透過什麼?向內觀察。用正知去觀察,用觀察力向內心看,用這種方式了解我們的心正在上演一種什麼劇本——是暇滿人身的續篇,還是三惡趣?必須要知道它在往什麼地方導演,然後我們要及時地修正。如果是好的劇本,那就好好地演;如果是非常糟的、苦不堪言的那種劇本,就一定要把它改寫,絕對不能變成悲劇! [0410]

 

〔心得〕

現行:我們會非常非常急於了解各地的事情,但是對我們心裡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是不了解的。

 

  所以對於修行人來說,向內觀察,得到內心的消息,得到內心的實況轉播,知道內心正在幹什麼這件事,就變成是首要任務,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幹什麼,不觀察,我豈能知道我有沒有在持戒呢?如果也發現不了有沒有犯,那就更想不到後面的還淨儀軌,一連串都是從有沒有失去正念開始的。所以正念這件事,比如說這把劍是保護勇士的生命的,那麼這把劍也是保護我們來世的暇滿——增上生。 [0455]

 

〔心得〕

不觀察自己內心à不知道是否失念à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持戒à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犯à不會想到還淨儀軌

 

  這把劍是什麼?正念! [0500]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七品 精進

68. 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如是迴惑刃,巧縛煩惱敵。

69.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所以作為修行人,有人說很難,其實也不難,訓練正念就好了。怎麼訓練啊?正念從哪裡來?從經典來,對吧?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獲得的正念;從戒律持守,從受的律儀上也會得到正念。還有大家每天在堅持聽全廣、堅持上研討班,在《廣論》裡全都是提醒我們訓練正念,耳朵聽進來,記住多少呢?沒記住多少,就一週上兩次啊,甚至有的同學每一天都聽《廣論》、每天都研討。像在疫情期間,我聽說有一些同學,有的一天上四個班,真的是很精勤地在用功。我還聽到有人說他可以聽《廣論》八小時,一直看書,用功八小時,比學校裡的學生還用功。我們有很多居士很用功,出家人在寺院裡也是在拼命用功。所以這個正念是可以養成的,養成這種正念的修行。大家一定要加油! [0607]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五品 護正知

24.  身疾所困者,無力為諸業;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25.  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復住正念。

26.  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27.  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後,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28.  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得便奪善財,復毀善趣命。

29.  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離則思諸患,復住於正念。

30.  恆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恆常生正念。

 

〔參考資料〕

《南山律在家備覽》

△業疏續云『

A.戒是警意之緣也。

B.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

C.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隨妄,還淪生死。』

濟緣釋云『初、敘立教本致中二、

A.初句、標示。警意緣者,此明一切諸戒,皆我心業,世尊如業製法而警悟之,無別有戒,眾生業無量故戒亦無量,業無盡故戒亦無盡。當知二百五十、三千、八萬無量律儀非他法也。

B.以下、正釋。心為境轉故隨妄,心境相合故興業。習妄既久,動便隨塵,故與妄會,會即合也。淪歷長劫愈忘其本,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敘眾生妄業無窮。

C.是下次、敘如來因業立戒,令息妄業。妄業已息,苦果亦傾,不淪生死,故能返本,還悟自心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