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廣海明月 第307講

 講次  0307  (2021/03/08 ~ 03/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廣論段落   P6-L1 ~ P6-L6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切皆受教。」

入門段落   1 P130-L6 ~ P131-L10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這是擊敗外道的事蹟。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 P134-L8註釋① ~ P134-LL1註釋②完 金剛座 佛教聖地之一......寺規嚴明,戒行端肅。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453-130307


  在阿底峽尊者獲得了殊勝的功德之後,於聖教所作的事業。請大家翻到《入門》的 130 頁,「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我們可以看一下原文。 [0023]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於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內道佛乘上部之中觀、唯識;下部之一切有部、經部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內道及他部外道,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一切頂上珠。覺窩尊乃天佛智足所傳大眾部支派之說出世間部,然不偏黨自部,能不紊雜分辨各部,故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0216] 

〔參考資料〕

《八十讚》:

歐丹達之城市中,僧人二百又五十,毘卡瑪啦寺院中,出家僧人未滿百,清淨行根本四部,

僧團紛爭汝不造,摩揭陀國殊勝境,所有一切聖地跡,尊領四部之眷屬,一切眾之頂髻寶。

汝乃十八部之尊,安住成為眾頂嚴,眾人亦受汝口傳。

 

《八十讚》:

尊者乃是耀日光,使得佛教花綻放;於諸執持邪見者,依尊得入於正法。

於大菩提宮殿中,一切得以匯聚時,對於自他眾教派,所有矛盾惡宗義,但依獅子吼音聲,摧破眾派之頭腦,

   我們看 131 頁仁波切的講記,第三個科判前面「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已經結束了,這裡是「於聖教所作事業」。「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就是阿底峽尊者於聖教所作的事業有兩個科判,第一個就是「於印度所作事理」,第二是「藏中所作事理。今初」。對聖教所作的事業是以弘化區的地域,比如說印度、西藏這樣來做了科判。那麼在印度對聖教做了什麼事業呢?「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大菩提」是聖像的名字,指的是金剛座裡邊的大菩提聖像,就是一尊世尊的聖像。這座寺院因此被稱為大菩提寺。這裡邊記載說:「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之前外道在印度製造了許多令佛教困擾的事情,如果不能夠辯論勝出外道的話,連同寺院裡的弟子,一切都必須歸入外道的教法,這是非常危險的。尊者在金剛座,三次戰勝很厲害的外道導師而住持佛教,這是擊敗外道的事蹟。 [0350]

  在《師師相承傳》裡邊有這樣一個記載——這個記載是郭和卿居士翻譯的,然後性景法師和性華法師又重新校對了一下——講了阿底峽尊者在發生戰爭的兩個王國中間,阿底峽尊者一直要為對方講和,還去解救很多困於戰亂中的有情。然後再之後就是這一段了。 [0421] 

〔參考資料〕

《師師相承傳》P193

當阿底峽尊者住在金剛座時,摩揭陀國王勒惹雅巴那與西方迦羅王發生爭端,迦羅王發動大軍進攻摩揭陀,攻城不下,引軍退出住地時,殺害了四位出家人及一位居士共五人,並掠去許多財物資具。那時,阿底峽尊者仍不急躁地安住而修菩提心。後來,反攻得勝,摩揭陀王將處死迦羅所有一切官兵時,尊者出而拯救了迦羅王及一切官兵的生命,全體放還。繼後,兩國復發生戰爭時,尊者對每一方都給了很多財物,渡過大江,為雙方講和,解救難以數計的有情生命。這一情節在《讚頌》中頌說:「國王勒惹雅巴那,與及西方迦羅王,兩王發生爭端時,西方迦羅王引軍。進攻摩揭陀國土,攻城不下引退時,殺害僧俗共五人,掠走許多資具物。尊者毫無瞋恨心,亦不急躁生大悲,反攻勝時救兵眾,後賴吾師作調解。除自生活資具外,所有財物盡布施,不惜自己身與命,幾番親渡大江河,調解雙方得和睦。」

 

〔心得〕

何以老師會特別提到兩個王國相爭,尊者調停的這段記載?

應當是在說明尊者的悲心,即然尊者具大悲心,則戰勝外道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而是為了攝受這些外道,住持佛教。

   說阿底峽尊者在金剛座正在繞行、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時候,從南方來了一個外道的班智達,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這個勝傘是名譽的一種標誌,每辯論勝,而且是非常大的辯論對手,就是每辯論勝大敵一次,就能夠在頭上再增勝這個傘一頂。所以,他居然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來到了阿底峽尊者面前,然後就對阿底峽尊者說道:「你是佛教的教主,我是外道的教主,我們兩個人互相辯論,誰勝了,負者當入其教下。」要是辯敗了的話,弟子和他都歸那方了,很嚴重啊!於是就請國王為證明,然後雙方辯論。 [0525] 

  結果阿底峽尊者毫不困難就破倒了對方而獲得了勝利,將十三頂勝傘轉供於阿底峽尊者。這個外道頂戴尊者的雙足,而成了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還有他一切外道的徒眾也都歸入了佛門下。大家可以想像這個辯論對佛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取勝的話,那整個寺院的僧眾都要去學外道。 [0558] 

  接著又在第二年來了一位外道師,這位外道師他擁有八頂勝傘,也如前一樣的結果,就是又跟尊者辯論,又被尊者打敗了。然後又在後年來了一個外道師,擁有五頂勝傘,極善巧精通聲明和因明學處,他也像以前一樣請求辯論,而且立上合約,這個合約大概跟上面是一樣的。阿底峽尊者也答應了,就像他請求的那樣應戰。到了辯論的時候,陳設好問難者與答辯者的座位,聚集了許多班智達還有群眾,聲勢很浩大,然後雙方就辯論起來了。 [0647] 

  辯論的那個題,開始的時候有三十位的班智達還能聽得懂;然後辯著、辯著,漸次只有十五位能聽懂;然後又辯著、辯著,深入細微的、精闢的辯論之處就只有十位能懂;再辯下去,僅有五位能懂;漸次、漸次入於最極細微處,也只有他們二人知道——就是辯論的雙方,其他人完全無法知道微細的地方是到一個什麼樣的難度。 [0729] 

  在這時候,這個外道師就提出聲明中的一首四句偈的意義來問難,阿底峽尊者一時不知道這四句偈的意義,一時不達其意,這個偈子的意思是什麼?就跟外道師說:「你暫時在這裡坐一下。」於是就進入了室內,然後向度母供曼達而祈求加持,結果心中豁然開朗,又回來坐。他這一回答,外道的班智達就被駁倒而失敗了,失敗了就是又得承認在尊者的座下為徒,然後歸入了佛教的門下。 [0818] 

〔心得〕

第一次的外道有十三頂勝傘,第二次的外道有八頂勝傘,第三次的外道有五頂勝傘。前兩者尊者都輕易取勝,而第三次從記載可以看到第三個外道的功力勝於前二者,讓其他班智達也無法了解,也為難尊者。最後,尊者才在度母的攝持下,駁倒外道。可見勝傘的多寡不足以判別功力的高低,又或者是第三位外道因為極善巧精通聲明和因明學處,所以,具備這樣的能力。

   所以阿底峽尊者第三次的辯論中,就是度母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我們在辯論中也可以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去請問度母。很多同學比較喜歡問法師,法師的父母在懇親的時候也都來問法師,同學們之間有問題的時候就互相問、問高班的,對吧?還是像阿底峽尊者一樣,可以養成一個向度母祈求的習慣。 [0847] 

  「金剛座」就是佛教的聖地之一,位於中印度的菩提伽耶,相傳與大地同生同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點。方圓一百多步,下至金輪、上達地面都是金剛構成的,賢劫千佛都在此入金剛喻定成就佛果,所以稱為金剛座。 [0914] 

  那麼這個「大菩提寺」,就是佛初成道的時候菩提樹北方的一個寺院的名字,又名摩訶菩提寺。這個寺是怎麼來的呢?有一種說法是認為僧伽羅國王尸迷佉拔摩這個國王所建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優波毱多尊者弘化印度的時候——記得優波毱多尊者是誰吧?就是把魔王的脖子上套了一個狗屍的那位成就者——他弘化印度的時候,在摩羯陀的境內有一對母子,他們親見了佛陀的聖顏,由這個母親瞻薩婆羅門女和他的兒子妙善婆羅門所建。 [1005] 

  寺院的主體竣工之後,結果天人化現為工匠,應徵前來塑造佛像。因為寺院建完了之後得在裡邊供上佛像,佛像誰來造的?是天人化現的工匠。然後這個母親就仔細地檢視佛像,因為她親見過佛陀。這樣檢查之後發現這個像刻畫入微,惟妙惟肖,與真的佛陀幾乎是相同的。尤其是佛像的眼珠,還有眉間的白毫所嵌的這個寶珠,它非常地神奇,在晚上會發光,就是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議。然後寺院建築工藝超絕、彩繪非常非常地精妙。這個寺中供奉著如來的肉舍利與骨舍利,裡邊曾有一千多名的僧眾學習大乘和小乘上座部的教法,寺規嚴明、戒行端肅,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寺院。 [11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