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廣海明月 第327講

 講次  0327  (2021/05/17 ~ 05/19)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   P8-L7 ~ P8-L8 顯示法殊勝中……易於受持。

入門段落   P160-L1 ~ P161-LL8 第二、顯示法殊勝中……所以「易於受持」。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529-130327

  今天我們學習《四家合註入門》的「顯示法殊勝」,請大家把書打開到 160 頁,看第一段: 

第二、顯示法殊勝中,分三:辨識法者: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第二、宣說具有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二師者,謂善巧無著派之金洲,及善巧龍樹派之小明了杜鵑,如《道次第傳承上師祈請文》中所說,為覺窩阿底峽之親傳上師。雖有說是阿哇都帝巴及金洲二師,然師云,德哇尖巴及喇嘛一切遍智二師俱許前說。 [0116] 

〔參考資料〕

傳承上師祈請文

 (廣行派)

具德珍貴根本之上師 請來安住我心蓮月座 並以甚深恩惠攝持我 賜予身語意之諸成就

無比導師世尊人天師 賢勝補處尊主阿夷多 勝者記別聖者無著尊 此三佛陀菩薩我祈請

贍洲學者頂飾之世親 證得中道聖者解脫軍 安住信地大德解脫軍 開世間眼三尊我祈請

轉依希有奇特最勝軍 以甚深道修心調伏軍 成為廣行珍寶遍明照 眾生親友三尊我祈請

廣弘智度勝道師子賢 全持勝者教授古薩利 慈惜一切有情妙淨善 眾生舵手三尊我祈請

內心證得菩提之金洲 繼諸大乘傳承燃燈智 顯揚賢道敦巴仁波切 教法中柱三尊我祈請

(深見派)

言語無比勝導釋迦主 聚集勝者諸智妙吉祥 直觀深義至聖之龍樹 言教頂飾三尊我祈請

顯揚聖者旨趣之月稱 月稱高足大正理杜鵑 以及佛子正理之杜鵑 正理自在三尊我祈請

如來直觀甚深之緣起 而繼大乘傳承燃燈智 顯揚賢道敦巴仁波切 贍洲莊嚴二尊我祈請

 

〔參考資料〕

《師師相承傳》

「佛子正理杜鵑第二師。」

值得宗喀巴大師這般稱讚的小正理杜鵑大師,也即是四遠馳名的上師阿嚩都帝。《噶當卷帙》中說:「龍樹月稱正理杜鵑師,阿嚩都帝金洲師,賜我不共諸教授,具恩五師前敬禮。」阿底峽尊者在深觀派承傳師中,也就是這樣說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仁波切的講記。第二科,「為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那麼我們可以想一下:為什麼要開示這個法的殊勝呢?因為要對這個教授內心起恭敬和殷重這樣的一個意樂。那麼是令誰要起呢?就是令學的我們啊!在此妙音笑大師就做了科判,把它分作三科。 [0153] 

  我們在學習的都知道學一個論典中間那一篇的話,如果有一個學習特別出色的人把它作了科判,科判就是它貫穿的像一個線索一樣,那麼我們就很容易把這一篇貫通。所以妙音笑大師給我們作了三科,第一科就是「辨識法者」。「法」可以有很多意思,在此處「法」就是指「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菩提道炬論》。那麼「為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的「法」,是指什麼呢?就是指《菩提道炬論》。這是第一科,辨識法。就是要辨識哪一個啊?令我們對於什麼樣的法起敬重?在開示那個法殊勝的「法」就是《菩提道炬論》。 [0258] 

  接著第二科,注意!分成三個殊勝,「第二、宣說具有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將這個三項攝為一個科判。「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尊者造了很多的論著,有各式各樣的法類,共有百種,被稱為《阿底峽小品集》——這個「品」比如《中品般若》、《大品般若》那個「品」——在共有百種的阿底峽尊者的論著中,最主要的是《道炬論》。 [0344] 

  為何《道炬論》是最為主要呢?那兩個字出現了,「具攝」,毫無遺漏地包含,包含什麼?「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它的範圍是非常非常地周遍的,對吧?沒有遺漏什麼,毫無遺漏地包含了所有經咒的樞要而開示,所以所詮圓滿。 [0414] 

  然後是「易於受持」,這個易於受持,仁波切說是很容易行持的意思——主要是指「調心」的方便,以三士道的「次第」來調心,先以下士道,再以中士道,漸次引導,然後就進入不共上士道,很容易受持。說任何論典它的內容都是圓滿的,然而一旦涉及到行持的時候,就很難有比《廣論》更容易行持的。我再說一遍:任何論典它的內容都是很圓滿的,然而一旦涉及到行持的時候,很難有比《廣論》更容易行持的 [0458] 

  在這裡邊,我們可以稍稍地停一下,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說:「很難有比《廣論》更容易行持的」,很容易照著修。那麼為什麼它變得那麼容易呢?因為它調心的次第,它以下士、中士漸次引導,它有個次第,沒有上手就讓我們修菩提心、沒有上手就開始講空性、也沒有上手就生圓次第,它是從最初、最初的一個次第開始的。 [0528]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72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比如說像《現觀莊嚴論》的所詮圓滿嗎?雖然是圓滿,但是對於初機者要學這個,中等者、中根的要學這個,然後再上去要學這個的話,可能次第就沒有像《廣論》這麼明顯了。比如說在《現觀莊嚴論》裡有沒有給我們講聽聞軌理呢?有沒有講前邊的很多呢?次第就沒有像《廣論》這麼明顯。而《廣論》則是把這樣的次第書寫出來,明明白白的,所以「易於受持」。 [0601]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三講

  [0633]

實際上道次第的「次第」,顯示了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產生後面結果的這種關連性。次第有很多種,比如說因果是一種次第;還有講說佛法的時候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也是有次第的;還有修道的次第,像一定要先修親近善知識,然後才能夠生起後面的道次第等等。比如先講火,再講煙,就是順著因果次第而講的。十二因緣裡,「愛、取、有」雖然在「名、色、六入、觸、受」前出生,但是講的時候卻在受支後邊講,就是為了顯示兩重因果。所以十二因緣的次第並不是因果次第,是講說次第。在四諦中,如果按照因果次第的話,應該先說集諦,再說苦諦。但是佛陀之所以選擇先說苦諦,是順應著所化機修行的次第,先講苦,然後再講苦的原因,所以苦集滅道的次第是修道的次第。這是「次第」。 [0812]

 那麼「道次第」連起來又是怎樣的呢?「道次第」結合在一起的解釋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現觀莊嚴論》裡有三種。第一種是將「道」分深、廣兩種道;「次第」是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與修道位時,依次第修學深、廣二道。這部份希望以後我們有機會一起來學《現觀》,仔細地學一學,現在先這樣聽過去。第二種解釋,「道」是指八事中的四加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次第」是指正等加行為自在因,頂加行為自在果;次第加行為堅固因,剎那加行為堅固果,先這樣了解。第三種解釋,「道」是指修習一百七十三種行相的正等加行,這與菩薩道是同義的;「次第」是指正等加行依次修習一百七十三種行相。以上主要是《現觀莊嚴論》對於道及次第的三種解釋。 [0953

  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廣論》變得易於受持?這個「受持」是指行持,對不對?為什麼那麼容易調心啊?是源於它的次第井然,對不對?全都明明白白地書寫出來。不知道大家聽課的時候有沒有那種習慣?有一些人願意寫筆記的,一旦筆記寫得清清楚楚的時候,對於這一節課的大綱,乃至思路、講課老師的思路是怎樣的就會很清晰。 [0630] 

〔參考資料〕

《廣論》為什麼易於受持

1. 次第井然

2. 從最初的一個次第開始

3. 全都明明白白地書寫出來

→ 在其他的經論或許也有寫出來,但是我看不懂,就得不到好處。而《廣論》全部明明白白地書寫出來,再加上師長的指授,才讓我有機會從最初的次第開始學習,故而易於受持。

   三世諸佛雖然給我們開示了三主要道,但是它在比如《華嚴經》裡、在《楞嚴經》裡、《妙法蓮華經》裡,乃至《涅槃經》、很多很多的經裡,我們怎麼樣閱藏的時候能閱出三主要道,而且這樣排序呢?如果沒有宗大師這樣把佛陀的意思這麼清晰地寫出來的話,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這個容易,就是容易在「調心次第井然」。 [06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