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373 (2021-10-25 ~ 2021-10-27)
標題 | 對付委屈的辦法
音檔 | 6A 09:50 ~ 6A
11:16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7-LL3 ~
P168-L8 ( 2016 南普陀版:P167-LL2 ~
P168-L10 )
手抄段落 |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
我覺得一開始從這樣一個合理性的角度勸人發心是很好用的,因為這個可以抵擋退心。下面就說了。00:10
我們接著聽下一段。00:15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試想大家對不對?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然後你忙一點事情,忙完了給別人吃,別人吃完,他還這個不舒服,還嫌你這個淡了,嫌你這個鹹了,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六度當中,它一層比一層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難;持戒還可以,忍就難。忍辱真正的忍是什麼?無生法忍。你能夠真正忍到那個時候,你才談得到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你有了這個才能夠真正成就禪定,才能夠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以就算那個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做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顧客非常挑剔的呀!如果你不能滿足那個顧客的挑剔,那個顧客跑到你店裡,店裡買了東西,你說:「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這個樣!」那第二次那個保證顧客不上門,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01:41
在這裡邊,注意第一句話:「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否則的話」這句話什麼意思?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否則的話」這四個字?漏掉了嗎?這個「否則的話」是說哪一段呢?02:00
就是上面那兩段為什麼要讓你想著這事情──行菩薩道你會換來什麼?因為我們這樣一想就會覺得:「哎呀!這樣好像把我的動機想下劣了,我有那麼不堪嗎?應該利他還是可以的吧!」你如果不這麼想的話,接著會出現什麼事呢?師父接著說:「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就是剛才我們那種心,我們是可以利他的,對不對?就是我們的現行啊!我們可以利他,不用考慮自利。但是稍稍委屈一點兒行不行呢?就不太行。「我得想辦法,得把那個委屈繞過去,我看有沒有不受委屈的路。」剛才這觀點不都這樣嗎?對不對?「為什麼利他要委屈呢?不要!」02:43
〔心得〕
是不是可以完全只考慮利他,不考慮自利而不覺得委屈?
→ 依我的現行做不到,在不受到委屈的狀況下,可以不考慮自利而考慮利他。但是,只要有一點點委屈就會想辦法繞過委屈,找不受委屈的路。
然後師父說:「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我們會覺得一定會委屈嗎?這就是稍稍委屈一下就不行嘛!請告訴我,為什麼要去找一個不委屈的路?我們不想要委屈的動機是出自於什麼?是覺得被委屈不應該嗎?還是我不願意?(法師:覺得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就是你不應該經歷委屈呀!對不對?如果它是個快樂,你會不會說:「我不應該經歷快樂」?你會有這種想法嗎?所以這是一種苦受嘛,對不對?所以一種苦受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繞過去,或者你假定「我不應該委屈」,或者「我可以繞過去」。然後師父在這裡邊說:要嘛不做事,要做事情一定委屈!這是第一個。03:29
後面還有一句話跟著來的:「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後面還有一句更爆炸的:「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有沒有發現:欸?這怎麼是又反了呢?前面不是說給別人越多我們得到越多嗎?現在怎麼所有的事情都在委屈中成辦呢?你們有對立起來嗎?那請問怎麼走出來?你們有什麼答案?03:57
〔心得〕
在利他的過程中,一定要行利生的事業,而做事情一定委屈。所以,委屈是無法避開的。利生的事業是在委屈中成辦的。
為什麼我不想受委屈?因為委屈會生起苦受。
後面這一段話完全是為了成立上面那一段的。你為什麼覺得委屈呢?就是因為你為別人做多了就委屈,如果你想想自己能換來多少的話,委屈也願意受了!他的意思就是說:怎麼讓你能夠心甘情願地去受委屈呢?你要算算你能得到什麼?就是做生意人的道理。因為如果你不算你能得到什麼的話,師父說:「否則的話」,就是如果你一直都不算你會得到什麼,你就會成這樣,不願意受委屈。04:31
這個兩段像一個繩子從兩邊綁一樣,他把他的立宗已經綁到牢固不可動搖,就是角力型的這種綁起來的感覺。所以如果你不去計算你會得到什麼、只是想要付出的話,我們就是稍稍委屈點兒就不行。而且說:在委屈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是佛法的特質喔!這怎麼受得了呢?佛法不是要清涼煩惱,怎麼會是好像越來越委屈、越來越委屈呢?05:00
那麼你用什麼方式來對付這種委屈呢?當我們開始要服務很多人的時候,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眾口難調」,你累得個半死,還發現大家都不開心,這個時候你委屈嗎?想一下會不會委屈?這委屈的事情還要堅持嗎?你堅持下去的動力到底是什麼?你一定要找出那個堅持下去的動力到底是什麼。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自己來說的話,就成了報身報土,一定是這個東西!對不對?不然就退心了,有沒有發現?05:34
〔心得〕
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受委屈?因為可以得到大利益。當救濟一切眾生時,自己也成就了報身報土。
委屈它不僅僅是一點苦受而已,而這個委屈的感覺會讓我們的立宗徹底地變掉──這麼委屈的事我不幹!我們會從委屈的深淺決定我要不要做事情,而不是從抉擇那個事情該做不該做,很多都是感受性的人、感受性的生命。所以我覺得師父提出了堅定有力的遮止我們退心的辦法,就是算一算你會得到什麼。其實出家、在家抉擇也是這樣算,很多都是。五欲很美嗎?那你算一算得到它你會付出的代價,你就不敢上去了;解脫道很遙遠,好像很寒冷、很辛苦,那算一算你持戒修行、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利益,那你就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修行的痛苦,都是要計算!06:23
〔心得〕
委屈的過患?讓我們的立宗徹底變掉,產生退心。
其實這種計算就是一個抉擇,抉擇從因到果的這一條路。有的人一受委屈就會覺得:周遍的!這件事我開始受委屈、中間受委屈、到結果也是受委屈的。卻不知道為了大眾、成辦大眾的事情受委屈,削弱了我愛執之後,增加了內心的忍耐力,而且忍耐再往上升的是無生法忍。這個是自己的內心得到了很大的、很強猛的這種力量,而這種力量自己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的。有在聽嗎?06:58
〔參考資料〕
無生法忍
指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諦認之,安住且不動心,曰無生法忍。為三忍之《大智度論》卷五十載:「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卷十二載:「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煩惱苦垢三種之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又作本來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之體性均無,而忍知本性無生者。二、自然無生忍,謂觀依他之諸法因緣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煩惱苦垢無生忍,又作惑苦無生忍。謂諸法實性之真如法性,係安住無為與一切雜染不相應,忍知本來寂靜者。此乃忍知三無性之理,故稱無生忍。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心得〕
如何計較忍受委屈下行利他事業可以得到的好處?
→ 削弱我愛執,進而生起無生法忍。
→ 削弱我愛執,也漸次削弱我執,最終能成就無生法忍。
為什麼無生法忍可以完全不委屈?
→ 在無生忍中無實相,無我執、我愛執,所以可以完全不委屈。
注意!「委屈」這兩個字,它一出現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要委屈!注意!我不要委屈,不要委屈,請問會受委屈嗎?誰可以說從生到死我不受委屈?那修菩薩道會受委屈嗎?會!那請問怎麼樣可以讓這個委屈有價值?就是拿你的委屈換什麼,還有怎麼消掉這委屈的辦法。先說怎麼消掉這委屈的辦法。消掉委屈有人選擇什麼?把委屈說出來,告訴對方,如果是好朋友看能不能理解,或者請求援助、勸自己幾句。還有什麼?當委屈到極致,我們就控訴別人,那就到了去爭鬥,到了那種地步,這都是一個想要消滅委屈的方法。那還有一種消滅委屈的方法是什麼呀?無生法忍。而這個無生法忍忍過了之後,你修了六度之後,我們的智慧就飛翔了,我們沒有什麼不能忍的。07:59
〔心得〕
一般解決委屈的方法:
1. 把委屈說出來,告訴對方,如果是好朋友看能不能理解,或者請求援助、勸自己幾句。
2. 控訴別人,那就到了去爭鬥。
佛法解決委屈的方法:無生法忍。
為什麼無生法忍過了之後,智慧就飛翔了?
→ 無生法忍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已經證達空性慧。
那個力量越來越強之後,你看菩薩在因地裡的那些忍辱的境界,那簡直是一個人能忍受的想像力的極限!但是他為什麼都能練成那樣的,就是從最初一點點練。他忍受了一點的委屈之後,讓我們的內心的忍耐力量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越來越強之後,實際上我們的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強悍的!這樣的話,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境界的時候,我們這個作主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我的生命我主宰──你能主宰得了嗎?比如委屈的感覺像浪一樣沖來的時候,會不會把我們沖離、偏離我們的航向──我們航向就利樂有情嘛!會不會偏離?08:43
如果這個委屈力量特別特別強大,偏離之後用什麼把它拿回來?就是你一定要計算,你忍受這個委屈的代價是什麼?為什麼我可以接受我委屈?這裡邊就是千金難買願意──我願意委屈!為什麼我願意接受這個委屈?因為它太有價值了!就像做生意一樣,你辛辛苦苦地面對那種挑剔的顧客,是有時候有一點不愉快,但想想會有大把的黃金、白銀充盈自己家的倉庫,那就可以忍了。他還是計算他能得到的利益!09:16
〔心得〕
為什麼要計算忍受委屈的代價?因為利益太大了,所以我願意委屈。這是為什麼 師父要引導我們從自利的角度來思惟、計算菩薩的發心。因為單從利他的角度發心,以現在的我,在面臨委屈的利他事業中,所以容生起退心。所以
師父從自利的角度,讓我可以堅固菩薩的大乘發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