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392 (2022-01-06 ~ 2022-01-09)
標題 | 解決生命的首要問題──生死
音檔 | 6A 23:08 ~ 6A
24:03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4-LL5 ~
P175-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曉得你心裡什麼量。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你還是為了這個。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學就要學這個,你到了這個認識了以後,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因為他所說的認識,不是個道理,而這個認識是你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曉得你心裡什麼量。00:57
好!這段師父說: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大家會不會覺得有點疑惑:急求出離和要救一切有情,這兩者目的怎麼會一樣呢?那我們就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探索。01:28
接著師父又開始分析:「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請問:解決生死問題,這個目標觀待於不想解決生死問題,遠嗎?想解決生死問題,遠!著眼於現世和著眼於生死問題,生死問題深刻多了,對吧?為什麼呢?生死為什麼是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又可以被解決?02:14
〔心得〕
小乘急求出離,大乘要救一切有情,目的不同,但是,背後要解決的問題是相同的,即要解決生死問題。差別在於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和解決一切眾生生死問題。
生是個問題,死是個問題,因為有生,才會有死。如果只生一次、死一次,死後灰飛煙滅,什麼都不存在了,我們和我們的身體一起變成了塵土,請問那生死還要解決嗎?活一百年或者比一百年多,然後死一次就可以了,就徹底一切都結束了,這樣還特別需要解決生死嗎?可能沒有什麼必要解決吧?你們認為呢?這就是斷滅見,對不對?因為不管你是造善還是造惡,死了之後都變成了塵土,所以活著的時候怎麼活呢?那就有各種問題了。03:13
〔心得〕
持斷滅見者不會認為有生死問題,因為只生一次、死一次。既無法解決,自然就沒有面對生死的必要。
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出現了!萬一身體毀壞了,心續會繼續向前,會經歷生有、死有、中有,再生有、死有、中有……,這樣無限地輪轉下去──這是聖者發現的生命的規律、在輪迴中的規律。萬一事實是這樣,而且這個生死的輪轉遍於六道呢?儘管人世有諸多的不圓滿,我們並不能不努力就永遠能成為一個人,好像輕輕鬆鬆、死了之後再當人、死了之後再當人,不是這樣的!成為人的條件是什麼?「增上生因戒非餘。」所以一定要好好持戒。04:09
〔心得〕
共下士道,希求增上生。
如果是這樣,要不要考慮來世得到人身呢?要考慮!而且要去贏得人身。那麼來世得了人身,會不會死亡呢?還是會有死亡,假如死亡沒被解決。來世成為人會不會還有墮落惡趣的危險呢?如果惡趣的因沒有被消除的話,這個危險還是存在的。就算一直在人天,也會不停地經歷死亡、別離、身壞,這些極大的憂苦。所以在無限生命的視野中,生死是不是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我們的相續並不會消失;如果這個相續一直會出現在死亡的魔咒裡邊循環的話,這件事不令人窒息、不令人恐懼嗎?所以它必須被提到日程上來,成為生命的首要問題,要被解決!不是嗎?05:14
〔心得〕
共中士道,希求究竟勝—解決生死問題。
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如果你想解決生死問題,別人會不會以為你瘋了?我以前就有這樣的經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認為生死是個自然規律,順應即可,就像四季、花開花落,好像只要放寬心,生死便不是個問題。可是有些人不滿足於此啊!覺得為什麼不可以挑戰生死呢?為什麼自己一定要死、看著親人死、看著別的生命死,有命咸歸死,一定要屈服這個,一點辦法也沒有?想去問,想去尋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06:02
看你問誰!
如果你問到斷見者,他們會說沒有後世,及時享樂即可。
如果問到有一類人,他們會說死了之後分兩邊,或上天堂、或下地獄。
還有人會回答說:「死了就變成鬼了。」好像永遠都是一個鬼魂。但是這些都不能滿足我們心中的疑問。06:26
如果我們問到大雄世尊,他會回答什麼?生死可以解決,有辦法解決,他已經解決了,而且可以幫忙一切眾生解決!記得佛陀有一個名號吧?叫「摧敵者」,我們漢地翻成「應供」,意思就是能夠摧伏所有的敵人。這個敵人不是指外在的敵人,而是指心中的、我們相續中的煩惱障及所知障。因為佛陀徹底地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徹底地解決了生死問題,所以他是大雄世尊。而且他會教導我們,如果沿著他走過的路開始修行的話,所有的有情喔!都能夠達到跟他一樣的果位。07:22
〔參考資料〕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阿羅漢
梵語 arhat,巴利語 arahant。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一,為小乘之極果。可分為二種,即:(一)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者。(二)阿羅漢果,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而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證入此果位者,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故稱無學、無學果、無學位;若再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之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則稱為十無學支。
關於阿羅漢之語義,據大智度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十七本、翻譯名義集卷一、卷二等舉出殺賊、不生、應供三義,稱為阿羅漢三義,為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即:(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故稱不生。(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梵語 arhan,為梵語 arhat(阿羅漢)之單數主格,意譯受供養、受尊敬,故上述三義中,以應供一義較為適切。此外,慧遠於大乘義章卷二十末亦以應化一切眾生、斷盡諸惑等四義解釋阿羅漢。又善見律毘婆沙卷四則舉出打壞三界車輻、遠離一切惡業、無覆藏等五種阿羅漢之釋義。
請問你信誰?你想跟隨誰的見解?跟著什麼樣的見解、行什麼樣的路,就會有怎樣的現在與未來,對不對?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裡邊會有一道很大很大的辯論題,就是如何成立前後世?如果在此展開的話就會很長,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學一下前後世是怎麼成立的,敬請期待!07:57
注意喔!我接著講,問題出現了。師父認為只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是小乘行者的發心。師父說什麼?「小乘看得不遠」,有沒有驚訝?都看到生死了,還不遠嗎?都想解決生死了,多偉大呀!而且阿羅漢已經解決了,多麼神聖啊!比起誰來看得不遠啊?是我們嗎?不是啊!是佛陀吧!還有比菩薩也是看得不遠。可是小乘行者比起一個耽著現世的凡夫來說,那真是遠若星辰!所以師父教我們的是佛陀的見解,也就是佛陀的教誨。那教誨是什麼呀?比個人的生死更遼遠的、更加遼闊、更加清晰的、更燦爛的目標,是什麼?那就是大乘行者要追求的呀!
請問:那是什麼?09:12
〔參考資料〕
《釋量論略解》
丑二、廣釋,分二:寅一、明有前後生,二、破無之能立。
今初:
最初受生時,呼吸、根、覺等,非不待自類,唯從於身生,
太過故、現見,具有結續能,彼為有何事,又由無何事,
於後無結續。何處不產生,濕生等眾生,全無彼地等。
故一切種性,故根等不待,自類是大種,如一轉變時,
皆變無別故。諸根一一損,意覺非有損,此變則現見,
彼等亦轉變。故覺住所依,有依於覺性,是諸根之因,
故是根從覺。有如彼能引,後亦當如彼。由彼識益故,
說意依於身。若無根非覺,彼亦非彼無。如是互為因,
故互是有因。從無次第者,非生有次第,非別亦無待。
從身次生覺,彼亦顯次第。其前前刹那,是一一刹那,
先無者之因,是故一切時,可見其為因。
最初受生之時,其氣呼吸及諸根、意覺等,非不待各自同類,唯從身生。若如是者,有太過失故。現見現在前念心具有與後念心結續之功能,彼有何增上事能續?又由無何因緣於後時無後心相結續,實不應理。立量式云:胎生無間之心,應有前心為先,是心識故,如此現在心。平常人之死心,應有後心結續,是有染心故,如此現在心。
問:如何有太過之失耶?
曰:地等一切,應皆成有情之種子體性,以地等無任一分不產生濕生等有情故。若根等不待前念自類唯從大種生者,如有一大種轉變為有情,則一切大種皆應轉變為有情,以彼等之大種因無差別故。又若計身為意覺之殊勝所依者,為有根身,抑無根身?無根身,下文當破。若有根身者,有根身應非意覺之殊勝所依,以一一根受損害時,非意覺直接有損害故。然此意覺都是身之所依,以汝轉變時,現見彼身等亦有轉變故。是諸根從意覺生,以後覺安住之所依,是前覺,有依前覺之業,是諸根之因故。臨終時之根等,後亦當與如彼同類後根等相結續,以有如彼之能引業故。
問:若身非意覺之殊勝所依,則與經說:「身與心互相隨逐」應成相違。
曰:此不相違。由彼身識能饒益意覺之原因,經說意依身故。
若謂根是意覺之所依,以無根時意覺不生故。
反難曰:意覺應是身之所依,以無意覺彼身亦不生故。若許爾者,觀待相續,亦應是身心互為因,身是心所依,心亦是身所依故。若許爾者,觀待相續,身心應互為有因,以互為因故。又若依身者,為依常身,抑依無常身?常且非理,應非從身次第生意覺,以身是常非次第故。
若謂身雖是常,然觀待諸緣能次第生意覺。
曰:彼身亦不能待緣,次第生意覺,以身是常,緣不能使有差別故。
若謂觀待前意覺,從身漸次生後意覺,
曰:若爾,彼身亦顯有次第。以從漸次生覺故。
若許爾者,應一切時可見前念身心為後念身心之因,以身心前前刹那,是先無身心一一刹那之因故。以上成立初生之心有前因,臨終之心為後因,故證有前後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