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393 (2022-01-10 ~ 2022-01-12)
標題 | 發心是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出路
音檔 | 6A 23:08 ~ 6A
24:03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4-LL5 ~
P175-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曉得你心裡什麼量。
要解決生死問題,生死能解決嗎?生死為什麼能被解決?有解決了生死的人嗎?如果有的話,他會幫我們嗎?那能夠醫治生死之病的大醫王又是誰?他用什麼辦法解決?我們會不會迫切地想要知道?這一切難道不是整個教證法建立的基礎嗎?建立在什麼上?就是解決痛苦,達到快樂。00:44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99
應皈之因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皈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皈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皈處故。
生死事大,豈能無視!誰能無視!00:52
無窮的痛苦是生死帶來的嗎?是這樣的嗎?為什麼痛苦的根源是生死呢?由於煩惱而受生在輪迴中,才會有種種的痛苦──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種種痛苦,全部都是因為我們在輪迴中受生,所以一切的痛苦源自於生死。那麼生死的根源又是什麼呢?如果生死的因無法解決,那麼生死也無法被解決;如果生死是源於一個非常不合理的因的話,那是不是只要我們找到那個最根本的因,把它解決掉,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就都能一併解決?01:50
好像一把黑暗的大鎖,牢牢地把我們鎖在生死中,我們打不開它,就只能沿著生死的既定方向不停地經歷生死、生死、千生萬死,走不出這個輪轉生死的怪圈。怎麼解鎖?密碼是什麼?02:10
請問:生死的根本是什麼?這個根本可以被徹底解決嗎?有依據嗎?什麼叫依據?依據這樣的道理可以解決生死,這叫解決生死的依據,對吧?那麼這個依據是誰講的?出自於何人?哪裡來的?一定是使用過這種方法成功了的人,他才有經驗嘛!對不對?那是誰呢?是佛菩薩!那佛菩薩解決生死的辦法我們怎麼會知道呢?清淨傳承,從未斷絕!02:58
龍樹菩薩所寫的《七十空性論》說:「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為無明,彼生十二支。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此是無明滅,故滅十二支。」《中論》說:「若永滅無明,諸行當不生,能滅無明者,由知修真實。由前彼彼滅,後彼彼不生,純一大苦蘊,皆當如是滅。」還有月稱論師他的《明顯句論》也說過:「諸佛說一切,煩惱皆依癡。」記不記得宗大師寫的《緣起讚》中怎麼說啊?「世間所有諸衰損,其根乃為無明闇,由何觀照能還滅,是故宣說緣起法。」太多的經論中都在講說這樣的道理!04:16
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說:生死是源自於顛倒的執著。當我們對境的時候、心對到境的時候,會自然地認為境跟我們的心的安立是沒有關係的,是從境那方面自然成立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執著,導致了我們現在感受到的所有痛苦。04:41
〔心得〕
中觀應成承許心、境二者是相互觀待而成立。心與境都不是諦實有、自性有。沒有境不會有心,沒有心不會境。如同《入行論》: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
我們因為無明,誤以為心、境都是諦實有、自性有,因此造了種種流轉生死的業。
想一想:什麼?生死還有道理可講嗎?不管活了幾歲、不管想不想死、不管多麼捨不得、不管多麼痛苦,有沒有理由?沒有理由的。就得去死嗎?時間到了就會死啊!這裡還有為什麼嗎?有道理可講嗎?可以跟死主講道理嗎?可以說服死主退卻嗎?甚至可以消滅死主?05:06
大家覺不覺得空性是一個驚天動地的發現啊?有這樣的生命程式嗎?可以消滅死主,誰會寫?誰可以教我寫?我們會為此驚喜萬分嗎?我們會不會在心裡吶喊說:「我要上那樣的學校!我要學寫那樣的程式──滅除生死的程式!」05:28
那大家有沒有觀察一下,我們現在有沒有在學?學《廣論》、學《現觀》、學五大論、《地道建立》等等,為什麼呀?滿足我們的第一需要──解決生死之痛啊!再看得遠一點,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05:49
生死問題怎麼辦?疫情怎麼辦?能源危機怎麼辦?甚至隔離怎麼辦?大家都在苦惱著很多、很多問題吧?師父說:「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就是還是要發心度芸芸眾生,所以「還是為了這個」。06:27
〔心得〕
僅只是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尚且無法圓滿的解決問題,何況尚未正對生死問題的我,較之小乘還差的很遠。
如果能夠將目光放在這個長遠的問題,對於眼前的問題如疫情等就比較不會焦灼,雖然眼前的問題還是需要解決,但至少能夠比較平靜的思考、面對。
仔細聽這一段哦!連小乘行者,佛陀都認為他看得不夠遠,那我們當下看待這些問題的目光呢?我們就覺得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非常地大,怎麼解決呢?想各種辦法。有沒有想一種清淨的、有傳承的、究竟的解決辦法呢?此處有沒有標示呢?06:59
所以師父說:「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這裡邊又出現了──發心。佛陀說到最後所有的眾生都會成佛、都有能力成佛,所以還是會回小向大。因為什麼?佛陀會勸我們要發菩提心啊!那佛陀為什麼要勸我們發菩提心啊?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是眾生的老師啊!善知識啊!那我們為什麼要聽佛陀的勸呢?因為佛陀才知道怎麼究竟地離苦、怎麼究竟地得樂,他有經驗啊!因為這個老師實在太高明了!07:48
從這個目的上講確實是一樣的,所以師父說: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看起來是違背,但真實的意義是完全不違背的,都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師父說:我們真正要修學就要學這個,學到了這個、認識了這個以後,一點障礙都沒有。那我們現在處處碰壁,是不是還是沒有學懂、沒有學會呢?08:21
大家有沒有發現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要發菩提心、要走大乘?可以信任發菩提心是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出路嗎?因為這是佛陀的洞見啊!超越於我們的經驗之外,聞所未聞,在沒有聽聞之前是不知道的。怎麼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再說一遍,怎麼解決一切眾生的一切問題?發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經驗,他已經成功的經驗,那我們要學習嗎?一定要!09:13
〔心得〕
因為佛陀的洞見是聞所未聞,自然無法馬上生起相應的量。惟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漸漸生起相應的量。
師父說:這個認識需要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自然就曉得心裡是什麼量。我們可能對這句話不太了解,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長時間地學習去了解,甚至實踐師父的這句話。這個量到底是什麼?心領神會到時候就知道了!09:36
至於什麼是戒律上看起來行相違背,但真實的意義卻是不相違背的?我們在實踐佛法的時候,透過身體力行,最終會發現那個真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一切問題,就是要發菩提心啊!大家最終都是要朝著成佛的目標走去的,為什麼?因為沒有一個眾生想要痛苦,所有的眾生都想要快樂;所有的眾生都不想要一絲絲的痛苦,想要達到圓滿的快樂。10:21
師父也曾經說過:如果了解了佛法是這樣的,有誰會不想學嗎?如果了解了發菩提心是這樣的,有誰會不想發嗎?所以怎麼樣解決現實及久遠的問題呢?在此處標示得是非常清楚的──發菩提心吧!10: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