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396 (2022-01-20 ~ 2022-01-23)
標題 | 《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音檔 | 6A 24:03 ~ 6A
26:35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5-L4 ~
P176-L10 ( 2016 南普陀版:P175-L4 ~
P176-L11 )
手抄段落 | 我這個地方比方……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上一講我們討論的那個問題不知道你們討論得怎樣了?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宗大師的《菩薩戒品釋》中,有對於戒條的解釋:00:15
又為利他而作殺生等業之身,舊譯《集學論》說:「意謂未得大地,勤修六度行者,非許餘人。」《新疏》說為已入大地。有說若已得大地,則又云修六度行,其言無義。故舊譯為善,似為應理。然如前《集學論》引經所說,非未得地前略行六度便以為足,必須多劫修道,善巧方便成就大悲之菩薩眾。此謂正受菩薩戒已,如理修學菩薩學處,具菩提心愛他過己,除殺生等更無救他方便。菩薩於此為利他故乃可開許,非開一切大乘之人。若僅能學菩薩律儀尚不開許,況諸自許大乘不護律儀,縱有相似悲心及菩提心,定不應作。譬如別解脫中,若病苾芻不非時食,於病有損,食則有益者,雖可開許,然餘一切苾芻,皆應守護。02:05
這一段文我們簡單地總攝一下,就是菩薩戒可以開殺生戒,但是到什麼地步呢?要多生多劫地修菩薩道,然後善巧方便成就大悲的菩薩;也就是指受了菩薩戒之後,如理修學菩薩的學處,他具足了菩提心──注意這個特點──愛他勝自!這個「愛他勝自」不是剎那的,是多生多劫他的心已經成了這個樣子。愛他勝自、具足菩提心,除了殺生以外再也沒有救眾生的其他方便了,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的時候,菩薩為了利他才被開許──這是佛開許的。02:53
注意!重點:不是開許所有大乘人都能這樣做,是某一種人在某一種極端的情況下,他是為救眾生;不是開許所有大乘人都能這樣做。如果只是能學習菩薩律儀,還沒有達到被開許的標準,這個是不能做的。還有一種,說更何況自許為大乘人,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但實際上他的狀況什麼樣?他不守護菩薩律儀,就是完全不護戒這樣的。即使是有相似的悲心或者相似的菩提心,也一定不能做!注意!重點:一定不能做!03:44
〔參考資料〕
《菩薩戒品釋》
丑一開殺生
論曰.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境者,謂劫賊等,為少財故,欲害眾多聲聞、獨覺、菩薩,作無間業。意樂者,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彼有情無間業成,墮那落迦。為當來故起憐愍心,能換自他。於正殺時,自心或善或無記心,當知全無煩惱間雜。有說是彼所殺之心者,非是論義。言深生慚愧者,謂法匱乏,除彼無餘方便可得。由是因緣,雖斷彼命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所以到了戒律的開遮持犯、到這些難點的時候,其實我們要學習教典,看看善知識怎麼說、看看宗大師怎麼解釋,這樣的話,才能弄清楚佛陀所說這個戒律的開遮是怎麼回事,要經過非常非常認真地學習和探討。大家都知道,多生多劫地修菩薩行的菩薩,在他的心念中是沒有任何傷害眾生的念頭的,更不要說那樣的行為。由於他所有的行為都只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這種菩薩,在特別特殊的極端的狀態下,佛陀才開許這一條戒。04:23
〔心得〕
從後面《菩薩戒品釋》的論文,可以感受到老師善巧的引用《菩薩戒品釋》來解釋《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當中善御商主的公案。讓我借由公案更了解《菩薩戒品釋》當中對於開殺生戒的條件。
那麼我們可以再回頭看佛陀在因地中的這個公案。想問大家說:「這個行為是不是為利眾生呢?」你們回去有討論嗎?那麼今天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經典。師父講的這個公案是出自《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佛陀講了這個故事。04:57
佛陀說:在過去世有五百個商人入海取寶了,那個時候就有另一個商人,他的個性非常地剛強、猛利、暴惡,他在海上遇到了這五百個商人。然後這個個性暴惡的商人就萌生了惡念,想要謀財害命。他就想:「我應該要想個辦法殺害這些商人,奪取他們的寶物,然後返回南贍部洲獨自享樂。」05:40
當時在這個五百個商人之中,有一位商主,他的名字叫善御,個性非常慈悲的一個人,對所有的人都心懷著深深的悲愍。這位善御商主,有一天就躺著休息,忽然在夢中有一個身影出現,他夢到了海神,海神現身了。海神就告訴商主說:「你要知道,在五百個商人之外,有一個商人生性暴惡,他的長相是這樣、這樣、這樣,名字叫某某、某某、什麼、什麼,他生起了惡念想要謀財害命,正在緊湊地思考、計劃,怎麼樣迅速地殺害這些商人,然後奪取他們的寶物,返回南贍部洲獨自享樂。所以我今天把他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訴你,你可以想個辦法,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以免墮入地獄受報,而且這些商人都可以活命。為什麼呀?因為這五百個商人,都已經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住不退轉了,如果那個惡人對於安住菩薩道的這五百個商人造下殺業的話,就會墮落在地獄中,永無出期,所以你要想個好辦法去救他啊!」07:45
這個時候,善御商主從夢中突然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他就很緊張,他在想:「我有什麼辦法能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免受地獄的果報,而且這五百個商人又可以活命呢?」所以他就開始思考了,思考了一整天,完全沒有想到好的辦法。然後他又繼續地冥思苦想,結果他一直想、一直想,詳盡地思考了七天七夜,還是沒有想到辦法。善御商主想:「我現在還想不到好辦法,就只能先殺那個生起殺心的人了!一旦那個惡人死了就造不了殺業,也不會受地獄的果報,又可以讓其他人活命。」商主這樣想了之後,又考慮到:「我如果跟這五百個商人一起殺了這個惡人,那五百個人也會墮入地獄,我應該發起大悲心,為了救護他們,我自己去殺吧!即使由於這個殺業,讓我在百千劫中感得地獄的果報,我也應當忍受。今天能以這樣的大悲方便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免受地獄無量劫的痛苦,又能讓這些安住菩薩道的商人平安無事啊!」商主這樣想完了之後,就想了辦法殺了那個惡人哪!那個惡人命終之後就往生天界了。09:35
這是多麼痛苦的一個抉擇呀!當時那五百個商人,大家知道後來是誰嗎?就是賢劫中的五百尊佛喔!「當時那位商主就是我。」這是佛在經典這樣說的。然後佛陀又接著說:「我在百劫中身處輪迴,以大悲心出生種種善巧方便救度眾生。」10:09
〔參考資料〕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4:「復次,智上!我念過去世時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寶。是時,別有一商人其性剛強,猛利暴惡,於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惡心,欲謀珍寶。彼自思惟:『我今宜應設其方便,悉斷彼諸商人命已,當取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時,五百商人眾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於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時止息而臥,忽於夢中見大海神出現其相,謂商主言:『汝今當知,諸商眾外別有一人,其性暴惡,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賊害心欲謀珍寶,彼作是念:「應當速斷諸商人命,取其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語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復商眾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轉,而彼惡人於如是住菩薩法者若造殺業,永墮地獄,無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設方便,善為救度。』
「爾時,善御商主從夢覺已,即作是念:『我於今時有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得諸商人各全其命?』於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審諦思惟亦不能得。過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無復方便可得,但當於彼興殺心者先與斷命。彼斷命故,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令餘眾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復籌量:『我若與此五百商人共斷其命,而五百人皆墮地獄。我今宜應起大悲心,為救護故,自手當殺。此殺因者,設於百千劫中獲地獄報亦當忍受。但能今時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當免地獄無量劫苦;又令住菩薩法者諸商人眾,安隱無難。』爾時,商主作是念已,即設方便乃斷其命。時彼惡人既此命終得生天界。
「智上!彼五百商人者,當知即是此賢劫中五百如來;是時眾中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於百千劫在輪迴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種種救度眾生。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雖經百千劫在輪迴中,皆為以方便智救度眾生,勿謂菩薩摩訶薩有業障可得。是故當知,諸佛、菩薩諸所作業皆悉清淨,無復少分障累可得。
」(CBETA 2021.Q4, T12, no.
346, pp. 175c06-176a16)
這個故事講完了。你們可以想一想:何謂菩薩啊?1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