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21:31 ~ 22:26
日期 2018/07/19
~ 07/22
手抄頁/行 1冊 P28-L2~ P28-L9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28-L1~ P28-L8 )
手抄段落 剛才那個比喻……一門深入。
在每一行字、每一行字,師父都在引導著我們的志向——千萬不要淹沒在個人的喜怒哀愁之中、一把琴只為自己的苦樂而歌唱,應該去看到更多更多的有情。而且當我們完成幫忙別人的時候,注意哦,注意!有時候你突然發現,其實是那個人幫了你,你心裡怎麼也過不去的那個坎兒、那個糾結,在幫他的過程中,不知道為什麼你穿越了。 [00′37″]
我提一個反的:「哎呀!我沒幫人還好,越幫人是非越多,我這生命是過得越來越痛苦啊!」事實是這樣的嗎?你們在點頭嗎?我沒有看到。是在點頭嗎?有人點頭、有人搖頭。 [00′56″]
那麼可能你在幫別人,越幫你自己問題越多,為什麼呢?因為原來你不出去看看隔壁家在做什麼,後來看隔壁家:哇!老人要養;又隔壁家,小孩要帶;後來看到在前面人家,那個寵物狗狗生病了,我還得帶牠去醫院。你開始幫忙很多很多人,這時候你發現什麼?你亂了,你步伐亂了、心亂了,所以你的苦也就多了。你的苦多了是為什麼呀?因為你承載了比你自己原來多的重擔。但別忘了,這個時候你的心也比原來強大了。一旦你突破了這個關口之後,你就會去承載更多的人;或者你可以站在此處欣賞自己,你發現:哎!我已經超越原來了。因為終究只為自己活著,不是什麼愉快的事吧! [01′48″]
〔參考資料〕LR P103
念觀察修,…。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參考資料〕LR P225
即此論云﹕「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參考資料〕《入行論》〈安忍品6〉
14.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所以就像師父說的,你沒有力量承載那麼多——注意哦!現在考試開始了,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在考試啊?「哎呀!幫忙幫這麼多,越幫越苦啊!怎麼怎麼......。」接著說:「我沒力呀!崩潰!」「爆掉了!」對吧?什麼東西爆掉了?正念爆掉了嗎?那你就慘了!我們要把那種虛弱爆炸掉。所以還是那樣,沒力了,沒力了怎麼辦?想想師父說什麼來著?「啊,沒關係,一步一步來!」那請問:我們幫很多人覺得痛苦,這時候你的第一步是什麼呀?奠定自己的發心。不要認為越幫別人我的生命就越亂,問題不是出在我們幫忙別人,而是出在我不太會在幫忙別人的時候調整自己。 [02′35″]
那麼腳下的第一步是什麼?要調整自己,而不是幫忙別人這個方向錯了。因為早晚我們都要選擇幫忙別人,幫忙別人自己才能夠沒那麼「我愛執」,才能夠最終地從一個「我」中徹底地脫殼出來,才得到自在呀!所以最終會選擇這樣,最終會學習從利他中我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歡樂。 [03′02″]
〔參考資料〕LR P225
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之本。
所以是幫忙別人錯了,還是幫忙別人的時候我不會調解自己?那我就學習調解自己、調整自己就好了,而不要放棄這正確的方向。譬如一個小孩上學他很有壓力,他每天很有壓力,他說:「那我不要上學了!」還是去調整這個壓力,跟老師談啊、跟父母談啊,或者怎麼樣去調解這個壓力?因為終歸得上學嘛! [03′26″]
題綱:為什麼越幫越忙、是非越多?如何避免?
不知道你們現在聽了怎麼想?每個家裡都有點為難的事吧!如果聽到此處的話,家裡的那個難事在進行著,但是你一個生命裡的偉大的目標也在進行著,這就是什麼呢?這就是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學習文殊的教法,而且有師父這樣這麼細密的解釋,完完全全要我們一次、再一次地針對內心。 [03′53″]
其實我曾經跟師父不只一次地問過,我說:「師父,《廣論》的講解方式,師父為什麼是採用這樣的方式講?」師父說:「要講到大家能夠體會得到,不然用不上,沒感覺,大家會學嗎?會想學嗎?」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從沒感覺到有感覺、到產生強烈的希求心?就是真的要拿這樣的理路,來調整自己的內心。 [04′24″]
所以學這一小段的時候,我希望大家收攝為:如果能夠對教法進行圓滿地認識,我們終究會確定生命的正確目標;確定了正確的目標之後,我們將走出非常正確的一步。 [04′43″]
那我們說:現在還沒確定,或者現在正在確定的怎麼辦啊?那就正確地聞思下去。就是每天要來聽,要繼續地到這個時間,打開、聽、開始學習!這樣經年累月地學習之後,我們對教法聞思的習氣就會養成。然後從一本《廣論》下去,我們就會想要翻很多很多教典,比如說你可能去看《華嚴經》啊、《法華經》啊、《楞嚴經》啊,很多經典、很多論。尤其是我們現在寺院的法師學五大論,以後大家會聽到很多很多論。很多很多的經論裡,都再再地會重複這個主題,那個時候我們就會建立一個思惟的習慣性。就像師父說的:現在沒力氣怎麼辦啊?沒關係嘛!開始走腳下的一步。 [05′31″]
走腳下的一步就會慢慢變成有力嗎?會的!因為我們的腿——我們的思惟,經過強力地訓練之後,它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力。為什麼呢?因為心無自性,法爾如是的道理。朝著什麼方向去就會有什麼,朝著什麼樣的力度去串習就會出現什麼,這就是如是因結如是果的道理。如果是苦因,就會結苦果,樂因就會結樂果。那麼大家想一想:現在你聽聞教典是個苦因,還是樂因呢?如果是樂因的話,那你就該很歡喜呀!那麼再想想平常生活的時候,就不要種苦因啊! [06′14″]
題綱:如何使腳下的一步越來越有力?
〔參考資料〕LR53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
〔參考資料〕LR320
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總須多聞善辨菩薩學處取捨,次於所知法義,一切威儀,恆依正念發勤精進,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
〔參考資料〕法爾道理
(術語)四種道理之一。謂有生必有死,有因必有果,乃天然自然之道理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所以在整本的《廣論》,在師父字裡行間的講解中,都再再地提醒我們要注視到當下的一步在種什麼?就是要看著那個陌生人,那個陌生人是誰呢?就是自己呀!要辨認出自己當下的腳,在朝著什麼樣的方向。怎麼樣去確定這個方向呢?每天聽《廣論》來確定啊!不停地透過教典的聞思,這樣來確定當下的一步對不對。 [06′43″]
題綱:為什麼陌生人就是自己?
〔參考資料〕LR103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
〔參考資料〕LR45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所以對我們的心來說,永遠都有朝向最完美方向的這樣一條路,希望大家好好走下去!無論你現在對你自己滿不滿意,你都可以找到一個當下的一步,紮實地踏上去,開步走!有困難解決困難,不要動輒談放棄、談逃走,因為那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業力不是用逃來解決的。比如說惡業要修懺悔的、善淨之業要去造作的,各有各的對治法。逃跑能逃到哪裡去呢?所以非常非常地隨喜大家能夠一起學《廣論》,不管你在哪裡,都好好地加油!謝謝! [07′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