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42講


講次  0042
科判  ( 宗大師的功德 )
音檔  2A 00:00 ~ 04:02
日期  2018/08/23 ~ 08/26

手抄頁/ 1 P35-L1 ~ P37-L1 ( 2016 南普陀版:1 P35-L1 ~ P36-LL1 )
手抄段落   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非常簡單的說明啊!

所以在這裡邊講的第一部就是《釋量論》,為大家介紹一下好不好?你們會不會想聽呢?還是只要聽到論的名字就好了呢?應該是想聽一聽吧!那我略講一下。《釋量論》是法稱論師所造,主要的所詮就是「推理八句義」:「正現前識」——認識的「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有沒有發現都有一個正的和相似的?——「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是說自己透過比量了解取捨,進而現證,之後再透過能破與能立語令他人了解。不僅僅是自己了解,透過比量了解了取捨,然後也可以令他人能夠了解。 [0054]

〔參考資料〕
能破
 (術語)因明八門之一。敵論者立過非之量時,指斥其過非或難詰其所立也。因明大疏上曰:「敵申過量,善斥其非,或妙徵宗,故名能破。」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能立
 (術語)因明之法,具正因正喻,而成立宗法,名為能立。因明大疏上曰:「因喻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他,故名能立。」古因明,宗因喻三支,共為能立,陳那之新因明,宗為所立,因喻之二為能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所以第一品是講比量,第二品特別解釋《集量論》的歸敬頌。在這裡邊又非常重要地成立前後世,以及佛陀是正量士夫,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要皈依三寶,說成立佛陀是正量士夫。宗大師閱讀完就信淚長流。第三品講現量,第四品講能破與能立語。這是《釋量論》。大家可以想想,這是理路非常非常嚴密的一部論著。這是第一本對吧?這是第一本吧! [0132]

〔參考資料〕
《釋量論》,原為對陳那《集量論》的釋論。他把《集量論》的六門(實為六品,即現量品,為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遮詮品,觀過類品)攝為四品,即為自比量品(自義比量),成立量士夫品(成量),現量品,為他比量品(他義比量)。

法稱對《為自比量品》,自己作了注釋。他認為分辨義理的是非,須賴於比量智,方能消弭邪智,最終獲得明辨是非的理智。而比量智必須依靠正確的因,才能對所衡量的義理得到正確的瞭解。他開宗以「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三種,無則不生唯限此,似因則與此相違」一頌,概括敘述了正因的性相、數目所具有的有法和法的遍及關係,更指出具備此種遍及關係的唯有果因,自性因與不可得因(此譯名尚待斟酌)三種類型。由此所謂遍及關係,不外依據客觀的因果關係和自性關係,建立對事理的表詮或遮詮。這是立量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亦即因所必須具備的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法稱又簡約為宗法,隨遍,反遍的基礎所在。據此,他認為沒有別立喻支的必要。而檢查因相的正確與否,以同品有異品有,同品有異品無,同品無異品有,同品無異品無四句料簡即足。代替了九句因。凡此都是陳那《集量論》中,或引而未發,或發而未盡,含有批評意味的獨到之處,絕非只限於解釋原文而已。

在《成立量士夫品》中,法稱引《集量論》頌說:「歸敬為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悲愍邪分別眾生,如實宣說成量理。」前兩句頌文,攝為五義:謂成為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其中《成為量》為抉擇之差別事,其餘四義為抉擇之差別法。此依與頌文所敘次序相順而言,為流轉門;與其次序相逆而言,為還滅門。何以要從此二門論述呢?一方面為了論證成為「量士夫」的一切智者,是遵行一定的方法逐步串習而成,以駁敵論者認為一切智為無因生;另一方面論證有由因所生之一切智,是因為見到果位自利利他圓滿,這就是先從流轉門論述的道理。又為遮止故,從還滅門論證,以大悲心為成立「量士夫」的道理,推知以菩提心及加行圓滿證無我智慧,串習利他之行,乃為主要行為,從而又顯示了必須修持布施等六度。總而言之,從流轉門的論述,旨在使人明了示現(佛),從何道修習而至。從還滅門的論述,旨在使人明了最初抉擇四諦道理,方能證得功德圓滿。如是從因圓滿到果圓滿,即自利利他皆圓滿者,才產生成為量之薄伽梵,也才是真正的「量士夫」。對此作反覆的論證,其目的在於建立有前生後世的輪迴說,這是《釋量論》所要成立的核心命題。在這品中,法稱還對印度順世派等認為沒有業果相續的說法,用較多的立破量式進行了批駁,以建立佛為量士夫。

在《現量品》中,論述「量」必須是新生,非虛誑的認識。因為由它所認識的事物,唯有自相與共相,所以決定量也只有現量和比量。現量,即現見的認識,比量,即推理比度的認識。因為以自相為所現境之量,必是現量;以共相為所現境之量,必是比量。既離分別又非錯亂之智,才可以叫做現量。這分為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四種。

在《為他比量品》中,旨在闡述所立量式之所以成為「真」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及似「宗、因、喻」所犯過類。簡言之,《為自比量品》所論述的主要內容,為具三相的因,從而理解所立法。而《為他比量品》,所抉擇的主要內容,為能立語,即通過立量形式,使人對立破得到正確的理解。

  第二本是《現觀莊嚴論》,就是我們今年夏天學的。以後你們也會學到,好好發願喔!好好發願!真的太好聽了,太好聽了!《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所造,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清楚地闡釋了——注意——《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大家都知道《般若經》是解釋空性的,被稱為經中之王。為什麼被稱為經中之王呢?因為《般若經》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眾生最深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般若經》所解釋的空性,就是正解決眾生的生老病死。但是,如果沒有這個《現觀》解釋,我們不知道《般若經》裡面還有隱義的現觀次第。所以它清楚地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這裡邊提出了一切相智、道相智、基智,這就是我們最終的目標──獲得一切相智;進而修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刹那加行,最終會獲得果位的法身。這是《現觀》。 [0240]

  大家都知道,《現觀莊嚴論》是無著菩薩到天上聽至尊彌勒講的,所以這是百分之百的天書。今年夏季我們就學了這本天書,還是滿接地氣的,非常地令人震撼。想想天人和我們都學一本書,好像也挺好的!然後又想想:哇!在天上是不是也有很多我的同班同學?想想滿高興的!這是宗大師講的第二本。 [0316]

〔參考資料〕
《現觀莊嚴論》中闡述「八現觀」,或稱為「八事」。
「八現觀」所說的內涵是:菩薩道的能修──能修之「四加行」;菩薩道的所修──所修之「三智」;修已之果──果位「智法身」。
能修之「四加行」是:圓滿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
所修之「三智」是:基智、道智、相智。
修到最究竟即是──證得果位「智法身」。

此八者──三智、四加行、果位智法身,即是《現觀莊嚴論》中所說「八種現觀」(八事)。以「現觀」或「道」的角度而言是「八種現觀」;以「果」角度而言,則是已經斷除所應斷之「斷德」及「證德」。
「四加行」中能留下「斷德」跡印的加行(能證得「斷德」的加行),即是「圓滿加行」及「頂加行」;能留下「證德」跡印的加行(能證得「證德」的加行),即是「漸次加行」及「剎那加行」,如是,四加行的數量決定。
再者,「三智」以證悟的果位角度而言,聲聞獨覺道是「基智」;大乘聖者菩薩道是「道智」;「遍智」則是聖者佛有的,也就是一切相智。
如是,「四加行」所修之「三智」的數量決定。
修行達到最究竟證得「遍智」的第一剎那,即是斷離「二障」,同時獲得究竟的「斷德」及「證德」,遍智通達一切法,即現量通達一切法之二諦。如上,略解釋菩薩道的「所修」、「能修」、「修已之果」。

《現觀莊嚴論》
戊一、標能所釋
頌曰: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
戊二、標能釋數
頌曰: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現觀,
至頂及漸次,刹那證菩提,及法身為八。


  第三本書就是《阿毗達磨集論》,這個也是無著菩薩所造的,又名《上部對法》。它是從大乘共通宗義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四諦、三藏、修道的補特伽羅等諸法的名相。 [0334]

  第四部是《俱舍論》,對吧!《俱舍論》是世親菩薩造的,又名《下部對法》;《阿毗達磨集論》是上部,它是《下部對法》。它主要是從有部宗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乃至靜慮等諸法名相的內涵。《阿毗達磨集論》和《俱舍論》,一千多年前玄奘大師就翻譯過來了。我們寺院的很多同學也學完《俱舍論》了,隨喜呀!隨喜,你們要隨喜哦! [0413]


【對法】
1.         梵語阿毘達磨,華譯為對法。對是對觀對向之義,法是四諦涅槃之法,以無漏聖道的智慧去對觀四諦的道理和對向於涅槃的果實,故稱對法。
2.         三藏中之論藏,亦名對法

  接下來是《律經根本文》,這個現在還沒有漢譯本,它是功德光論師所造的。它是將律典中的內涵編排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未得戒者如何才能受戒;第二個是已得戒律者如何守護;第三個是假設不慎違犯,那麼如何懺悔還淨,用什麼樣的方式懺悔還淨。其中清楚地解釋了每一條戒的內涵,包括依止阿闍黎、結夏、解夏、還淨的作法等等。這個我們寺院有一些同學,最高班的也學完了,隨喜!這是宗大師講的第五部了,十七部中的第五部。聽聽哦!把一部論學明白都是要很辛苦的哦!注意!現在才五部。 [0506]

  然後第六部是《經莊嚴論》,也是至尊彌勒造的,慈氏五論之一,引用了許多佛經,廣泛開示道的扼要。《經莊嚴論》,這是不是也是天書啊?也是天書哦!是無著菩薩到天上聽來的,他聽了好幾本天書哦! [0530]

  下一本是《寶性論》,也是至尊彌勒造的,慈氏五論之一。從中觀宗的角度抉擇心無諦實,闡釋了心之上的空性即是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聽著的你別忘了,在這經典裡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包括你我嗎?可以歡喜一下!一聽到至尊慈氏所造,就知道是誰聽來的啊?那個會飛上天的無著菩薩,又聽來了這本天書!然後我們在地上又聽到了天書,很神話吧! [0610]

〔參考資料〕
六莊嚴
分別為龍樹、聖天、無著和世親、陳那、法稱。
二聖
釋迦光與功德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