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全廣II 第104講


講次  0104  (2019/03/28 ~ 03/3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1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那麼說:好、好、好!那既然要修行啊要多了解、多聞,結果多聞的話呢,說「廣聞不善於修要」,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又在文字上面去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一種。還有一個毛病哪,他聽了很多以後啊,他自己不修還這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個事情的的確確很容易,因為我們的眾生的常態。平常我們哪,這個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別人很容易。那麼世間的人來說,他那個標準本來世間的標準,大家都馬馬虎虎。現在你修學佛法了以後,了解那個標準提高了,結果你提得很高那個標準,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那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0058]

  好!師父在這一小段裡,非常精闢而又犀利地指出了我們的現狀。前面說了修行一定要多聞嘛就多聞,「聽了很多道理,結果在文字上面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說:「在文字上摸索」,那我先問大家說:「在文字上摸索」是不是必要的?是必要的。那麼僅僅停在文字上的摸索,就是不可以的。那麼為什麼他僅僅停在文字上了呢?那文字到底懂沒懂呢?為什麼導致他不善於修要呢?聽了那麼多應該很懂得修行啊,因為道理就是為修行而說的,而我聽聞也是為了修行。那麼為什麼到最後還不善巧修行呢?什麼原因? [0201]

  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師父在這裡說:在文字上摸索,然後不善巧修行。這種狀態就是文字可能是特別特別地熟練,但是一談到內心的行相的時候,就無法對焦了。 [0222]

〔參考資料〕
LR P58L11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為決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比如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這麼幾個字而已。「諸惡」,大家可以想到大的惡行和小的惡行,大的惡行不要做,五逆十惡不要做,那麼小的惡行呢?比如說背後議論人啊、議論人是非呀,對別人說話不是很客氣、沒有敬意啊;比如說某一天拿著經典也沒有什麼敬意,就這樣就過了。這些看起來都是一些不經意的時候所犯下的一些過失。那麼如果我們去學了教理的話,我們就知道在因果部分,就算是小的惡行也不可以做的,因為小的惡行會累積成大的。還有如果是對殊勝的對境所做的,一瞬間所積累的惡業也是不知道多大的。 [0317]

  這樣的道理是一下就聽了,但我們在自己的心上怎麼可能建立出這樣的一個量?所以文字上看起來就是這樣唸懂了,也知道這什麼意思,但你到底內心上能不能如文字上所闡釋的生起那樣的量,還是有一個很長的距離。所以說既要「廣聞」又要「善於修要」。 [0346]

  其實這裡邊著重點是說要「修要」,對吧?不能只是在廣聞。然後師父在這裡邊還是很溫和地說:「不善巧這個修行」。像親近善知識法,其實如果在《廣論》裡沒有這樣子詳細地闡釋的話,可能我們讀《華嚴經》啊、讀一些其他的經典,也會注意到實際上修行要有一個善知識引導的,但是會不會有這樣明晰的次第呢?修信、念恩,還有怎麼樣一步一步的、華嚴九心等等,會不會有這樣的嚴格的次第呢?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一旦確立了這樣的一個次第之後,對於我們的心來說,我是聽到了之後就覺得「我知道了」,還是我會在心裡邊把它當做一個我的目標,我要如我聽到那樣去做到它?注意!是做到它。不是僅僅聽到耳朵裡就算懂了,就我明白了、我聽到了,而是說我要把它做到,就是要如經典上所詮釋的那樣,在我的內心中生起那樣的量,這才是廣聞的目的。 [0505]

  所以說為什麼停留在文字上?剛才我問大家說,有一種是他不知道為什麼要聽,他聽完就以為完了,就覺得聽到了,佛法大概就是這樣,我都懂了,道理都懂了。我要辯論可以辯論,要討論問題都可以跟你討論,而且我都可以做很多引證,但是不止於此啊!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改變自心的惡習氣,要挑戰自我的煩惱,要打擊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煩惱,打擊、徹底地對治自性執,對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修心啊!廣聞,要善於修心啊!這個也是在很多經典裡、很多善知識的開示裡邊,一直叮嚀我們的,一定要把所學的拿來在內心上去運用。所以師父是說: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一種「廣聞不善於修要」。 [0609]

〔參考資料〕
LR P18L5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
LR P20L4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列舉完這種了,我們剛才總結為:①他可能聽聞的時候動機就不對;②再一個可能是整天忙著聽聞,東聽、西聽,聽很多很多,就是沒有把它善巧地攝為修心,然後在警醒自己的三業上在念念去用功,缺了這個功夫,這是一種;③還有一種,現在我們應該所有的同學好像全都知道了,就叫「法鏡外照」對吧?聽了很多之後,師父說:「他自己不修,還專門管別人閒事」。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管別人累不累呀?累吧!那管別人的閒事不是代他操心、是一個好事情嗎?師父在此處為什麼說:「管別人閒事」呢?好像別人的事情都是閒事嗎? [0710]

〔心得〕
專管別人閒事,到底是說「專管別人是閒事」?還是說「專管別人的閒事」?
前者是不應該去管別人,只要是管別人都是閒事。後者則是應該要管別人,但是要管對別人有意義的事,而不是管對別人沒意義的事。
師父的意思應該是後者?為什麼老師會提出「好像別人的事情都是閒事嗎?」這個問題?
這應該也是破除我們的邪見,我們可以錯解 師父的意思,而且以之為藉口不去利益他人,造作對別人有意義的事。

  師父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管別人好不好呢?很難說喔!為什麼別人的事是閒事呢?難道只有自己的事是正事嗎?別人的事都是閒事嗎?那要怎麼理解這句話?明明別人的事也都是大事,有的都是很重要的事,為什麼師父稱為閒事? [0736]

  比如說修行這件事情,如果自己不修的話,他會不會有引導別人的經驗呢?因為那經驗,尤其是修行這個經驗,你如果不走過這個路,你怎麼知道哪裡有坑坎、哪裡該左轉、哪裡該跳過去?你是不知道的。 [0754]

  那麼我完全沒有經驗的時候,我去管別人的話,能不能管到當處呢?能不能管到恰到好處呢?管不到,對不對?管不到,那做的一切就成了閒事了,對不對?因為你沒有經驗,你去引導別人,欸!比如說我要去一個什麼什麼鎮,我要去那裡,結果有一個人完全沒有去過那裡,然後他自己還路痴,他帶你,但是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就走到另一個地方去了,那不就是閒功夫,都浪費時間了,對不對?所以,當我們自己沒有獲得修行的經驗的時候,我們管別人,師父還放一個「專門」管別人閒事,看來這種狀況是很熱衷的。 [0836]

〔心得〕
當我自己完全沒有經驗,而去管別人的時候,必然不能管到當處,不能恰到好處,也就沒辦法去引導別人,對別人產生利益;因此,所做的一切事都變成無義之事,也就是變成一種閒事。
老師這樣的解釋,才能契合師父在後半之後的開示。自己沒有修,卻把法當做照妖鏡去照別人,拿高標準去要求別人。不僅對別人無益,甚至有害。所做一切,皆當為閒事。

〔參考資料〕
LR P9L1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LR P245LL1
修次初篇亦云﹕「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謂於他所,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