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110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0:04 ~ 02:25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1 P67-L1 ~ P68-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P67-L1 ~ P67-LL1 )
手抄段落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為什麼要造本論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麼呢?那麼我們已經簡單地說明了一下,今天繼續下去。說現在啊,這個現在不是單單我們目前,就是宗喀巴大師時代,離開我們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個時候的狀態,究實說起來,這佛法實際上的傳承的情況,要比我們好現在太多、太多,可是那時候的局面如何呢?說已經是這樣——講修行的人不要多聽聞,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須了解了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趣入修習方便)然後推動你去修行,更進一步告訴你如何修行;(正修時應如何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破除此中邪妄分別),這個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了,你才能夠去做。現在你都沒有這個條件,你請問怎麼修得好?結果呢就產生了講修的人雖然想修,卻不一定得到正確的結果,通常我們說盲修瞎鍊,弄了半天哪浪費了一生時間,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0221]

 

  好!這一段師父說在宗喀巴大師的時代,離現在已經五百多年了,快六百年,那個時候已經有了想要修行卻不重視聞思這種狀態了。師父又強調了一下說:為什麼修行的人卻不要多聞呢?應該要多聞的,因為這個道理本身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修行,這個道理應該就是教理。 [0252]

  「如何修行」、「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我們去修行,而且進一步會告訴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對、錯」還有「結果」。注意!「結果」這裡邊出現了什麼?「驗證」,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的,教理上了解的,然後才能夠去做。這個「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其實這件事還是滿重要的。 [0320]

  就像我們聽聞的時候,其實聽了之後,很多人聽了之後,會發現聽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例子:你交代一件事情,交代完了之後,那個人馬上就出去做了,做完了回來之後,你發現「欸!好像我不是這樣跟你說的。」他說:「我就是按照你說的這樣去做的。」如果你把你的想法告訴給十個人,讓十個人分頭去做,可能十個人做出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提出了什麼?一定要去驗證,我聽到的和你講的是不是一樣的?而且結果出來也會說:「欸,這是不是你要的結果?」(發生錯誤的因)比如說要一個橘色,我正好眼睛看不清楚,我就拿了一個紅色給你,我認為這就是橘色,但是不知道自己眼睛是有毛病的,那就是我認為的橘色。所以這裡面有太多的個人的習氣,會發生聽聞的過失、思惟的過失,會發生對教典的扭曲,(如何避免發生錯誤)這部分是需要善知識來幫他簡別的,結果也是需要的。 [0420]

  有的時候自己覺得很好,但是可能善知識就會說這個東西是要捨棄的;有的時候是感覺到很歡樂的一個覺受,善知識不讓你耽著的;有的時候可能是一個很苦的差事,但是自己的善知識會讓自己去扛起來。所以不是以自己的感覺為主的,而是應作、不應作,對、錯,這些是有一個驗證的標準的。最大的標準就是惡事千萬別做,善事多多做,甚至很小、很小的惡都不要做,很小、很小的善也都不要看不起它,要去做。 [0457]

  還有一個最明顯的,師父又提出,師父說了這四個字,前面說是照妖鏡,在這裡面說是「盲修瞎練」。(盲修瞎練的因)盲修瞎練的盲字,是對什麼盲?很顯然是對修行的路看不見。(如何不盲修瞎練)那麼修行的路徑是誰指示的呢?佛陀,佛陀明了修行的路,為我們宣說怎麼修行;祖師、菩薩解釋佛陀的教誡,讓我們更明了修行的次第、結果的驗證等等,所以一定要學習教理,學習了之後要懂得教理,依照教理指示的去修行,而最好的為我們詮釋教理的就是善知識的教誡。所以教理和善知識猶如眼目,在修行的時候不能不重視教理和善知識,更不用說捨棄教理和善知識了!所以不盲修瞎練最重要的點,就是親近善知識、如理聽聞。 [0616]

〔參考資料〕
LR P15L9
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LR P16L3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LR P35L7
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盲修瞎練的過患到底有多大?弄了半天浪費了一生時間。師父在這裡又說了一句:「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 [0634]

  看看!在此處師父又把我們的生命拉長遠了看。我們常常局限在此生,很多時候來生是不會想到的,但是師父常常在對我們講法的時候會提到「多生多劫」,他會在一個無限寬廣的生命的旅程中,去看我們此生的這個習氣對未來的影響力——就是業力的影響力。就好像我們騎腳踏車一樣,你用力地踩、用力地踩腳踏車,踩完了之後當你不踩的時候,這個勢頭還會向前去、向前去,它叫慣性,它會向前去的。 [0726]

〔參考資料〕
LR P46L4
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
LR P119 LL4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所以一旦養成盲修瞎練的習慣,他就是很多生都是這個樣子,很難改。所以這裡邊又把我們不去想後面、後世的事情的這個眼界,在此處又拉遠了一下,一定要考慮我現在的這個習慣對很多生、很多生以後的影響力。所以這樣看起來,這個習慣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此生,而是那麼長遠的生命都會被這樣的惡習影響。 [08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