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111講


講次  0111  (2019/04/22 ~ 04/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0:04 ~ 02:25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1 P67-L1 ~ P68-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67-L1 ~ P67-LL1 )
手抄段落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師父說:「真可惜!我問大家一句:為什麼用了「可惜」?沒有說:「這麼不聽話」?像有些父母教育小孩就說:「你不聽話,以後怎樣怎樣活該,我不管你。」然後師父說:「真可惜!」可惜什麼呀?(可惜之處)這個盲修瞎鍊的用不用功?用功啊!不是輕易地用功,是非常用功的,可能是沒白天沒黑日的,這樣非常努力地修行。結果呢?沒修出來他要的東西,修到岔路上去了。這麼用心的人難道不可惜嗎?他不是不想修行啊!他已經發起了想修行的心,可是因為不懂教理、沒有重視聞思,然後就開始用功了,反而浪費了大把的時光,確實是可惜呀! [0058]

〔心得〕
師父的慈心和悲心,不會因為我們沒有聽話照著做而生氣,只因為我們沒有聽話照著做,而浪費暇滿,盲修瞎鍊,受到更多的苦,所以,覺得「可惜」。
沒有重視聞思,不懂教理就開始用功,就會墮入「盲修瞎鍊」。
可是什麼是「重視聞思」?「重視聞思」的行相為何?我有「重視聞思」嗎?

  像我們都知道苦諦就是集諦所感得的果,如果我們不聞思的話,我們是連「集諦」這個名字也不知道,「苦諦」名字也不知道。那麼這個苦諦到底包含了什麼呢?包含了八苦、六苦、三苦,就是我們在生老病死中要面臨的這些痛苦。那麼這些痛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就是集諦,是苦諦的因,集諦包括了業、惑。那麼這些苦果和苦因到底可不可以消滅呢?透過修道,可以滅除苦諦和集諦,所以要修道諦。徹底滅除了苦、集的這個果位,就是獲得了滅諦的聖道。連「苦、集、滅、道」這樣的道理,我們都是要依據教理來反覆地聽聞的。在這個四諦中,有染汙的因果和清淨的因果兩種。苦諦和集諦就是染汙的因果,是什麼?應捨的、應斷除的、應對治的,因為它是痛楚的、痛苦的;滅諦和道諦是屬於清淨的因果,道諦是獲得滅諦的一個什麼呀?方便,所以滅諦是道諦所獲得的果位,是應取的。 [0217]

四諦
 (名數)又云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之真理也。梵語Catvāri-Āryasatyāni,巴利語Cattāri-Ariyasaccāni。一苦諦Duḥkha-ā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報也。是為迷之果。二集諦Samudya-āryasatya,貪瞋等煩惱,及善惡之諸業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三滅諦Nirodha-āryasatya,涅槃也。涅槃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真空寂滅,故名滅。是為悟之果。四道諦Mārga-ā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於涅槃故名道。是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轉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間因果。後二者還滅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間因果。此四者皆云諦者,言其真理實為至極也。而二者皆先果後因者,果易見,因難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厭,然後使斷其因,又舉涅槃之妙果使樂之,然後使修其道,是乃誘引最劣小機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樹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始說此法。是為佛轉法輪之初。依之而修道證滅者,稱為聲聞人。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所以這個四諦基本就涵攝了應取、應捨兩方面。我們如果不去聽聞教典的話,有在聽嗎?注意哦,注意聽!不要走神!我們現在所受到的苦,在工作中、在家庭、在健康上,乃至環境造成的壓力,在各種苦的當下,我們會去想:我現在所感得的苦它是有苦因的,苦因是什麼?找到那個苦因,把它滅掉了,苦果是可以滅除的,能現出這樣的想法嗎?還是苦的感受生起來之後,一下子就栽在那個苦惱裡邊,然後就很難出來了。甚至有的人會認為他的苦是很難淨除的,幾乎是不可能淨除的,然後就開始沉淪下去了,因為他沒有能力解決他生命的痛苦。可是這樣的四諦的教理一旦多聽了之後,我們就會清晰地在心裡形成一個印象,當有苦生的時候,我馬上會想因是什麼?因為苦不是無因生的。苦因是什麼?滅除苦因的方法是什麼?因為你把苦因滅了,苦果就滅了。那麼滅除苦因的方法,那個方法到底是什麼?能不能滅掉它?如果能滅掉它的話,我就找到那個方法,就沿著那個方法去操作,苦因消失,苦果就消失了。 [0337]

  你常常地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對當下的苦生起一種沒有那麼投入的狀態,或者有點蔑視它的狀態。因為這個苦因和苦果就是我要滅除的,它是要被棄捨的、要被對治的,而不是我一頭栽進去被它欺負的,它永遠不會消失、它是常法,不是這樣的!它是可以被對治、可以被消滅的。所以師父才說:「為什麼要修行?」因為苦啊!因為苦因、苦果。那這個力量為什麼會推動我們修?因為可以滅掉它,對不對?所以說推動我們修行。然後進一步教導我們如何去修行,就修道。沿著這個,一直研究這個是怎麼滅掉的?次第是什麼?所以這樣聽聞多了之後,在我們的心上自然會種下一種聞思的習氣,然後我們會沿著教理去思考問題。 [0431]

〔參考資料〕
LR P300L5
  (苦之)功德有五,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 能發悲愍。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謂此諸苦是所願處。如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又云﹕「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LR P315L3
煩惱慢者,謂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於我,為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如云﹕「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雖小亦能為害。如云﹕「若遇死毒蛇,鳥亦如鵬鳥,若我太軟弱,小罪亦為損,怯劣棄功用,豈能脫匱乏。」霞惹瓦云﹕「棄法之樂,較往昔樂全無過上,於現法中若棄正法,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若自不能勤加功用,煩惱亦必不覺悲愍,對治不說汝不能修,我自圓滿,諸佛菩薩亦不能救。」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雖大不能為障,是故應須發起慢心。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罪惡。」若不爾者,修行之人為罪所勝,猶願戰勝三界煩惱,實為智者所恥之處。如云﹕「我為罪所勝,勝三界可笑。」此由輕毀諸煩惱故,欲為摧伏,故假名為煩惱我慢。

  注意!沿著教理這個明鏡去看內心的問題,而不是成為感受的奴隸,永遠都被感受所奴役——感受是什麼樣,我們就認為世界是什麼樣。實際上,理性的抉擇會引導感受,正理會引導感受,沿著正理的思考出現的如理如法的感受才是對的。那個叫什麼?「覺受」,不是感受。我們修行出現的是感受還是覺受、正確的覺受,這個結果的驗證還是要靠教理的。所以初中後都是要靠教理,是不可能離開教理的!一但離開教理,墮入自己感受的天花亂墜的那種修行,那可能就是不知所宗了,好像沉在海裡不知道去哪裡找自己一樣,所以我們修行是一步都離不開教理的指引的! [0524]

〔參考資料〕
LR P106L5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看看在這麼多年前,師父苦口婆心地講《廣論》啊!到現在我們學起來,針對我們的習氣毛病,還是那麼直指人心地針對到了,對不對?你會覺得師父講的法沒有針對到自己嗎?想想自己,有沒有在苦受現起的時候想到教理怎麼調伏?是可以依靠教理的,那些教理拿來實踐是可以消除苦因和苦果的。所以,怎麼可能想要修行的時候不重視聞思呢?我們要特別小心自己不要不知不覺地成了「今勤瑜伽多寡聞」這種類型的修行者,師父會慨歎啊!這太可惜了!他看著我們,心疼呀!所以才為我們宣講道次第。 [06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