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2:25 ~ 03:2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2 ~ P68-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1 ~ P68-L6 )
手抄段落 那麼另外一種呢......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師父說這個照妖鏡啊,這樣照下去,大家可以考慮一下結論會怎樣呢?因為用這樣一個標準去看所有的人,就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如法的,會怎樣呢?如果沒有調伏心續的能力就會生氣嘛!可能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負面的心態,可能還覺得自己身處在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因為沒有看到別人的善,沒有看到別人的功德。而這個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好像是洞悉了很多事情根本的那個人,好像自己已經了達了,甚至已經悟到了很多東西、已經生起了證悟力的樣子,然後隨便地批評別人、評判別人。 [00′50″]
可是因為看別人越來越容易、評判別人越來越過分,這樣的話對自己的行為也越發地沒有拘束、沒有限制。因為這個照妖鏡照完了之後,想一想,如果看到妖怪我們會不評判嗎?當你發現了一個妖怪,你一定會說他是妖怪。一開始會放在心裡想嗎?想多久會講出來呢? [01′18″]
這麼美的、這麼精彩的佛法沒有拿來修行,而變成是到處觀察過失、到處去說人家不好,彷彿自己已經成了一個洞悉萬物的智者,好像了達了所有的事情。可是師父說:「唯有自己呀,卻不知道。」而恰恰佛法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所以可以想見已經與佛法的修行大相逕庭了,已經完全完全地走在岔路上了。 [01′52″]
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是非常可怕的,這樣做下去會墮落的!所以我們在廣論班裡常常有個程序,叫什麼?法鏡內照。聽完這一段《廣論》、學完這段經典了,請大家不要說:「對、對、對!啊,對了,張三就是這樣!喔,李四就是這樣!」不是的,要拿聽聞到的法義來衡量自心,看看我們是怎樣做的。 [02′19″]
〔參考資料〕
點滴善行成美德
不要期待自己一開始就全部做得很好,因為這根本不現實。透過一段時間努力,我們的生命能比過去有所改善,這就很難得了!朝著一個光明的方向在改善,
哪怕只有一點點,也是多少汗水與淚水換來的,可別小看啊!善行一點一點累積,到最後就會成就內心珍貴的美德。——真如老師
出處—《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心得〕
老師所說的「廣論班的程序」可能是「善行小點滴」、「善行記錄(戒行持犯、功過格)」。藉由「善行小點滴」來觀察自己是否依理行持,朝著光明的方向改善。
也可能是「前行緣念」,藉由前行緣念練習觀察自己的內心。
〔參考資料〕
如何做戒行持犯
日常法師講
今天主要的是談怎麼做戒行持犯。為什麼要談這個題目呢?我們既然要求無上菩提就必須生生增上,這條菩提道路不論我們怎麼走,禪、凈、律、密無一例外,要生生增上要先得到暇滿人身,要得到暇滿人身,凈戒是根本,有這個根本才談得到施等助伴,然後才有無垢凈願。如果凈戒根本不具足的話,施就不是助伴,所有的努力包括財敬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就談不到了,這些是世間的福德,弄得不好淪為三世怨。凈戒是根本,所以談戒行持犯。有一點要先說明一下,聽聞佛法,聽懂的程度和相應的程度成正比,從高的標準去看,我跟你們一樣不懂,從淺的標準去看,你和我一樣全懂。所以,最重要的是就自己了解的範圍從基礎上面去增上,千萬不要在意別人。但不在意別人是很難的,因為世間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實上,名聞利養是自他比較出來的,我們盡心盡力從自己內心怎樣去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所以再說明這點,是為了避免有的同學認為自己不行而停滯不前,因為一有這種念頭就被自己擋住了,反之,好的同學不要傲慢,因為我們的目標一直要到成佛,每一個人儘自己的力量去走這條路。最重要的是如何凈罪,而在凈罪集資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凈戒,那是個根本。
根本的凈戒說實在的是以出家為準的,在家居士是不容易做到的。功過格或戒行持犯是具體而微的戒的標準,戒的特徵也就是戒行持犯。從皈依開始,皈依已就有皈依的學處,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比丘乃至菩薩學處,每一個人根據自己不同的程度,努力把握戒的根本,然後,依循戒,所做的行為才有準則,施等才都是助伴。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正確的動機就是凈戒的根本,做這件事如果是幫人家忙,那是無畏施,供養錢,那是財施,我以什麼樣的願心做,怎樣做,做完了怎樣回向,正確了解了,凈戒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凈願三者是同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如果真正做得圓滿,自然具足這三個條件,現在我們就從皈依開始,皈依是根本,所有的萬行是助伴,以無垢的凈願去回向。
比如說持戒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懂得了戒律的標準之後,戒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拿來律己,不要拿來繩人,說他不好好持戒,眼睛這樣看。不是這樣的!我們要看自己,我們有沒有在持戒?《廣論》學了這麼多年之後,我有沒有在因果上越來越細心呢?越來越小心呢?就是膽子沒有那麼大了。在因果上細心,心細如髮,那是求之不得的。這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比如說對殊勝境——對善知識、佛菩薩,還有父母啊,恩德田、有德的人,我有沒有注意到不要去造口業?還有我的內心,要現起恭敬的現行。更要去觀察的就是有沒有去誹謗別人啊?或者心裡非理作意這些。因為這都是自己吃虧呀!而且虧得很大! [03′21″]
〔參考資料〕
【省心錄】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今譯】
禮義廉恥,可以用來要求自己,不可用來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則能少犯過失,要求別人則難以與人和睦相處,難以與他人相處就不合乎處世之道。所以君子只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則對別人求全責備。
〔心得〕
從持戒談到在因果上細心。戒完全是因果的體現,受戒的人持戒以維護戒體;沒有受戒的人,則行善以維護善的業體。受戒的人行戒善,沒有受戒的人則行世善。
要怎麼樣把這個照妖鏡廢掉,拿這個鏡子來攬鏡自顧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己要修練的獨門武功。這個是不能說我修的給你、你修的給他,必須自己練。每一拳、每一拳要自己練,每一腳、每一腳都要自己練,像練武功一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熱天也要練、雨天也要練、雪天也要練,要練功夫的!練什麼呀?拿這個法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來看自己。因為無始劫來就喜歡照別人,照別人照明白了,我們一直看別人,別人也沒有因為我們這樣看別人過失而得到解脫呀!而往往卻產生種種的是是非非,然後造惡業、糾纏在一起。所以拿這個法來照自己的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拿戒律來律己,每個人都律己,大家就相安無事了,也不會湊在一起東家長、李家短,一直在說別人。自己有多少事情都沒有看、多少毛病沒有修改,哪有時間天天去講是是非非,講別人的過失啊?對不對? [04′35″]
師父這一小段,痛切地指正了我們的毛病、無始劫來的毛病,如果能把這句話掛在家裡的橫樑上、貼在腦門上,最重要的是放在心上,每天一步一個腳印地這樣行持下去,把一直拿照妖鏡的這個毛病徹底地改了,那真是多生多劫修來的福報和慧力呀!終於我們要開始看自心了,終於開始律己了!這樣,師父辛辛苦苦地為我們講了這麼多的法,尤其是講了這一段,也會放心多了! [05′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