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全廣II 第114講


講次   0114  (2019/05/02 ~ 05/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1 14:45 ~ 17:5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鳳山寺版:第1 P9-L2 ~ P10-L5
手抄段落     這個宗派的形成是這個樣的......我大概先簡單地說一下。

  在談到「廣聞不善於修要」的問題的時候,我還想請大家聽一聽師父在新版的廣論帶講的兩段話,是關於宗派的。因為聽了很多之後,如果我們不善於拿所聽來的法修心的話,其實也會出現像師父所講的這一類的過失,所以請大家聽一下: [0028]

  這個宗派的形成是這個樣的,應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契入;契入了以後漸次慢慢地加深、加廣,到最後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一個本來就是引導不同眾生一個非常善巧的法門,這樣。自然而然它是會分出各式各樣的這個教法,適應不同、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那個不同的弟子們,他雖然沒有像世尊一樣,能夠達到這個究竟圓滿,可是他的確有很深厚的善根,另外一點來說,他的罪障也減低到最低限度,所以他聽見了這個法以後,他會全心全意依照這個法去修學。也就是說,自己來淨化自己的罪障,然後集聚自己的資糧,這樣,從淨罪集資這個兩點來說,不斷地提升。 [0157]

 

  這一小段,師父是在新版的廣論帶裡邊講了一個宗派形成。前一段是說:其實所有的法都是佛陀講的,後來為了應眾生的根基,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門,由於根性的不同所以會分門別類,有人喜歡這種、有人喜歡那種,趣入的點也是不一樣的。然後師父就講了剛才講的那一段。師父有講一段說: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圓滿的狀態,都有一個深厚的善根,所以聽了佛陀講的法之後,雖然沒有像世尊一樣能夠達到究竟圓滿,可是他的確有很深厚的善根,他的罪障也減低到最低的限度、最低的限度。所以他聽見了法之後,注意!他會全心全意依照這個法去修學,全心全意依照法去修學。 [0259]

〔參考資料〕
LR P9L1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接著師父就解釋了什麼叫「全心全意依照這個法去修學」,說:「自己來淨化自己的罪障」,注意!再聽一下!「自己來淨化自己的罪障」!然後,師父接著說:「然後集聚自己的資糧,這樣,從淨罪集資這個兩點來說,不斷地提升。」這一段攝要就是,廣聞了之後應該用淨罪、集資兩方面讓自己進步,要全心全意地照著這個法去修學。尤其是那句話:「要自己淨化自己的罪障,自己集聚自己的資糧。」這一定要是在自心上老老實實地入手,開始修學。所以這一小段也解釋了正常的一個弟子的狀態應該是這樣的,各宗各派都是要這樣子才比較合理的。 [0357]

〔參考資料〕
LR P11L7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然後再聽下一段:

  那麼漸漸、漸漸呢,以後有了轉變了。這兩個不同的這個,所以這個,不是這兩個,很多不同的宗派,適應不同的根性,世尊講的教法當然有差別,所以這個宗派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那個地方來看,那是宗派有它的非常殊勝的好處。可是漸漸呢,那些眾生的條件越來越差,他學了這個法以後,不是拿來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自己、提升自己。然後呢,最主要的原因,還始終離不開憍、慢兩個字。所以拿這個對比說:「哎,我這個是最好的!然後你這個不一樣,那我這個最好的,當然你這個就沒我的好囉!」所以彼此間,就是不是拿來自己修行淨化,跟人家互相諍論。那越到後來,產生的這種諍論的情況越糟糕,所以到後來這個宗派就變成功彼此間的,我們就說現在什麼「黨同伐異」的這種。其實這個世間我們現在處處地方都是看得見這種狀態,這樣。那麼所以流到末法的時候,這種現象是特別地強烈。我大概先簡單地說一下。 [0537]

 


  大家有沒有聽這一小段?可能是有一點陌生,你們回去可以自己去看一看。有書吧?是不是都有書?這是在新版《廣論》的第一卷。在這一小段師父又再次強調了:「宗派有它的非常殊勝的好處」,因為它適應不同的根性,但是注意!「漸漸呢,那些眾生的條件越來越差,他學了這個法以後,不是拿來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自己、提升自己。」注意哦!這個學法的目標和學習之後的行為都產生了變化,就是不是在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自己、提升自己;反過來,就是學了法之後,應該在身心上面自己淨化自己、自己提升自己。然後師父分析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始終離不開憍、慢兩個字。」這個是從宗派的角度去討論的。 [0648]

〔參考資料〕
LR P108LL3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他學了自己的宗派之後,就拿這個出去說,拿這個跟別人對比:「啊,我這個是最好的!然後你這個不一樣,那我這個最好的,當然你這個就沒我的好。」就是拿了自己所學的法之後出去比高低,甚至有的還有論自己的善知識誰更有名氣,又怎樣、怎樣、怎樣,就是來比這個了,跟修行差得十萬八千里了。所以彼此間不是拿來修行淨化,而是跟人家互相諍論,到最後就會「貪著自宗、瞋他法派」,這個弟子就成了這個樣子。 [0727]

〔參考資料〕
LR P28L7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LR P171L8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暗,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暗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如許彼二為一,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為有為無是耶非耶,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自他分,與此等繫屬,生一切過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