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15 (2019/05/06 ~ 05/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1 16:14 ~ 17:5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9-LL6 ~ P10-L5
手抄段落 那麼漸漸、漸漸呢......我大概先簡單地說一下。
大家可以由這一段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學了《廣論》之後,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殊勝,那些沒學的好像都不殊勝,甚至學習其他法門的也都不殊勝,是不是心裡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此處師父所說的這種過失,也是廣聞不善於修要的這種過失。你總覺得沒學《廣論》的人是不如你的,但是你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過去生別人的努力是如何的,我們應該從很多生上去觀察,但是我們沒有能力去觀察過去生別人多有善根,所以不能這樣簡單地就從這個角度去看。另外現在都有團體嘛,其實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團體比你的團體殊勝;總之看別人就看過失,看自己就看功德。如果抱持這樣的觀點出去交朋友的話,根本是交不到朋友的,因為師父說:「始終離不開憍、慢二字」。 [01′04″]
〔心得〕
所破:「讚自毁他」,覺得只有學《廣論》殊勝,學習其他法門都不殊勝。
我是否有老師所說的這種「自是非他」、「讚自毁他」問題?在什麼情形下,最容易產生?
為什麼老師卻從必須去觀察過去生別人的努力,但是,我們沒有這種能力?
那麼對於在佛教各宗各派學習的人,我們學《廣論》的同學應該普同地恭敬,抱持著向別人學習的心,因為這才是聽了法之後應該出現的自己身心上的行為。就像秋天的穀穗,因為它很飽滿,結滿了榖粒,所以它是深深地彎著腰的。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到鄉下去看那個田裡面,很飽滿的穀穗都是深深地彎著腰垂著,都快挨到地面了。可是沒長多少榖粒的,它的頭是高高地仰向虛空的,最直的就是沒有結果實的那些,或者結幾粒的那些。所以學得很多,正應該深深地彎下自己的腰去向很多很多人學習,用最謙卑的心態學習更多、集聚更多的資糧,這才是學了很多的樣子。 [01′55″]
〔心得〕
所立:對於在佛教各宗各派學習的人,我們學《廣論》的同學應該普同地恭敬,抱持著向別人學習的心,因為這才是聽了法之後應該出現的自己身心上的行為。
論式:對於在佛教各宗各派學習的人有法,我們學《廣論》的同學應該普同地恭敬,抱持著向別人學習的心,因為「這」才是聽了法之後應該出現的自己身心上的行為。
宗:對於在佛教各宗各派學習的人,我們學《廣論》的同學應該普同地恭敬抱持著向別人學習的心。
宗法:我們學《廣論》的同學對於在佛教各宗各派學習的人應當普同地恭敬,抱持著向別人學習的心,是聽了法之後應該出現在自己身心上的行為。
同品遍:聽了法之後應該出現在自己身心上的行為,周遍我應該恭敬、抱持著向別人學習的心。
說:「沒錯呀!我們學《廣論》,《廣論》很殊勝啊!」《廣論》很殊勝,自己就殊勝了嗎?然後說:「現在有學制,學制很殊勝啊!」學制很殊勝,自己就殊勝了嗎?自己就比別人強了嗎?這些觀點都是要拿來看自己,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師父說的:「哎,我這個是最好的!然後你這個不一樣。」反正不管怎樣就是我比你好,師父說這都是驕慢的惡習呀!不應該拿所學的法變成彼此間這種比較,甚至貪自、瞋他造這樣的惡業,對別人來說也是很不舒服。而且一旦看到我們這樣出去講話的時候,別人就會想:「哎呀!這個學《廣論》的人是這樣子的喔?眼睛都長到天上去了,眼裡沒人的啊?」實際上師父教我們的不是這樣的,你看看師父的行誼呀!師父對比他年輕很多很多的法師都是跪下去就拜的,到什麼地方都非常注意不要打擾別人,都非常小心地與人方便啊! [03′03″]
這樣的事例其實是滿多的,有一次仁波切帶我們去一個寺院,那寺院的沙彌們正在背經,那個時候月亮剛剛升起來,沙彌法師們圍了一大圈,坐著在背經。仁波切本來是走在最前面,我們是跟在後面,忽然發現仁波切加快了腳步向前走去,然後又突然停下來,莊嚴地整理袈裟,居然仁波切遠遠地就對那些正在背經的小沙彌開始大禮拜哦!在銀色的月光下,仁波切雙手舉過頭頂、非常恭敬地禮拜的身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 [03′49″]
我也跟大家說過小阿喀。小阿喀非常非常尊敬他自己的上師——大阿喀。有一次在給我們講現觀的時候,那時候大阿喀身體有點不好,大阿喀的侍者就來請小阿喀說:「上師叫你呢!」小阿喀馬上就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門口的時候,發現門外有很多僧眾的鞋子,阿喀在這個時候他都沒有從那個鞋子上邁過去,而是彎腰哦,七十多歲的上師,彎腰用雙手把那些鞋子輕輕地撥開、恭敬地撥開,撥出一條路走過去了。在那麼緊急的狀態下,他連僧眾的鞋子都不會邁過去。 [04′40″]
〔參考資料〕
LR P108LL3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所以看看大德的修行啊!「廣聞善於修要」的人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行誼呢?看看我們這些善知識的示現,自己就應該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所以我們自己遇到的法殊勝,那不能馬上自己就變殊勝;學制殊勝,也不是自己驕慢的因,而恰恰是自己要虛心學習的一個很好的緣起。大家覺得呢? [05′16″]
〔心得〕
前面老師問:《廣論》很殊勝,自己就殊勝了嗎?
此處老師說:遇到的法殊勝,那不能馬上自己就變殊勝;學制殊勝,恰恰是自己要虛心學習的一個很好的緣起。
也就是所對境雖然殊勝,是一個很好的緣;但是,要讓自己殊勝,就要種下正因。以法自明就是一個讓自己殊勝的正因。
邪宗:《廣論》有法,應當是很殊勝,因為別的宗派不殊勝的緣故。
à 因不成,這個論式有一個嚴重的錯誤的因。但是,我卻因為自他分別,生起憍慢,所以會生起別的宗派不殊勝的錯誤見解。
自宗:《廣論》有法,應當是很殊勝,因為導具善者趣佛地理的緣故。
à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都是殊勝的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