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16 (2019/05/09 ~ 05/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989-130116
在「廣聞不善於修要」這一點上,也有一位善知識他說:「了知了正法不修持的話,當生恐怖餓鬼王。」是會墮落的!如果廣聞卻不修行正法的話會墮落!另外宗大師在《無上三寶譚》裡也有這樣的一個偈頌,說:「嗚呼成辦眾二利,非不依諸清淨典,依已但若樂文詞,空度時日惑於斯,彼如溺水而渴死,多聞還卻匱正法,過在未現教為訣,悉將所學現為訣。」說成辦有情的自他二利,不是不依靠清淨教典所能做到的。第一句話就是解釋了想要成辦有情的自他二利,如果不依靠清淨的教典,不聽聞、不思惟,是完全做不到的!那麼依止清淨的教典,如果只愛著於文詞,以此空度時日,而且迷惑於此的話,那就像有人溺水被水沖走,最終他口渴而死。大家想想這多顛倒!溺水了,卻口渴而死了!廣學多聞卻匱乏正法,到底是什麼原因啊?就是沒有將教典現為教授的過失啊!要珍愛地將所學的內容現為教授啊!這是宗大師的教言。 [01′42″]
克主傑尊者在《起信津梁》裡面有一段,說:「如是對於經論努力聞思的人,就頑固地一心耽著於聞思」,這裡面用了一個「頑固地」,「縱使擁有名望的飛幡,但當他要修行的時候,對於調伏自心的方法諸大經論是如何說的?行持次第又是如何?這些都說不出來,甚至不曾懷疑諸大經論當中有如是修持的扼要。」看看這個頑固到什麼程度!已經擁有名望的飛幡,但是想要修行的時候,對調伏自心的方法在經論上是怎麼講的、行持次第是怎麼樣,連說都說不出來。甚至都沒有懷疑經典當中有這樣的修持扼要,非常頑固地認為經典中沒有修持的扼要,就是頑固成這樣子。我們可以看一看自己! [02′39″]
〔參考資料〕
LR P13L2
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然後接著克主傑尊者又寫了這樣一段話,注意哦!「何時自己被老苦使者所追捕」,用了一個「追捕」,老苦的使者——老啊,所追捕,開始怖畏死主的懲罰的時候,這個努力聽聞了很多教典這個人會幹什麼呢?這句話是我加的。注意哦!「何時自己被老苦使者所追捕,開始怖畏死主的懲罰時,就會去到一個什麼都不學的愚夫——盡其一生隱於山林的人面前求救,對他所說的教授一點兒都不能違犯,對於過去所努力的一切聞思,當成是生大憂悔之處,安住於支那和尚的宗規——任何亦不作意的畜生修法。認為諸大經論在死時毫無用處,背負著極大的謗法的業障下度過了生命!」 [03′36″]
〔參考資料〕
LR P83LL1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LR P19L4
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贊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贊彼,其禁行圓滿。」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這克主傑尊者講的,很像他的風格嘛!很犀利、很到位!說:你知道廣聞不善於修要的結論會怎樣啊?到老的時候被老苦追捕,到最後開始怖畏死主的懲罰的時候,那時候想:欸!我都沒有修行,那我趕快找個有修行的。那聞思教典的人他認為自己沒修行、很多人都沒有修行,去找一個什麼都沒學過的、都在山林裡待一輩子的人去求救,然後他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對自己這一生所聽聞的這一切聞法生大憂悔!他後悔他聽了這麼多教典,他覺得沒有幫到他,成了一個什麼?「生大憂悔之處」。「安住於支那和尚的宗規」,就是什麼都不想,不作意、沒有善所緣的這樣一個奇怪修法。然後說得很犀利:任何也不作意的畜生修法。認為諸大經論在死的時候毫無用處,背負著極大的謗法的業障,這一生這樣度過,然後就這樣去來生了。大家可以想像會去哪裡! [04′41″]
〔參考資料〕
LR P13L8
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此等若非最勝教授,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所以在這裡邊「廣聞不善於修要」,宗大師會認為沒有把所學的教典現為教授;然後接著說要珍愛所學的內容,要把這些內容現為教授來自己的身心上實踐啊!宗大師這樣告誡我們。然後克主傑尊者就會說:如果不珍愛所學的教典,最後你會發現你所學的教典沒有幫到你;那還是要找一個能夠抓到的修行方式,因為已經了知了死和來生這樣的很多問題呀,居然到最後去找了一個不怎麼聽聞的人修行。而且會執著地認為自己聽的全都是錯的,還謗法了!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的這個過失就極大了!正如開始說的:「了知正法不修持,當生恐怖餓鬼王。」就墮落了! [05′34″]
〔心得〕
宗大師解釋了什麼是「廣聞不善於修要」。
克主傑尊者則說明了「廣聞不善於修要」會產生的過失。
克主傑尊者則說明了「廣聞不善於修要」會產生的過失。
面對佛菩薩、祖師們苦口婆心這樣地勸誡,我們學人多麼幸運能夠聽到這些忠告。每當自己不太對的時候就會聽到忠告,甚至天天聽聞,時時刻刻有警醒自己的這樣一個警鐘一直在響,一個燈一直在照亮。這樣的話,我們的每一步偏差都有佛菩薩的教言來調整。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夠珍愛執持,作為自己修行的一個指導,真心地去實踐佛菩薩的這些教言。而不要把《廣論》上聽來的東西,認為只是口耳之學,或者只是出去給別人講的,沒有真實地拿這個正法來改變自己的生命。師父說這非常地嚴重——這就害了!師父說害了! [06′29″]
〔參考資料〕
【口耳之學】
耳朵聽進去後,只在嘴上說說,而無實學。
語本《荀子.勸學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後比喻從道聽塗說中得來的片面知識。
宋.陸游〈跋柳書蘇夫人墓誌〉:「今諸家徒欲以口耳之學揣摩得之,可乎?」亦可喻僅以口頭傳授而不見於文字的學識。
《方志略例.卷二.永清縣志輿地圖序例》:「古人口耳之學,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貴其心領而神會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