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65 (2019/10/28 ~ 10/3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在這個偈頌裡……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現在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76 頁,看第二段。在第二段裡仁波切講了「所為等四法」。說在造任何論的時候都要具備四法,如果不具備這四法的話,造論就沒有意義了。那麼大家知道那四法是什麼嗎?就是「所詮、所為、究竟所為、係屬」這四個。任何一本清淨的論典,如果不具此四法的話,就不是清淨的論典。注意!這裡邊說清淨論典必須具備這四法,如果不具備就不是。 [00′59″]
那麼現在逐一解釋一下:「所詮」是什麼呢?如果從《廣論》這本論來說,所詮到底是什麼?就可以從前面說過的「圓滿教要勝教授」的「勝教授」,和「見已釋此大車道」這個「大車道」,來了知本論的所詮。那麼「所詮」到底是什麼?是總攝一切佛語心要,由三士道次之門完整宣說的道次第,就是本論所詮,這是第一個。所以很顯然它是總攝了一切佛語的心要,一切佛語喔!一切佛語的心要。那麼一切佛語的心要到底是什麼?由三士道次之門——三士道完整宣說的道次第,沒有遺漏,就是本論所詮。這是第一個。 [02′04″]
那麼第二個「所為」是什麼呢?「所為」要分的話還分「現前所為」和「究竟所為」兩者。那麼「所為」到底是什麼呢?j那時候雪域有很多修行人不懂修行的扼要,然後修行不完整,為了將這樣一切導入正道,於是就造了此論,這就是「所為」。k就是為了把不懂修行的扼要、修行不完整的那些修行人的修行導入正道。寫這本論的目的非常明顯。那麼在修行的時候,或者有缺漏,或者是片面,這前面都已經說了,為了獲得全然圓滿教證教法扼要的殊勝的教授,就是「所為」。l所以「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是為了悲憫這一切人,為了令教法清淨,這個是「所為」。在字面上,除此以外就沒有再顯示其他的所為了。 [03′16″]
那麼間接的所為是什麼呢?將一切具緣的所化機,依三士道次第引導而正確修持,這也是所為。原來是當時的那種狀況下修行人所走入的歧途,為了將他們導入正軌所以造的。也是為了將一切所化機,依三士道次第所引導之門而正確地修持,所以它的對機是很廣泛——一切具緣的所化機。 [03′55″]
「究竟所為」是什麼?就是依著這個「所為」,安立一切所化機於圓滿菩提,最終會成佛。依三士道次第修行後,現證究竟無上圓滿正等菩提,這就是究竟的所為。因此宗喀巴大師說:「我心全然遍勇喜。」仁波切又講了一遍,說宗大師是非常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呀?你看到這麼清淨的所為,到究竟所為——安立一切所化機於圓滿菩提道,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令人振奮和歡喜的事情。 [04′38″]
最後解釋了「係屬」,是指依著所詮成辦所為,依著所為成辦究竟所為,這就是係屬。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04′51″]
〔參考資料〕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6》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05
……
諸劣慧凡夫慧質疑:佛已在《廣中略三部般若經》講過了,為何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再次宣講?再次宣講,有其內容(所詮)﹑需要﹑極需﹑聯繫等。起疑者聽了,會想:可能是真的有所詮﹑需要﹑極需﹑聯繫等。由起疑故,將趣入《現觀莊嚴論》作觀察﹑聞思修。使所化機起的疑是「有義疑」。使所化機起有義疑而趣入論著聞思修,是使所化機趣入之支分。
任何論著都必須有所詮﹑需要﹑極需﹑關聯等四種「必要關聯詞」。要聞思一部論著時,需要知道這部論有其所詮內容,修持其內容要有需要(暫時必要),也要有極需(究竟必要),還要有關聯。
在第11頁《明義釋》的第一偈「般若波羅蜜,彼莊嚴諸頌,令成眾莊嚴,造釋故敬禮」,這偈含有三種:禮贊文﹑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詞。《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中只含立誓撰著,沒有「必要關聯詞」。「必要關聯詞」另外有。「必要關聯詞」是表示該論著有:所詮﹑需要﹑極需﹑關聯。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該論著的佈局有關聯。一般佛教的論著都在論首先述禮贊文,之後,述及「必要關聯詞」。《明義釋》則是禮贊文和「必要關聯詞」一起講述。
依此有些利根弟子聽到論著具有所詮﹑需要﹑極需﹑關聯時,會起疑,心想「這論著可能是部好論著?」鈍根者不會起疑,馬上就相信。利根者會先起疑,依著疑惑力,心想「這論著可能能成辦暫時必要和究竟必要」,因此作觀察,觀察發現沒有矛盾處後,慢慢趣入論著作聞思。所以在此,使所化機起疑,是引導所化機趣入論著的支分,為此而宣說「必要關聯詞」。
〔心得〕
必要關聯四法:所詮、所為(需要)、究竟所為(極需)、係屬(關聯)。
其中,
所詮為內容,即What。
所為、究竟所為是目的、目標,分為階段目標跟究竟目標,即Why。
係屬即兩者之間的關係,所詮跟所為有關聯,所為跟究竟所為有關聯。
所詮是為達成所為,所為累積之後會達成究竟所為。
比較像是「依之而生的係屬」。
比較像是「依之而生的係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