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音檔 3B 19:22 ~ 21:31
廣論段落 P2-L6 ~ P2-L7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聖教盛行,
手抄頁/行 第1冊 P89-LL1 ~ P90-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9-LL1 ~ P90-LL2 )
手抄段落 那麼哪三樣東西啊……這是「軌範語淨」。
接著我們來聽第二段。
那麼哪三樣東西啊?他說第一個,老師——軌範語淨。這個裡邊包含了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軌範」,就是尊長,譬如我們說軌範師、親教師,換句話說解釋說法的這個尊長,他自己本身清淨;還要他所講的清淨。為什麼要分兩方面來說?難道說這個人清淨了以後,他講的還不清淨嗎?對!為什麼?當然,他如果本人自己沒有修持的話,那講出來一定不清淨,可是自己有了修持以後,他那個清淨還有問題,這個就解釋一下。 [00′53″]
平常我們也曉得的,說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忙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那麼自己要解決了,那個算是清淨了。這個清淨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這個教理還有驗證上面的、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他雖然有了這個,可是因為說的時候,也許他平常一般地說,也許對機不相應。譬如說:我們現在拿世間來說吧!哦!現在有一個大學者,我們請他來給我們演講。那麼這個大學者來演講有兩種可能,有一種可能呢,就是把他自己學的圓滿的內容告訴我們;還有一種,也許他所對著機,說今天有一個地方,一些小朋友啊大家也仰望這個大學者,所以為了使得那些小朋友心目當中有一個仰望起見,請他來去講。請問那個大學者能跟些小朋友講說圓滿的道理嗎?不行!所以這個裡邊是兩樣東西都圓滿,這是「軌範語淨」。 [02′16″]
〔心得〕
軌範語淨,分成軌範跟語淨。
什麼是「軌範」?什麼「語淨」?
軌範要自己先解決問題,自己沒有修持,講出來一定不清淨。自己有了修持,還要考慮「語淨」。
能詮聲的背後有一個分別心,因為有了這個動機,所以,才發起聲音,詮說所詮。所以,語淨要考慮動機,而動機必須要應機。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
P97
軌範語淨
依據日常老和尚的解釋,軌範語淨包含尊長本身具足教理上圓滿的認識、驗證上確定不移的境界,以及說法應機兩方面;所說法清淨則指應最圓滿的機宣說圓滿的法。夏日東活佛則認為軌範語淨指軌範師能夠無誤說法;所說法清淨需要具足四法:開示增上生及解脫、遠離能詮語言的過失、具足調伏三界煩惱的作用、開示息滅煩惱及痛苦的勝利。而如月格西解釋,此段所說軌範語淨,是指師長懷著清淨的意樂而說法,並不是指師長所說的內容清淨,所以與第三個條件所說法清淨沒有重複之過。
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說:「那麼哪三樣東西?」是指哪三樣東西?可以看一下《廣論》,重心是什麼?清淨,對吧?第一個是「軌範語淨」,這裡邊包含了什麼?說:尊長他本身清淨、所講的清淨。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問題,說:「欸,尊長他自己本身很清淨,講的還不清淨嗎?」師父在下面就做了一個解釋。 [02′50″]
那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說:「平常我們也曉得的」,曉得什麼呀?「說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忙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這個平常我們曉得嗎?曉得。接下來說:「那麼自己要解決了,那個算是清淨了。這個清淨需要兩個條件」,我們先在這兒稍事停一下。 [03′17″]
先看第一個,「說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忙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其實這個問題,想想我們在跟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有幾種狀況呢?有一種狀況就是:(1)我們會覺得我看這個問題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你為什麼就是不明白呢?所以會覺得:我自己是沒有問題的,我也是可以幫你解決問題的,只是你不接受罷了!對不對?(2)還有的是自己陷入到一種情緒的障礙裡邊,覺得自己是很清楚的,但是那時候可能是苦受滿清楚的——應該是自己覺得理路很清楚,但是如果那個情緒的感覺過去了之後,再把自己的理路重新地聽一下,應該多半會慚愧吧!說:「那時候在情緒中的時候,我講的到底是什麼?」所以,這裡邊說:平常我們都曉得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忙別人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其實這問題是很嚴重的問題,像洪鐘一般! [04′22″]
〔心得〕
(1)見惑:不知道自己的見解並不是正確的。
(2)思惑:在沒有情續障礙底下,可以看見自己的見解不正確。但是,在情續的障礙下,是看不見自己的見解不正確。
這個洪鐘提醒了我什麼?
(1)因為我慢,以為自己己經解決問題,好為人師。
(2)產生退怯的心,認為自己沒有解決問題,所以,以此為藉口,不能發心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什麼叫「解決問題」?
跟所知有關。自己的所知有限,能夠幫助別人解決的問題也有限。如果自己的所知無限,能夠幫助別人解決的問題也就無限。
我的所知有限,還沒有證得正遍知,無法幫助有情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在我有限的所知下,應該還是要去幫助其他人解決問題。在我的所知所不及的地方,也要發心陪伴大家一起去跟師長學習,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資料〕
LR P101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奄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如贊應贊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我自己看了這句話的時候——通常看師父講的,我偶爾會停下來思考。如果自己沒有解決問題,還想要幫忙別人的人要怎麼辦呢?就是(所立:1)抱著學習的態度——不是去幫人的,可能是請別人幫自己的。所以所有帶班的班長,還有很多覺得自己還沒有什麼能力,但是就莫名其妙地被推上帶人的這樣一個位置,(2)這個時候會特別清楚自己遇到事情、對境的時候,自己心裡寂不寂靜、能不能提起正念,那種感覺自己觀察一下就了了分明的。(3)在這種狀態下是什麼都不負責任,還是負責任(4)之後有一點點自知之明,知道這些所有的境界實際上都是大家成就我修行的,(5)然後抱著一個謙卑的心態承事大眾,用這樣一個心態?而(所破)不是說:我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你不聽我的話那就是你的錯。這個問題就討論到這裡,一點點觀察自己。 [05′29″]
〔心得〕
所立:
(1) 抱著學習的態度
(2) 觀察自己的心是否寂靜
(3) 不是什麼都不負責任,還是負責任
(4) 有自知之明
(5) 抱著謙卑的心態承事大眾
所破:我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你不聽我的話那就是你的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