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全廣II 第210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釋儀中諸智者異門
音檔  3B 19:22 ~ 21:31
廣論段落   P2-L6 ~ P2-L7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聖教盛行,

手抄頁/  1 P89-LL1 ~ P90-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89-LL1 ~ P90-LL2 )
手抄段落   那麼哪三樣東西啊……這是「軌範語淨」。

  很顯然,這裡邊說這個解決問題,不是那種淺淺的狀態,它是一個深度解決。深度解決是什麼?「教理上要有圓滿的認識」,一定是對三藏做過系統聞思、得到過圓滿的清淨正見。然後在教理還要進一步驗證,他有實修功夫,是確定不疑的悟證境界。在教理上,有悟證境界就可以了,師父在悟證的境界前面加了「確定不疑」——他對教理領悟的這些一定是要有師承的,就是他的善知識許他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悟境。 [0041]

〔心得〕
1.        他對教理領悟的這些一定是要有師承的,
2.        就是他的善知識許他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悟境。

  以前我也聽過跟師父報告體會的時候,師父就說:「哎,這是獻寶的。」就是說這個是沒有什麼實際的功夫,自己覺得好像很好,但是師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狀態。還有的時候,是自己覺得非常非常不好、非常痛苦,但是師父會認為這是一個如法的心態。

〔心得〕
什麼是「獻寶」的行相?
就是沒有什麼實際的功夫,自己覺得很好,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狀態。
反顯:
自己覺得非常不好、非常痛苦,但是師父叩認為這是一個如法的狀態。

è  自己是無法了解自己的領悟狀態,需要師長的認許。

我們不能說那一點點東西好像就是悟證,但是當一個人在拿著法鏡數數觀照三業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很多問題。看到很多問題難免會覺得:「這我能解決問題嗎?」有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害怕自己的心,害怕面對自己。 [0127]

〔心得〕
拿著法鏡數數觀照三業,一定會看到很多問題。
è  我鄙惡行影,明現於法境,意極起痛惱。
會做什麼決定呢?會生起「我當趣正法」的心嗎?還是對自己生起疑惑、生起退怯的心?

  比如說有一天一個人突然開始覺得:「我對佛陀的信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能夠信多深?對業果見我能信多深?對我所依止的善知識要授其鼻肉,還要加上抉擇慧——他講如法的要聽、不如法的要委婉地說,不能失去恭敬......。」在這中間的拿捏,尤其是當自己的業習氣來了,全部都聽自己的,善知識教誨就放在後面,從來都只作參考;不是善知識的語教是我們的明燈,而是自己的感覺就是方向。隨著很多東西混為一談的時候,我們能否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令自己的心稍稍安靜一下,考慮一下:我現在的所行、所想是否會符順於律儀? [0221]

〔心得〕
現行:
當自己的業習氣來了,全部都聽自己的,善知識教誨就放在後面,從來都只作參考;不是善知識的語教是我們的明燈,而是自己的感覺就是方向。
è  皈依的心無法生起。
è  要先觀察到自己的現行,才能「隨轉」而破現行。
è  先「正住」,不墮黨執。再「具慧」—擇法慧,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

〔參考資料〕
LR P143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參考資料〕
LR P36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云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其實律儀是非常清楚的。師父有大小的事情,其實在我們看起來,師父解決那些事情實在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但是師父每次都要去佛堂非常認真地頂禮佛菩薩,非常虔誠地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再三地、再三地祈求佛菩薩的加持。 [0249]

〔心得〕
為什麼「律儀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師父却無論大小事情,都要非常認真地頂禮佛菩薩,再三的祈求佛菩薩的加持?
è  皈依。老師也說只要一點點不確定,一定會再跟善知識再三的請益。縱使在弟子的眼中,師父和老師對於這些事情的解決是信手拈來,毫無疑問。反之,我却會常以為自己對於這些事情都己經很有把握,而沒有生起皈依的心。
è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所以「確定不疑」,那些疑惑要怎麼斷除?一定要跟善知識反覆確定。不能自己想一齣就是一齣——自己今天覺得見到本尊了!欸,這好像是什麼什麼悟境。然後明天有的人就會想一點事情就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證空性了!其實可能是什麼還不知道,連空性的正見也沒有獲得,離證悟不知道差多遠呢!所以不學教理、不跟著善知識,就會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就像在山裡邊迷路一樣,以為都到什麼地方了,其實可能還在原地打轉。所以在師父講法的時候,不要輕易地就放過他講的那幾句話。 [0336]

〔心得〕
前面談的「獻寶」、「自我滿足」的狀態都是沒有因為沒有依著教理的觀察,沒有善知識的指導,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增上慢、大妄語的狀態。
如果能夠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如實看到自己的修行狀態,此時卻很容易生起怯退的心,「謂我不行」—給自己貼標籤。能夠不怯弱而發起精進—「我當趣正法」的勇悍心,這樣的人實在太少。

〔參考資料〕
LR P313
然現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實功德,便覺已進極大道位,計唯修此便為滿足。
若為智者知道扼要,依於教理善為開曉,謂此雖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無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
是故能於一分功德不執為足,更求上勝,及知須學無邊學處而無怯弱,極為稀少。

  還有像有的修行人,有的時候就會給自己下一個定義說:「我不行啊!我不能修行了!總結一下這幾年我也沒有什麼進展。」就給自己貼個標籤,馬上下個定義,好像把自己無量劫來的善根都看到了一樣,好像看穿了自己八萬大劫的善,就確定自己是不能修行了,然後就朝著不能修行的方向去打算。實際上這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的誤區,自己給自己設的障眼法。其實就是一段迷霧,過了迷霧之後我們依然會行進在這個菩提路上。這一生不好好地努力,其實惡業也不會饒過我們的,那些惡業成熟的時間會更長。 [0420]

〔參考資料〕
LR P308
三破除退屈或自輕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惡事已,雖於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為喜足,應於大乘精勤修學,故應除遣於彼怯弱,謂念如我何能修證。此中分三,於所應得破除退屈,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想想師父的教誡,按照師父的教誡那樣去抉擇自己的心的話,真的會少走很多彎路!對自己所想的東西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儘管自己想了千百回覺得就這一條路,但是很多時候跟善知識談一下,結果就不是這樣的。但是那個時候到底是執著自己的見解,還是能把自己的見解拿掉、去聽善知識的呢?那就看自己的信心有多強,對不對? [0452]

〔參考資料〕
LR P31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所以跟師父學習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哇!自己好像把這個問題已經想完了,到師父那兒問了一個問題之後,發現好像全都不對!拿了一籃子收穫給師父的時候,師父認為:「這不是收穫!這什麼都不是!」那一籃子東西還要好好地珍惜著嗎?能不能順手把它丟掉呢?然後再準備一個新的籃子接受師父給的東西。有的人去了之後拎那些,回來之後還拎這些,因為對師父講的東西應該是一點兒沒接受,心的瓶子是扣著的。為什麼呢?一切都歸自己作主吧!所以就像祖師呵責的那樣:「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我們沒法把佛陀的言教、上師的言教當作是指路的明燈。要朝著那個方向去,而不是朝著自己所謂的某種方向。 [0551]

〔參考資料〕
LR P36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