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全廣II 第234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0:01 ~ 10:47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  1 P102-L2 ~ P102-L7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102-L4 ~ P102-LL7 )
手抄段落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啊,不但這個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啊,這麼好!」於是你一心仰望,於是那恭敬心提起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正式修學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講這個法之前,先把這個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恭敬。我們平常所以愚痴,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當你恭敬的時候,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0049]

  這樣很快地聽一遍,如果你們課下沒有去聽師父的帶子的話,聽完能很快地了解嗎?要重複地聽哦! [0101]

  前面推論這麼多,說到底有沒有智慧呀?沒有智慧怎麼辦呢?能不能依止到善知識?然後,師父講到這裡了:哎呀!不但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這麼個好法,所以我們一心仰望,恭敬心就提起來。造者殊勝、法殊勝,為什麼講這兩點?其實是為了降伏我們的慢心,讓我們知道依止的善知識是怎樣的,從而提起恭敬心,因為佛法要在恭敬的狀態下才能很好地修學。所以師父把這個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 [0138]

  很多年前,很多人可能沒有習慣學很多教典的時候,能有著這樣非常非常善巧,還把我們內心中的那種疑問能夠答出來的善知識,是不是很幸運啊?所以在這個時候,師父說在正式講法之前,要把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法的恭敬。接下來一句話,「我們平常所以愚痴,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師父在此處說:「是不恭敬。大家內心裡會覺得是這樣嗎?我愚痴是因為不恭敬嗎?你們可以討論、討論。 [0225]

〔參考資料〕
LR P236
愚痴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邪慢所覆而輕問。心劣自眈以為因,不信親近有智士,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痴因。」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

LR P108
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心得〕
為什麼「不樂親近有智者」? 其因當有二,謂不信與不敬。
所以,宗大師在所立當中說明「恭敬承事可親師」,也就是要以恭敬心承事師長。

  其中一點,我會發現〔所立〕特別愛學習的人確實他會在很多境界裡都想要學;想要學的話,就會注意別人哪個地方比自己超勝;對教典的理解,還有行持的部分,什麼樣的品德是比自己超勝的,他就很注意去看別人生命裡最閃光的部分。〔所立〕如果一直很我慢的話,是看不到別人比自己超勝的部分;〔所立〕他沒有那樣我慢的心,懷著恭敬心去看的話,一定會看到很多很多閃光點,看到了之後他就會去學,學久了之後,能不成為智者嗎?還會那麼愚痴嗎?所以如果師父不做這樣的連結的話,很難想像自己一個不恭敬的身語意狀態會導致愚痴,甚至越來越愚痴嗎?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 [0332]

〔心得〕
我能觀察到自己的身語意狀態是在不敬之中嗎?
我會想到這樣的不恭敬是讓自己愚痴,甚至是越來越愚痴嗎?

  那麼恭敬的心態,師父說:「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什麼叫推動的力量,而且是最大的?為什麼恭敬心成為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呢?大家想一想:我們最大的推動的力量應該是好樂心嘛——我喜歡,為什麼是恭敬心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是我喜歡的話,那喜歡什麼呢?比如喜歡學佛法的什麼呢?教給我們的眼界,對吧?我們怎麼樣去看待一個問題。一旦我們去看自己的時候或者看他人的時候,這種眼界一定就會合乎於恭敬的。因為不恭敬的話,跟佛法整個的見解都是不相符順的,學著、學著就沒有意思了。 [0449]

〔心得〕
什麼是「推動力量」?想要學習佛法的欲、愛。
於自己的師長為有愛有敬,愛之體為信,敬之體為慚。於自師長同時具足信敬心,是為推動想跟隨師長學習的力量。

〔參考資料〕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
愛敬別者,
愛謂愛樂,體即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
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有愛非信,謂諸染污愛。有通信愛,謂緣滅道信。有非信愛,謂除前三相。
有說:信者忍許有德,由此為先方生愛樂,故愛非信。
敬謂敬重,體即是慚,如前解慚謂有敬等。有慚非敬,謂緣苦集慚。有通慚敬,謂緣滅道慚。
有說:敬者有所崇重,由此為先方生慚恥,故敬非慚。
望所緣境補特伽羅,愛敬有無應作四句。有愛無敬,謂於妻子共住門人等。有敬無愛,謂於他師有德貴人等。有愛有敬,謂於自師父母伯叔等。無愛無敬,謂除前三相。」(CBETA 2020.Q1, T29, no. 1558, p. 21a25-b10)

  大家考慮、考慮:當我們去拜佛沒有感受的時候,當我們去學經典沒有感受的時候,當我們去聽佛法沒有感受的時候,請問是不是恭敬心出問題了呢?我們面對佛像的時候,心裡沒有什麼感動,是由什麼導致的?比如說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像、看到釋迦佛的像,那種從寺院很遠的地方就想要跑過去,然後跑到佛像前就想一下子拜下去,非常歡喜和虔誠地看著佛像,那個心慢慢地模糊了之後,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去把它修起來呢? [0532]

〔心得〕
老師先幫我們指出如何檢查自己的恭敬心是否出了問題?
如果恭敬心不足,如何修?在下段指出修習恭敬心的方法。

  要想一想、憶念佛陀的功德,想一下:釋迦佛為悉達多太子的時候,怎麼樣地離開了王宮進入了苦行林?他從一個怎麼樣的生活狀態,進入到了赤著腳、托缽,什麼都沒有的一個修行者的狀態?他不是一般的王公貴族,因為他就是未來的國王,他棄捨的東西和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如果棄捨的比得到的更多的話,那不是做了一個顛倒的選擇嗎?一定是在自己的生活降到不能再低的水準的時候,他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美、大樂、大自在。那麼在這其中,進入苦行林,費了那麼多辛苦的修行,得到了佛法之後為我們宣講佛法,這一切的辛苦,我豈能站在他面前對他無動於衷呢? [0637]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
愛敬別者,
愛謂愛樂,體即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
è  愛有兩種,一種是染污愛,即是十二緣起的愛支。一種是無染污愛,即善法欲,無染污愛之體性為信。無染污愛和信是同一體性的係屬。

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有愛非信,謂諸染污愛。有通信愛,謂緣滅道信。有非信愛,謂除前三相。
è  信和愛是四句型的關係,一、有信非愛:緣苦集信;二、有愛非信:染污愛,三、有愛有信,緣滅道信;四、非信非愛:除前三相以外。

有說:信者忍許有德,由此為先方生愛樂,故愛非信。
è  他宗:信和愛是因果關係,依之而生的係屬。先有信方生愛。

敬謂敬重,體即是慚,如前解慚謂有敬等。有慚非敬,謂緣苦集慚。有通慚敬,謂緣滅道慚。
è  敬即敬重,體性是慚,敬跟慚是同一體性的係屬。慚跟敬是三句型的關係,慚的範圍較大。一、有慚非敬:緣苦集慚;二、有慚有敬:緣滅道慚;三、非慚非敬:除其二相。

有說:敬者有所崇重,由此為先方生慚恥,故敬非慚。
è  他宗:敬跟慚是因果關係,依之而生的係屬。以敬為因而生慚恥。

望所緣境補特伽羅,愛敬有無應作四句。有愛無敬,謂於妻子共住門人等。有敬無愛,謂於他師有德貴人等。有愛有敬,謂於自師父母伯叔等。無愛無敬,謂除前三相。

è  從所緣敬補特伽羅的角度來看,愛跟敬是四句型的關係。一、有愛無敬:於妻、子、共住門人;二、有敬無愛:於他人的師長、有德行的貴人等;三、有愛有敬:於自己的師長、父、母、伯叔等;四、無愛無敬:除前三相。」(CBETA 2020.Q1, T29, no. 1558, p. 21a25-b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