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82 (2020/12/10 ~ 12/1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3-LL2 ~ P4-L2 此後尊重及諸本尊……其諱又名勝燃燈智。
入門段落 第1冊 P107-LL3 ~ P108-L4 所以這裡說......此為尊者法號。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16-L10註釋③ ~ P117-L14註釋⑦完 親教 經弟子三次祈請......顯然不是真正的大眾部。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285-130282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四家合註入門》,在
107 頁的下面。所以在這裡邊說:「非是真大眾部,以言其獲加行道及證空性故。」為什麼說他不是真實的大眾部呢?接下來又說:「隨請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名證所取無自性三摩地者,厥號希拉惹喀大戒護或戒鎧」。 [00′34″]
現在就涉及到阿底峽尊者的這位親教師的證量為何呢?說他是到加行道。那現在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在這裡邊仁波切的解釋:加行道有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當獲得加行道忍位的時候,就說證得一分真實,尊者就是在這樣的上師跟前受取了近圓戒——比丘戒。「共稱汝親教,為加行道者」,就是指這位師長。那麼出家之後「其諱又名勝燃燈智」,這個就是阿底峽尊者的法號。 [01′16″]
在這裡我們需要稍微了解一下阿底峽尊者的這位親教師。比如說什麼叫「親教師」?就是經過弟子的三次祈請上師作為親教師,上師應允就成為這個弟子的親教師。由於能夠清淨地教授、攝護弟子,所以稱為親教師。在這個地方應該是說阿底峽尊者剃度出家的那個善知識——剃度和尚,就是加行道以上的成就者。 [01′54″]
那麼在談到「加行道」的時候,我們就要了解到聲聞、獨覺還有菩薩道各都有什麼?有五道,對吧?「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三乘各有五道,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還有什麼?無學道;聲聞乘有聲聞乘的五道,獨覺乘有獨覺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這裡邊應該是指大乘,對不對? [02′22″]
那麼說你是不是大乘,源自於什麼呢?你的種姓,對不對?如果以大乘種姓來說,怎麼判斷這五道呢?在一開始發菩提心成為菩薩的時候,就進入了大乘的資糧道。資糧道分為上、中、下品,當上品的資糧位菩薩獲得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的時候,注意!此處的證得空性不是現證空性,而是什麼?用分別心證得空性。這個時候資糧道的菩薩可以生起證得空性的什麼量啊?非現量,而是比量;也有證得空性的分別心,甚至也可以獲得證得空性的奢摩他,但是沒有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一旦生起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就進入了大乘的加行道。這位老師是什麼?是加行道以上的。 [03′19″]
加行道就包括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個階段。當加行位的菩薩圓滿了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進一步現證空性的時候,就獲得了大乘見道。這時候現證空性,也就是登初地,成為聖者了。當見道位的菩薩生起第一個能斷一分修道所斷煩惱的對治品無間道的時候,他就獲得了大乘的修道。從初地到十地,注意!當十地的修道位菩薩最後斷除所知障的時候,到哪裡了?這位菩薩就成佛了,也就是他終於獲得了大乘的無學道! [04′06″]
這個五道,我們可能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去串習,因為不常串一會兒就忘了。以前可能都沒有在學這個部分,所以談到阿底峽尊者的剃度阿闍黎的時候,就解釋一下加行道。 [04′27″]
〔參考資料〕
倉忠仁波切
(一)「資糧道」。以一般的解釋,「資糧道」是「最初開始集聚能證得自果之二資糧的道」。如是,「小乘資糧道」即是「以出離心所攝開始集聚能證自果之二資糧的道」。
(二)「加行道」。加行道是資糧道的結果,也可說為見空性真諦的道,但是,加行道是「比量」證空性。中文上稱為「加行道」,藏文上則是稱為「久南」,字義上有「準備」的意思。準備什麼?準備現量親證空性真諦。因為是現量親證空性真諦之前加行,故稱為「加行道」。
(三)「見道」。「新現量證空性真諦之道」即是「見道」。雖然加行道和資糧道也有證空性真諦,但並不如見道是「現量」證空性。五道中,見道以上都是「聖道」,而這位補特伽羅就稱為「聖者」。
(四)「修道」。「修道」是一再的繼續修行已現證真諦之道。
(五)「無學道」。前面四個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稱為「有學道」。「有學道」就是必須努力修行之道。一再的繼續修持已現證真諦之道,最後將「修道所應斷」完全斷除,即證得「無學道」。如是,「已不需修持各乘五道中所應證自果的道」即是「無學道」。也就是,已經獲得各乘所應證得之果而不需修持,如是道即「無學道」。
【略釋大乘五道】:
【大乘資糧道】
由修大悲心、大慈心、增上意樂而生無虛偽的菩提心,「最初生起無虛偽的菩提心所入之道」即是「大乘資糧道」,並且大乘資糧道補特伽羅心續中所有的道,都稱為「資糧道」。大乘資糧道分為三品:資糧道下品、資糧道中品、大品資糧道。這樣的區分主要是依修菩提心之體悟力的大小而區分;當然,也有以證得空性、無常、四諦十六行相而區分。
【大乘加行道】
大乘資糧道緣空性而修三摩地,當證得「緣空性之止觀雙運」的同時,即轉入「大乘加行道」。「大乘加行道」分為四個位階:暖、頂、忍、世第一法。如何區分此四個位階?雖然主要是以修菩提心而區分,但並不只是如此,此中又依「對治四種分別」之對治力的大小而區分,也就是,依「對治見所斷四種分別」的對治力大小,而區分為加行道的四個位階。此「四種分別」是:染污品的所取分別(執取染污法自性存在之分別)、清淨品的所取分別(執取善法自性存在之分別)、執實能取分別(執取質法自性存在之分別)、執假能取分別(執取假法自性存在之分別)。此中,前二是「所緣境」的角度,後二是「有境」的角度。又,此四種分別,有屬於「見道所應斷的四種分別」以及「修道所應斷的四種分別」。見道所應斷的四種分別是屬於「遍計法執」,修道所應斷的四種分別是屬於「俱生法執」。如果想要詳細這部分的內涵,可以參考《現觀莊嚴論》以及相關釋論,第一品說明「加行道」以及第五品中,皆有詳細的說明。(「四種分別」或有翻譯為:轉趣所取分別、退還所取分別、實執能取分別、假執能取分別)
(1)暖位:加行道的第一個位階。現量見真諦之智,如火一般,故將前面加行位的第一個位階安名為「暖」,「加行道暖位」是將要生起如火的見道之徵兆(前相);或可能,因為行者於此位階會產生如是覺受,故稱為「暖」。
(2)頂位:已是世間一切善法的最頂,故稱為「頂」。
(3)忍位:因已具備能安忍「大乘方便與智慧雙運」的特別修持,故稱為「忍」。
(4)世第一法:因為是世間一切善法中的第一等,故稱「世第一法」。除此外,另有一特殊意義——能直接生起見道,故稱「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的最後剎那——緣空性止觀雙運之三摩地,於此同一根本定中現前見真諦時,即是轉入「大乘見道」。
【大乘見道】
「見道」是「新現量證空性真諦之道」,並且是直接正對治「見道所應斷」(見所斷)。此中分為:(1)「見道無間道」、(2)「見道解脫道」。
【大乘修道】
「修道」分為九品,依「修道所應斷」(修所斷)而區分為九品。「修道所應斷」分為三品:上品、中品、下品。此三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即是,上品分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分三: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分三: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計九品。又,有「修道所應斷九品」的緣故,故分別為:無間道九品、解脫道九品、後得智九品。
在這裡邊我們還要了解一下:為什麼比丘戒稱為是「近圓戒」?「圓」是指什麼呢?圓就是指涅槃,是由於獲得了涅槃能遠離一切損害,獲得一切圓滿,故稱為圓。受比丘戒能靠近涅槃,所以稱比丘戒為近圓戒。 [04′57″]
在這裡邊就說阿底峽尊者的這位親教師他雖然是受取近圓戒的律儀,依著小乘他們的宗規,但並不是從大乘向下趣入小乘,因為「非是真大眾部,以言其獲加行道及證空性故」。大眾部屬於有部宗,如果依照大眾部的見解,是無法證悟空性進入加行道的;那麼既然已經證悟了空性進入加行道,就很顯然他不是真正的大眾部。 [05′33″]
出家人有五衣、七衣、九衣,對吧?那個五衣,就是有五條縫縫;七衣就是有七條縫縫;九衣就是那個很燦爛的,上面像很多磚塊縫起來的。出家人還叫乞士,為了斷除對於衣著的貪著,那個布可能什麼樣的都有,然後對起來,成了一個出家人的衣服。 [06′00″]
〔參考資料〕
三衣
(名數)佛制稱為衣者,袈裟也。後世別袈裟與衣。稱三衣為袈裟。種種僧衣。咸有別名。
三衣者:一、僧伽梨Saṅghāṭi,譯言眾聚時衣。大眾集會為授戒說戒等嚴議時著之。二、鬱多羅僧Uttarāsaṅga,譯言上衣。在安陀會上著之。三、安陀會Antarvāsaka,譯言中著衣。襯體而著之。
三衣皆為方形。縫綴數多之小片者,故隨其條數而分三衣。五條為安陀會。七條為鬱多羅僧。九條已上為僧伽梨,特稱僧伽梨為大衣。(袈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縵衣
(衣服)縵者漫也。通漫而無條相之袈裟也。是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而大僧不能得割截之正衣者,許用以代三衣而著之。六物圖曰:「縵通三用(三衣之用),然本是沙彌衣。律制沙彌著漫衣,一當七條入眾,一當五條作務。今時剃髮即著五條,僭濫大僧,深求本制。」釋氏要賢上曰:「縵衣,梵音缽吒,唐言縵條,即是一幅氎量以三衣等,但無田相者是也。自佛法至漢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識割截法,祇著此衣。」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可以想像當初佛陀也是離開了穿金戴玉的這種王子生活,穿上了從各處搜來的布縫起來的衣服,就這樣去乞食,穿著這樣的一個袈裟,然後演變到今日的袈裟。我說:當時各種顏色的布可能都有,可能完全談不上美感,但是後來袈裟為什麼變成這樣子了?法師們說因為是有居士供養。佛陀當時離開王宮的時候,他把他那一身精貴的衣服脫了之後,換成了這樣的衣服,可以想像他決斷趣入真理的決心!所以每次看到這個袈裟,應該想起佛陀捨棄了王族的一切榮華富貴,換了這身袈裟;反過來可以說這個袈裟比一個王國給他的重量還重啊!穿在身上。 [07′03″]
所以所有著袈裟者,不是在皈依學處裡有嗎?對吧?我們都不應該罵、不應該去毀訾他。在佛因地的故事裡邊,也有一個金絲猴,那個獵人要獵牠。因為牠是一個菩薩,對於三寶極有恭敬心的一個修行的化現,那個獵人知道這個金絲猴非常恭敬出家人,所以他就穿上出家人的袈裟;他扣動扳機的時候,這個金絲猴都沒有生惡念,都是合掌在祝願他。 [07′38″]
〔參考資料〕
LR P108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今天介紹這一些,大家要想一想:看到袈裟,就會想念佛陀的恩德,想到這些出家人——比丘或者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他們延續著這個聖教的傳承到現在,所以我們應該遵守著皈依學處,要恭敬禮拜法師們。可以集極大的福,尤其是可以集證道資糧。不管是在家和出家,如果我們不能夠恭敬三寶、不能夠恭敬出家人,很顯然損福報是非常非常快的!這一點上師們都有非常清晰明確地示現,就是要恭敬僧。大家要好好努力! [08′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